郭永玉,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随州人,1963年5月生。

联系方式: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宁海路122号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邮编:210097
电子邮件:yyguo@njnu.edu.cn

学历与学位:

1996年9月~2000年6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基础心理学专业博士生,获教育学博士学位(PhD);
1988年9月~1991年6月,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基础心理学专业硕士生,获教育学硕士学位;
1980年9月~1984年6月,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本科生,获教育学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23年4月~ ,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2021年11月~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二级教授;
2018年11月~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学科建设领导小组成员;
2018年11月~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人格与社会心理研究所所长;
2018年10月~ ,江苏省优势学科(心理学)方向带头人;
2017年7月~,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心理学院博士生导师;
2014年4月~2017年6月,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人格与社会心理研究所所长;
2014年2月~2017年6月,华中师范大学国家级心理与行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主任;
2013~2017,华中师范大学第八届教学委员会委员
2012年9月~2017年6月,华中师范大学国家级心理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
2009年12月~2010年5月,英国University of Leicester心理学院荣誉访问教授(Honorary Visiting Professor, School of Psychology, University of Leicester, UK,中国国家留学基金资助);
2004年7月~2020年6月,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生导师;
2001~2017年6月,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
2000~2017,华中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专业硕士生导师;
2000年11月~2003年3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西方哲学专业博士后;
1999~2001,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副教授;
1998年8月~1999年8月,美国Institute of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ITP)和University of New Mexico(UNM)访问学者;
1991年7月~2017年6月,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教师。

研究兴趣:

中国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人格;人格与学习;人格与问题行为;中西人格理论

 

教学工作

教学工作:

心理学史(本科生);人格心理学(本科生);人格心理研究(研究生);心理学基本问题研究(研究生)

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杨沈龙,胡小勇,郭永玉. (2022). 社会阶层. 载于许燕(主编). 社会心理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397-427。
郭永玉、刘毅、尤瑾 等著:人格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
陈红主编,许燕、郭永玉副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心理学卷》之《人格心理学》分卷,编撰中。
郭永玉主编:《人格心理学纲要》。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十三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编号2017-2-072)。
第二届心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张侃,委员郭永玉等):《心理学名词》(第2版)。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叶浩生主编,郭永玉等参编:《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第2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年版。撰写第11章 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
Larsen, R. J. & Buss, D. M. (郭永玉、陈继文、贺金波、孙灯勇、杨子云、马一波、刘娅 译):《人格心理学:人性的科学探索》。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年版, 教育部高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学用书。
郭永玉、贺金波主编:《人格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2014年10月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郭永玉等著:《人格心理学导论》(林崇德主编《21世纪心理学系列教材》)。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郭永玉、王伟主编:《心理学导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主持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成果。
Myers, D. G. (黄希庭主译,郭永玉等翻译):《心理学》(第7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年版。
Rathus, S. A. & Valentino, L. (尤瑾、张钊、李敏荣等译,郭永玉审校):《当代心理学导引(Psychology: Concepts and Connections)》(第7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杨鑫辉主编,郭永玉等参编:《新编心理学史》。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郭永玉等参编:《心理学基础》(全国重点师范大学合编教材,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心理学教材)。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2008年第2版(2009年度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叶浩生主编,郭永玉等副主编:《心理学理论精粹》。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杨鑫辉主编,郭永玉等参编:《心理学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年版。
杨鑫辉主编,郭永玉、郭本禹副主编:《西方心理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叶浩生主编,郭永玉等参编:《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
刘华山、郭永玉主编:《学校教育心理学》。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社会工作

学术组织任职:

中国心理学会首届决策咨询专家团队成员(2022.5~ )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与社会治理专业委员会主任(2018~ )(创会主任)

江苏省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2018.10~ )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18.7~)
中国心理学会第十二、十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2017.11~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2015~ )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生态与环境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4~2018)
中国心理学会出版工作委员会委员(2014~ )
国家留学基金访问学者项目评审专家(2013~ )
中国心理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心理学会评定之心理学家)(2010~ )

中国心理学会理事(2009~ )
中国心理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委员(2009~2013)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心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2007~2013) 

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13~)
教育部高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06~2013)
中国心理学会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5~2017)
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2005~ )

湖北省心理学会常务理事(2004~2017 )
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委员(1997~)

学术期刊编委会任职:

《社区心理学研究》期刊编委(2015.7~)
Editorial Board Member, Journal of Transpersonal Research, Autonomous University of Madrid,Spain(2014~)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科学》期刊编委(2009~2022)
《心理研究》期刊编委(2008~ )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探新》期刊编委(1999~ )
《心理传记与质性心理学》期刊副主编(2019~)

 

科学研究

主持科研项目:

2021--23, 新冠疫情对社会心态影响的机制与治理启示研究。南京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培育(项目批准号211061AP2101)。在研。
2020--23,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影响系统合理信念的心理机制与应对策略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批准号71971120)。在研。
2020--22, 社会治理视域下的心理建设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批准号20AZD084)。在研。
2014--16, 社会治理中的心理学问题。2014年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科类)重大培育项目之重大学术成果培育计划(项目编号CCNU14Z02018)。已结项。
2013--15, 危机管理中的心理社会支持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批准号13AZD087)。已结项。
2012--13,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项目,中国科协(项目编号2012-G-Z-HB02)。已结项。
2012--15, 不同社会阶层分配不公平感的归因模式及应对策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批准号71171094)。已结项。
2010--11,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项目,中国科协(项目编号2010CJGC03)。已结项。
2010-11, 青少年学业与适应:自主性的作用与激发。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师教育985创新平台资助项目理论创新研究项目(批准号: 985ZB0302),已结项。
2007--10, 道家人格结构测量及其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应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07JAXLX013)。已结项。
2007--09, 贫困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研究。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课题。已完成。
2007--09, 武汉人幸福感调查------武汉市民幸福感指数构建及其测评。武汉市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重点项目(2007)。已结项。
2003--05, 人格心理学专题研究的整合性建构及其教育应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2003年青年基金项目, 批准号EBA030411。已结项。
2001--03, 人格心理学基本范畴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1--2002), 中博基[2001]5号,第29批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金获得者。已结项。
2000--02, 超个人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教外司留[2000]479号。已结项。

 

毕业硕士博士获批的部分项目:

张跃,2022届博士毕业生,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博士后,助理研究员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共同富裕进程中社会心态的“预期反补”效应(项目批准号:23CSH049),2023~2026。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3批面上资助:经济不平等与社会公平感:社会流动感知的“补偿-缓冲”机制(资助编号:2023M733863),2023~2024。

李凯,2020届博士毕业生,现为武汉大学博士后
第72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二等资助:社会阶层对集群行为的影响:伦理学视角的研究(项目批准号:2022M722482),2022~2024。

白洁,2019届博士毕业生,现安徽大学讲师
第70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二等资助:高阶层者更加反对再分配?基于公平认知视角的解释机制及干预策略(项目批准号:2021M701749),2021~2022。

杨沈龙,2017届博士毕业生,现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突发公共事件背景下阴谋论信念的产生机制及其干预策略:基于认知—动机双路径视角(项目批准号:72001171),2021~202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低阶层者形成阴谋心态的动机过程及其干预策略研究(项目批准号:18YJC190029),2018~2023。
第62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二等资助:贫高学历者更觉不公?基于阶层认同的解释视角及应对策略(项目批准号:2017M623138),2017~2023。

王艳丽,2017届硕士毕业生,2020届西南大学博士毕业生,现江苏师范大学教科院讲师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低社会经济地位青少年内化问题的心理机制及干预研究,2023~2025。

胡小勇,2014届博士毕业生,现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副教授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行为决策助推低收入群体共同富裕的路径及策略研究,2023~2025。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规划项目:共同富裕背景下低社会经济地位者跨期决策的心理机制及提升路径研(项目批准号:22YJA190003),2022~202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社会阶层对学业成就的影响:机制及干预研究(项目批准号:71601083),2017~201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青年项目:社会公正感对不同阶层目标追求的影响(项目批准号:13YJC190007),2013~2015。
第63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等资助:贫困阶层的稀缺心态与可持续性脱贫:效应、机制及干预(项目批准号:2018M631054),2018~2019。

陈继文,2014届博士毕业生,现江汉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家庭社会阶层影响青少年学业获得的心理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DBA180314),2018~2021。

周春燕,2012届博士毕业生,现中国地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农村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识别、评估与干预研究(项目批准号: 19BSH166),2019~2022。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公正世界信念对低社会阶层的双重作用(项目批准号:14YJC190027),2014~2017。

李兵兵,2012届硕士毕业生,2016届首都师范大学博士毕业生,现江苏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启动影响随后再认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31700954),2018~2020。

李静,2012届博士毕业生,现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物质主义对炫耀性和非炫耀性绿色消费的不同效应及其管理对策(项目批准号:72101096),30万,2021~202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工具性与终极性物质主义对民众生活满意度的不同效应及调节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18YJC190009),2018~2021。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物质主义: 不安全感的应对机制(项目批准号:13YJC190012),2013~2016。

汤舒俊,2011届博士毕业生,现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0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培育的实证研究(项目批准号19BKS217),201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社会转型下中国人马基雅弗利主义人格的测量、影响及干预研究(项目批准号12CSH066),2012~2017。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9批面上资助项目:弱势群体参与群体性事件的认同心理与集群行为(项目批准号2016M592110),2016~2019。

韩磊,2011届博士毕业生,现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认知情感理论的在线教学优化设计:注意模式和认知神经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62077034),202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羞怯个体高攻击性的心理与神经生理成因(项目批准号:31700970),2018~2020。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羞怯个体自我认知的行为与神经生理研究(项目批准号:12YJC190009),2012~2015。

涂阳军,2010届博士毕业生,现湖南大学副教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首次和再次面临对话中断情境下商业聊天机器人的对话恢复策略对客户关系结果的影响与干预研究:相互心智理论视角:202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触觉特征对产品评价的影响: 触觉情感反应的作用(项目批准号:71502057),2016-2018。

喻丰,2010届硕士毕业生,2013届清华大学博士毕业生,现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拟人化人工智能的道德责任归因研究(项目批准号:71501105),20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对领导的上行去人性化: 方式、类型、原因与结果(项目批准号:71501105), 2016~2018。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8批面上项目一等:领导的自我神化. 项目批准号:2015M580112. 2015~2016。

贺金波,2009届博士毕业生,现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复发的心理机制及干预,2022~。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社会奖赏功能失调:心理机制和干预,202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网络成瘾者对网络信息的视觉前注意偏向及其神经机制(项目批准号:31571139), 2015~2018。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规划项目:现实社交焦虑对网络成瘾的发生机制研究, 2012~2015。

尤瑾,2007届硕士毕业生,2010届香港中文大学博士毕业生,现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社会支持对乳腺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社会文化心理学视角的研究,2020~202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健康的贫富差距: 生物-心理-社会角度的研究(项目批准号:31500908),2016~201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健康的贫富差距: 社会文化心理学角度的探索(项目批准号:14YJC190023), 2014~2017。

杨慧芳,2006届硕士毕业生,2013届华南师范大学博士毕业生,现岭南师范学院教科院教授
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国家一般项目:教育神经科学视角下随班就读ADHD儿童的注意训练干预研究(BHA200123),2020~。

李红菊,2004届硕士毕业生,2007届北京师范大学博士毕业生,现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全国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新时代全国中小学美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课题批准号:DLA220458),2022~2025。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音乐教育与小学生非音乐能力发展的关系及心理机制追踪研究(课题批准号:ELA130434),2013~2016。

刘邦春,2013年进站博士后,现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副教授
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和平心理学:理论与研究 (项目批准号:18FZX018),2018~2021;
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作战心理学:理论与实践,(项目批准号:22FJSB055);2023~2025。

 

研究成果

郭永玉指导历届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目录

年级  答辩年   授予学校  姓名      论文题目

2019  2023  南京师大  解晓娜  威胁情境下异见群体敌意上升的机制与干预
2018  2022  南京师大  张 跃  风险不平等对低地位者系统合理信念的影响
2017  2020  南京师大  李 凯  弱势心态的形成及其社会影响:社会质量的视角
2017  2020  华中师大  徐步霄  系统威胁影响集体自恋的机制 :动机与认知的整合视角
2016  2019  华中师大  张彦驰  贫困心态对经济决策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
2016  2019  华中师大  强瑞超  社会阶层对社会参与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
2015  2019  华中师大  白 洁  不同社会阶层再分配偏向的研究
2014  2017  华中师大  杨沈龙  不同阶层系统合理信念差异的心理机制:归因与补偿的双重视角
2012  2016  华中师大  舒首立  道德判断在群体性事件中的作用
2011  2014  华中师大  胡小勇  低阶层者的目标追求:社会公平与自我调节的影响
2010  2015  华中师大  李小新  不同社会阶层对受不公平对待的威胁敏感性差异研究
2009  2012  华中师大  李 静  不同社会阶层对贫富差距的归因倾向研究
2009  2013  华中师大  周春燕  公正世界信念对不同社会阶层的个体与社会功能研究
2008  2011  华中师大  韩 磊  认知自主对创造性思维的影响研究
2008  2011  华中师大  汤舒俊  厚黑学研究
2007  2013  华中师大  孙灯勇  教师自主支持对中学生学习影响机制研究
2007  2010  华中师大  涂阳军  道家人格:概念、测量、功能与反思
2006  2009  华中师大  贺金波  感觉寻求者的前注意加工机制
2006  2014  华中师大  陈继文  教师自主支持与初中生的学习:家庭社会阶层与自主动机的影响
2005  2008  华中师大  钟 华  弱势群体成员的认同管理策略研究

论文发表:

Zeng, Z.-X., Tian, C.-Y., Mao, J.-Y., van Prooijen, J.-W., Zhang, Y., Yang, S.-L., Xie, X.-N., & Guo, Y.-Y. (2024). How does economic inequality shape conspiracy theories?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a.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63(2), 477–498.

徐荣华, 丁毅, 张跃, 郭永玉. (2024). 系统合理化信念维护心理健康:缓和作用与拓展. 心理科学进展, 32(2), 386-397.

曾昭携, 张跃, 杨沈龙, 郭永玉. (2023). 系统合理化的动机属性:困境与突破. 科学通报, 68(24), 3185-3195.

白洁, 徐步霄, 杨沈龙, 郭永玉. (2023). 再分配偏向的心理机制及其对共同富裕的启示. 应用心理学, 29(3), 268–279.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2023年第11期全文转载。
张彦驰, 童丹丹, 陈晨, 郭永玉. (2023). 贫困心态对跨期决策的影响:分析思维与损益框架的作用. 心理科学, 46(2), 419–426. 
徐步霄, 白洁, 李晔, 郭永玉. (2022). 集体自恋:群际冲突的催化剂. 心理科学进展, 30(9), 2100–2116.
Zhang, Y., Ding, Y., Xie, X., Guo, Y., & van Lange, P. A. M. (2022). Lower class people suffered more (but perceived fewer risk disadvantages) during the COVID ‐19 pandemic.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6(1), 39–51.

Zeng, Z. X, Ding, Y., Zhang, Y., & Guo, Y. Y. (2022). What breeds conspiracy theories in COVID-19? The role of risk perception in the belief in COVID-19 conspirac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19(9), 5396.
Li, X. X., Yang, S. L., Li, J., Rao, T. T., Shen, C. G., Hu, S. M., & Guo, Y. Y. (2022). The Prevention Behaviors and Impact Mechanisms Among Different Chinese Social Classes at the Early Stage of COVID-19 Pandemic.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Behavior Management, 15, 711–723.
Xie, X. N, Zhang, Y., Zhang, R. J., Ding, Y., & Guo, Y. Y. (2022). Better support for national than local system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in China. Analyses of Social Issues and Public Policy, 22(1), 183-197.  
Bai, J., Xu, B. X., Yang, S. L., & Guo, Y. Y. (2022). Why are higher-class individuals less supportive of redistribution? The mediating role of attributions for rich-poor gap. Current Psychology, 1-11. 

曾昭携, 白洁, 郭永玉, 张跃, 顾玉婷. (2022). 越富有越不支持再分配?——社会阶层与再分配偏向的关系及其心理机制. 心理科学进展 , 30(6), 1336-1349.
解晓娜, 张跃, 郭永玉. (2022). 突发事件中民众责任归因的心理需求与应对. 心理科学进展 , 30(6), 1327-1335.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2022年第10期全文转载.
郭永玉. (2022).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心理学报, 54(2), 205-218.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2022年第6期全文转载
杨沈龙, 饶婷婷, 喻丰, 郭永玉. (2022). 主观阶层研究取向的贡献与弊端. 心理科学进展, 30(08), 1883–1893.  
张跃, 丁毅, 杨沈龙, 解晓娜, 郭永玉. (2022). 社会不平等如何影响低地位者的系统合理信念. 心理科学进展30(07), 1637-1650.

Mao, J. Y., van Prooijen, J. W., Yang, S. L., & Guo, Y. Y. (2021). System threat during a pandemic: How conspiracy theories help to justify the system. Journal of Pacific Rim Psychology, 15, 18344909211057001. 
Xie, X., Wu, T., Zhang, Y., & Guo, Y. (2021).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CoViD-19-related psychological panic in China: the role of trust in government and 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8(20), 10888. 
Ding, Y., Ji, T., & Guo, Y. (2021). Helping While Social Distancing: Pathogen Avoidance Motives Influence People’s Helping Intention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8(22), 12113. 

Li, J., Wang, X., Wu, X., & Guo, Y. (2021). Early material parenting and adolescents’ materialism: the mediating role of overt narcissism. Current Psychology, 1-14. 
张彦驰, 李凯, 王艳丽, 李同晓, 郭永玉. (2021). 大学生对穷人的消极刻板印象及猜测偏向. 心理科学, 44(05),1156-1163.                                                     白白洁, 杨沈龙, 徐步霄, 郭永玉. (2021). 达者何以兼济天下:高阶层再分配偏向的心理机制及谦卑的作用. 心理学报, 53(10),1161-1172.
解晓娜, 张跃, 丁毅, 郭永玉. (2021). 疫情风险下系统依赖与系统合理信念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9(04), 829-833.
王阳, 丁毅, 郭永玉. (2021). 高社会阶层者的财富分享行为及其促进. 心理科学, 44(4), 975-981.
茆家焱, 郭永玉, 杨沈龙. (2021). 阴谋论信念的产生机制——社会认知视角的三种解释. 心理科学, 44(1), 169-176.
解晓娜, 郭永玉. (2021). 突发事件凸显心理学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10121.

Jia-Yan Mao., Shen-Long Yang., & Yong-Yu Guo. (2020). Are individuals from lower social classes more susceptible to conspiracy theories? An explanation from the compensatory control theory.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3, 372–383. 
解晓娜, 石可, 郭永玉. (2020). 低阶层大学生的炫耀性消费:自尊补偿与地位追求. 心理学探新, 40(4), 366–371.
陈么元, 李凯, 黄蕾, 郭永玉. (2020). 贫困大学生个人目标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心理学探新, 40(4), 372–376.
张跃, 郭永玉, 丁毅. (2020). 经济不平等对阶层流动感知的影响及其机制. 心理科学, 43(5), 1197–1203.
杨沈龙, 喻丰, 胡小勇, 郭永玉. (2020). 心理学研究中社会阶层的操作化界定及其衍生问题. 心理科学, 43(2), 505–511.
Xu, B., Yang, S., Li, J., Li, Y., & Guo, Y. (2020). Do higher-class individuals feel more entitled? The role of system-justifying belief.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60(4), 445-458.

李小新, 任志洪, 胡小勇, 郭永玉. (2019). 低家庭社会阶层大学生为何更容易社交焦虑?——心理社会资源和拒绝敏感性的多重中介作用. 心理科学, 42(6), 1354–1360.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2020年第5期全文转载。
胡小勇, 徐步霄, 杨沈龙, 郭永玉. (2019). 心理贫困:概念、表现及其干预. 心理科学, 42(5), 1224–1229.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2020年第3期全文转载。
张跃, 郭永玉, 丁毅, 李凯. (2019). 阶层流动的“双刃剑”效应及其心理机制. 心理科学, 42(5), 1230–1235.
Li J., Yang R., Cui J., & Guo Y. (2019). Imagination matters when you shop online: The moderating role of mental simulation between materialism and online impulsive buying.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Behavior Management, 12, 1071–1079.
http://doi.org/10.2147/PRBM.S227403
汤舒俊, 郭永玉. (2019). 基于因果报应观念的认知调查与厚黑行为抑制效果分析. 心理学探新, 39(4), 352–357.
茆家焱, 杨沈龙, 郭永玉. (2019). 信奉阴谋论的动机及干预手段.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7(3), 623–627. 
郭永玉, 冯文倩, 杨沈龙.  (2019).  阶层流动知觉对系统合理化的预测作用.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01), 137-154.
Yang S.-L., Xu B.-X., Yu F., & Guo Y.-Y. (2019). Revisiting the status-legitimacy hypothesis: Concepts, boundary conditions, and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Journal of Pacific Rim Psychology, 13, e20.
https://doi.org/10.1017/prp.2019.15
Li, K., Xu, Y., Yang, S.-L., & Guo, Y.-Y. (2019). Social class, group-based anger, and collective action intentions in China. Journal of Pacific Rim Psychology, 13, e13. https://doi.org/10.1017/prp.2018.26

舒首立, 桑青松, 郭永玉, 黄希庭. (2018). 作弊为什么会传染? 社会损失和作弊态度的中介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34, 664–671.
赵华丽, 徐凤娇, 郭永玉, 舒首立. (2018). 亲社会行为的阶层差异:施与受的双重视角.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6, 841–846.
杨沈龙, 郭永玉, 喻丰, 饶婷婷, 赵靓, 许丽颖. (2018). 系统合理化何以形成——三种不同的解释视角. 心理科学进展, 26, 2238–2248.
胡小勇, 郭永玉, 王纪念. (2018). 目标—诱惑的非对称性效应与自我调节.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6, 684–687.
李凯, 徐艳, 杨沈龙, 郭永玉. (2018). 群体愤怒影响集群行为意向的阶层差异. 心理科学, 41, 956–961.
吴才智, 荣硕, 朱芳婷, 谌燕, 郭永玉. (2018). 基本心理需要及其满足. 心理科学进展, 26, 1063–1073.
胡小勇, 郭永玉, 王艳丽, 陈红. (2018). 目标内容对考试焦虑和测验成绩的影响.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6, 226–229.
Li, J., Lu, M., Xia, T., & Guo, Y. (2018). Materialism as compensation for self-esteem among lower-class student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31, 191–196.
Zhang, Y. C., Pan, Z., Li, K., Guo, Y. Y *. (2018). Self-serving bias in memories: selectively forgett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negative information and the sel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65(4), 236-244. https://doi.org/10.1027/1618-3169/a000409

Wei, W., Lu J.G., Galinsky, A. D., Wu, H., Gosling, S.D., Rentfrow, P.J., Yuan, W., Zhang, Q., Guo, Y., ... & Wang, L. (2017). Regional ambient temperature is associated with human personality. Nature Human Behaviour, 1, 890–895. http://dx.doi.org/10.1038/s41562-017-0240-0
白洁, 郭永玉, 杨沈龙. (2017). 人在丧失控制感后会如何?来自补偿性控制理论的揭示.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5(5), 982-985.
夏婷, 李静, 郭永玉. (2017). 家庭社会阶层与大学生物质主义的关系:自尊的中介作用. 心理与行为研究, 15(4), 515-519.
李静, 杨蕊蕊, 郭永玉. (2017). 物质主义都是有害的吗?——来自实证和概念的挑战. 心理科学进展, 25(10), 1811–1820
郭永玉, 李晔, 王俊秀. (2017). 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领导参阅,第18期,39–43.
王艳丽, 杨沈龙, 郭永玉, 白洁. (2017). 家庭社会阶层与其结构需求的关系:补偿性控制理论视角.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5(2), 371–377.
郭永玉, 李晔:加强心理与社会支持工作,积极应对突发危机事件。《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5月2日第1197期。http://sscp.cssn.cn/xkpd/xlx/201705/t20170502_3504978.html
白洁, 郭永玉, 徐步霄, 杨沈龙. (2017). 阴谋论的心理学探索. 心理科学, 40 (2), 505–511.
舒首立, 杨沈龙, 白洁, 郭永玉. (2017). 他人作弊与自己作弊:社会损失的中介作用和自尊的调节作用. 心理学探新,37 (1), 48–53.
杨玉芳, 郭永玉. (2017). 心理学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刊(心理学与社会治理专栏)(专栏总论),32 (2), 107–116.《新华文摘》2017年第10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7年第3期转载。
郭永玉, 杨沈龙. (2017). 理想天平与现实阶梯:心理学视角下的社会分层与公平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刊(心理学与社会治理专栏), 32 (2), 117–127.
李凯, 郭永玉, 杨沈龙. (2017). 民众对于恐怖袭击的风险感知. 心理科学进展, 25 (2), 358–369.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2017年第6期全文转载。
潘哲, 郭永玉, 徐步霄, 杨沈龙. (2017). 人格研究中的“能动”与“共生”及其关系. 心理科学进展, 25 (1), 99–110.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7年第2期,第197页,学术卡片.
He, S. Q., Chai, Y., He, J. B., Guo, Y. Y., & Risto Näätänen. (2017), Differences in pre-attentive processes of sound intensity change between high- and-low sensation-seekers.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 31(1), 29–37.(SCI, IF=1.8)

王艳丽, 杨沈龙, 郭永玉, 白洁. (2016). 结构需求的适应性与非适应性功能.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4(5), 950–953. 
杨沈龙, 郭永玉, 胡小勇, 舒首立, 李静. (2016). 低阶层者的系统合理化水平更高吗?——基于社会认知视角的考察. 心理学报, 48 (11), 1467-1478.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2017年第3期全文转载。
孙灯勇, 郭永玉. (2016). 相对剥夺感:想得、应得、怨愤于未得. 心理科学,39 (3), 714-719.
李静, 曹琴, 胡小勇, 郭永玉. (2016). 
物质主义对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买的影响: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4 (2), 338-340.
贺金波, 罗伟建, 徐清风, 郭永玉. (2016). 
人格差异性的进化心理学解释. 心理科学,39 (1), 200-206.
胡小勇, 郭永玉. 
(2016). 社会公平感对不同阶层目标达成的影响及其过程. 心理学报,48 (3), 271-289.  

郭永玉(特约主持人):自我心理学专题研究。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年第4期。
胡小勇, 周西堉, 郭永玉. (2015). 关系自我中也存在自我证实动机吗?──来自表征激活与启动的实验考察.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4: 42-45.
郭永玉, 胡小勇. (2015). 特质、动机和叙事:人格研究的三种范式及其整合. 心理科学,38(6), 1489-1495.
舒首立, 郭永玉, 黄希庭. (2015). 中国人的自尊结构初探. 心理学探新,35(5), 425-431.
周春燕, 黄海, 刘陈陵, 郭永玉, 贺金波. (2015). 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社会阶层对阶层刻板印象的影响. 心理与行为研究,13(4), 511-515.
周春燕, 刘筱, 黄海, 刘陈陵, 郭永玉. (2015). 成人公正世界信念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3(4), 580-584.
郭永玉. (2015). 人格研究中国化的奠基之作——黄希庭先生《探究人格奥秘读后》. 心理发展与教育,31(4), 510-512.
郭永玉, 胡小勇. (2015). 个人幸福·社会公平·世界和平——心理学家的人文情怀.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 55-64(主编特邀论文).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2015年第10期全文转载。
郭永玉, 杨沈龙, 李静, 胡小勇. (2015). 社会阶层心理学视角下的公平研究. 心理科学进展,23 (8), 1299-1311(主编特邀论文). 新华文摘,2015, 24: 175观点选摘。
陈继文, 郭永玉, 胡小勇. (2015). 教师自主支持与初中生的学习投入:家庭社会阶层与学生自主动机的影响. 心理发展与教育,31(2), 180-187.
汤舒俊, 郭永玉. (2015). 中国人厚黑人格的结构及其问卷编制. 心理学探新,35 (1), 72-77.
舒首立, 郭永玉, 黄希庭. (2015). 中国人的自尊结构初探. 心理学探新,35(5), 425-431.
周春燕, 黄海, 刘陈陵, 郭永玉, 贺金波. (2015). 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社会阶层对阶层刻板印象的影响. 心理与行为研究,13(4), 511-515.
周春燕, 刘筱, 黄海, 刘陈陵, 郭永玉. (2015). 成人公正世界信念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3(4), 580-584.
郭永玉. (2015). 人格研究中国化的奠基之作——黄希庭先生《探究人格奥秘读后》. 心理发展与教育,31(4),  510-512.

胡小勇,李静,芦学璋,郭永玉. 社会阶层的心理学研究:社会认知视角. 心理科学, 2014, 37(6), 1509-1517.
涂阳军、郭永玉:道家人格的测量。心理学探新,2014, 34 (4): 296-300.
郭永玉(组稿者):叙事心理学专栏。心理科学,2014, 37 (4): 770-796.
刘毅、郭永玉:叙事研究中的语境取向。心理科学,2014,37 (4): 770-775.
李小新、郭永玉、芈静、胡小勇:威胁敏感性的概念和测量:生理和认知两种取向。心理科学进展,2014, 22 (10): 1608-1615.
李小新、叶一舵、郭永玉:大学生快乐水平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12 (2): 226-230.
周宗泽、郭永玉、杨沈龙、陈真珍:适应性记忆: 方位记忆的生存优势。心理科学,2014,37 (2) : 303-310.
涂阳军、郭永玉:道家人格在对抗死亡焦虑中的作用。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12(1): 115- 123.
严瑜、吴艺苑、郭永玉:基于认知和情绪反应的工作场所无礼行为发展模型。心理科学进展,2014, 22(1): 150-159.
郭永玉、周春燕:公正世界信念对低社会阶层的双重作用。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63-67.

杨沈龙、郭永玉、李静:低社会阶层者是否更相信系统公正。心理科学进展,2013,21 (12): 2245-2255.
刘邦春、郭永玉、彭运石:和平心理学:历史、模型和展望。心理科学,2013, 36(5): 1255-1260.
胡小勇、车璐、郭永玉:依恋类型在重要他人影响目标追求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 11(5): 679-684.
周春燕、郭永玉:家庭社会阶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 21(4): 636-640.
周宗泽、贺金波、郭永玉:生存加工的编码和提取双重优势效应:ERP证据。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11(4): 470-477.
杨沈龙、郭永玉、李静、白洁:控制还是适应:次级控制研究的两种取向。心理科学进展,2013,21 (5): 857-866.
周宗泽、贺金波、郭永玉:记忆生存优势:心理机制及进化心理学解释。心理研究,2013, 6 (2): 3-8.
胡小勇、郭永玉:执行意向对目标达成的促进及其作用过程。心理科学进展,2013,21 (2): 282-289.
周春燕、郭永玉:公正世界信念:重建公正的双刃剑。心理科学进展,2013,21 (1): 144-154.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月刊2013年第5期全文转载。
He, J., Li, B., Guo, Y., Naatanen R., Pakarinen, S., & Luo, Y.  Effects of alcohol on auditory pre-attentive processing of four sound features: evidence from mismatch negativity. Psychopharmacology. 2013, 225(2): 353-360. doi: 10.1007/s00213-012-2816-8.
Wang, Z., Hu, X. Y., & Guo, Y. Y.  Goal contents and goal contexts: Experiments with Chinese students. 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2013, 81(1): 105-122. doi: 10.1080/00220973.2012.678407.

郭永玉、李静、胡小勇:人格心理学:人性及其差异的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刊(心理学理论体系与方法论专辑),2012, 12, 88-97.
李然、郭永玉:叙事:心理学与历史学的桥梁。心理研究, 2012, 5 (2): 3-9.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月刊2012年第8期全文转载。
涂阳军、郭永玉:论中国人的儒道互补人格。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2, 12 (2): 93-97, 120.
李静、郭永玉:大学生物质主义与儒家传统价值观的冲突研究。心理科学, 2012, 35 (1): 160-164.
郭昫澄、郭永玉:社会情境中的控制感. 心理科学进展, 2012, 20(11): 1860-1868.
郭昫澄、郭永玉、Vincent Egan:感官兴趣视角下的暴力犯罪. 心理学探新, 2012, 32(2): 116-121.

郭永玉、涂阳军:道家人格:概念、测量及其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应用。研究报告, 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采用, 2011年12月。
李静、郭永玉:如何破解中国的“幸福悖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50 (6): 155-160.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月刊2012年第4期(第11-16页)全文转载。
涂阳军、郭永玉:生活事件对负性情绪的影响:社会支持的调节效应与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1, 19 (5): 652-655.
涂阳军、郭永玉:“道”性、“水”性、人性、中国人人格。心理学探新,2011, 31 (4): 291-296.
喻丰、郭永玉、涂阳军:触发性替代攻击:概念、范式与实验证据。心理研究,2011, 4 (2): 57-64 .
Jin-bo He, Chia-ju Liu, Yong-yu Guo, & Lun Zhao. Facing some problems of processing faces: The early stage of face processing in excessive Internet users.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2011, 14 (5): 303-308. (SCI).
孙灯勇、郭永玉:特质性情绪智力:测量、机制及与健康的关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 29 (1): 41-46 .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CUAA),2011年第3期(第84-86页)全文转载。
傅晋斌、郭永玉:死亡提醒效应的心理机制及影响因素。心理科学,2011, 34 (2): 461-464.
傅晋斌、郭永玉:死亡提醒效应:概念、测量及来自多领域的证据。心理学探新,2011, 31 (2): 113-117.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月刊2011年第10期(第35-40页)全文转载。
汤舒俊、郭永玉:张居正的马基雅弗利主义人格解析。心理学探新,2011, 31(3) : 209-213.
涂阳军、郭永玉:道家人格结构的构建。西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 37 (1): 18-24.
汤舒俊、郭永玉:当前社会中的马基雅弗利主义现象。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01月25日(第159期) 第9版。

贺金波、李兵兵、郭永玉、江光荣:青少年网络色情成瘾研究进展。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 (6) : 90-92, 97.
刘毅、郭永玉:民众自由意志观及其与决定论相容性的研究。心理学探新,2010,30(4) : 18-22.
汤舒俊、郭永玉:西方厚黑学--基于马基雅弗利主义及其相关的心理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4: 105-111.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月刊2011年第1期(第79-85页)全文转载。
郭永玉:从社会和个人两个层面认识幸福。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8月5日(第112期) 第10版。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马克思主义文摘》月刊2010年第11期(第50-52页)全文转载。
李静、郭永玉:收入与幸福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心理科学进展,2010,18(7): 1073-1080.
郭永玉、章若昆:对自我批评的“批评”--过度自我批评有损心理健康。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04月13日(第79期) 第8版。
韩磊、马娟、焦亭、高峰强、郭永玉:羞怯与非羞怯大学生在早期面孔加工中的差异--来自ERP 的电生理学证据。心理学报,2010, 42 (2): 271-278.
刘超、郭永玉:死亡意识:意义感在临终关怀中的作用。心理研究,2010, 3 (1): 9-15.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月刊2010年第7期(第20-26页)全文转载。
涂阳军、郭永玉:创伤后成长:概念、影响因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心理科学进展,2010,18 (1): 114-122.

李静、郭永玉: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修订。心理与行为研究,2009,7(4): 280-283.
郭永玉、李静:武汉市居民幸福感现状的调查与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8(6): 136-140.
章若昆、郭永玉:自我批评人格及其对社会适应的影响。西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35(6):11-15.
喻丰、郭永玉:自我宽恕的概念、测量及研究现状。心理科学进展,2009,17 (6): 1309-1315.
涂阳军、郭永玉:临床用观念变化问卷简式中国版的修订。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0) : 1260-1262.
孙灯勇、郭永玉:经典条件作用的类型学说及条件反应消退机制新释。心理科学,2009,32 (5) :1262-1264.
喻丰、郭永玉:《被笑恐惧、被笑愉悦与笑他愉悦问卷》的修订。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 (5) : 557-558, 565.
刘超、郭永玉:孝文化与中国人人格形成的深层机制。心理学探新,2009,29 (5): 7-12.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月刊2010年第2期全文转载。
马丽丽、郭永玉:人际目标认知三角模型。心理科学进展,2009,17 (4): 829-835.
喻丰、郭永玉:攻击者的注意偏向与归因偏向及其关系。心理科学进展,2009,17 (4) : 821-828.
喻丰、郭永玉: 与笑有关的三种个体差异:被笑恐惧、被笑愉悦与笑他愉悦。心理学探新,2009,29(1) : 82-86.
胡小勇、郭永玉:自主-受控动机效应及应用。心理科学进展,2009,17 (1): 197-203.

马丽丽、郭永玉:无意识目标:激活与追求。心理科学进展,2008,16 (6): 919-925.
孙灯勇、郭永玉: 是疯子还是天才: 精神质与创造力的关系。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47(6) : 136-140.
谭树华、郭永玉: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的修订。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 (5): 468-470.
胡小勇、郭永玉:目标内容效应及其心理机制。心理科学进展,2008,16 (5): 826-832.
李静、郭永玉:物质主义及其相关研究。心理科学进展,2008,16 (4): 637-643.
李琼、郭永玉:社会支配倾向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8,16 (4): 644-650.
谭树华、郭永玉:有限自制力的理论假设及相关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 (3): 309-311.
杨慧芳、郭永玉:大学生个人奋斗、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4 (3): 58-64.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月刊,2008年第12期全文转载。
Guo, Y. Y. & Lee, M. R. Structure and measure of Taoist personal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8, 43 (3-4): 453. Meeting Abstract. ISSN: 0020-7594. ISI Document Delivery No.: 349EO (SSCI).
郑萍、章军建、郭永玉:心理应激与DNA损害。心理科学进展,2008,16 (2): 274-281.
贺金波、郭永玉、柯善玉、赵仑:网络游戏成瘾者认知功能损害的ERP研究。心理科学,2008,31 (2):380-384.
贺金波、郭永玉、向远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发生机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 (1): 46-48.
周红梅、郭永玉、柯善玉:大学生自我同一性过程问卷编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 (1): 9-12.
尤瑾、郭永玉: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98-104.
王小妍、郭永玉:成年期的依恋与探索。心理学探新,2008,28 (1): 82-87.
钟华、郭永玉:利他人格研究述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6 (1):68-73.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CUAA),2008年第4期转载。
李静、郭永玉: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的理论。心理研究,2008,1 (1): 28-34.

李静、郭永玉:金钱对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心理科学进展,2007,15 (6): 974-980.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月刊2008年第3期全文转载。
李琼、郭永玉:作为偏见影响因素的权威主义人格。心理科学进展,2007,15 (6): 981-986.
李红菊、郭永玉、许燕:中国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不信任: 单因素还是双因素。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 3 : 112-116.
郭永玉、张钊:人格心理学的学科架构初探。心理科学进展,2007,15 (2): 267-274.
尤瑾、郭永玉:“大五”与五因素模型:两种不同的人格结构。心理科学进展,2007,15 (1): 122-128.
李琼、郭永玉:作为人格变量的独处及其相关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 (1): 96-98.
尤瑾、郭永玉:大学生人格、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 5(1): 65-69.
杨慧芳、郭永玉、钟年:文化与人格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心理学探新,2007,27(1): 4-8.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月刊2007年第8期全文转载。

张钊、郭永玉:个人奋斗及其相关研究。心理科学进展,2006,14(6): 950-955.
李红菊、郭永玉、许燕:信任-不信任双因素观的回顾与展望。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 3,69-72.
贺金波、彭小虎、郭永玉:人格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2,103-109.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月刊2006年第8期全文转载。
郭永玉: 西方心理治疗中致幻剂的应用。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9(1): 106-111.
杨慧芳、郭永玉:从人际关系看人格--认知情感系统理论的视角。心理学探新,2006,26(1):  13-17.
周红梅、郭永玉:自我同一性理论与经验研究。心理科学进展,2006,14(1): 133-137.

赵慧娟、郭永玉:人格变量的性别差异述评。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 31(6): 69-72.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月刊2006年第3期全文转载。
马一波、郭永玉:进化心理学之人性观。湖南师大教育科学学报,2005, 5, 104-107.
杨英、郭永玉:后现代心理学与现代心理学的对话。心理科学进展,2005,13(3): 379-384.
贺金波、郭永玉:人格的生理基础研究综述。心理学探新,2005,25(3): 59-63.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月刊2005年第12期全文转载。
郭永玉:维尔伯的整合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23(1): 51-56.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月刊2005年第8期全文转载。

Guo Y. Y. & Lee H. J.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ust-distrust behavior and the Chinese personality dimensions: A study on college stud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Oct-Dec 2004, 39 (5-6): 274. Meeting Abstract. ISSN: 0020-7594. IDS Number: 884WS (SSCI).
陈思帆、郭永玉:受欢迎儿童的特点及研究方法。心理科学进展, 2004,12(6): 875-882.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月刊2005年第2期全文转载。
杨子云、郭永玉:人格分析的单元: 特质、动机及其整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 43(6),131-135.
陈继文、郭永玉:人格心理学中的潜意识研究。湖南师大教育科学学报,2004, 3(1), 121-125.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月刊2004年第8期全文转载。

蒋京川、郭永玉:动机的目标理论。心理科学进展,2003, 11(6), 635-641.
赵慧娟、郭永玉:性别差异研究的四种取向。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 29(5). 32-36.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月刊2003年第11期全文转载。
郭永玉:濒死经验及相关的心理治疗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42(5), 122-126.
郭永玉:超个人心理学观评析。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4, 96-102.
赵冬梅、郭永玉:用整合的观点看情绪。心理学探新,2003,23(3), 20-24.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月刊2003年第12期全文转载。
郭永玉:两种人本心理学的辩论。心理学探新,2003, 23(1), 3-8.

郭永玉:麦独孤策动心理学的贡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 41(5), 69-74.
郭永玉:荣格及其学派与超个人心理学。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2, 5, 535-539.
郭永玉:静修与心理健康。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5, 75-81.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月刊2002年第12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3年第1期和《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1期摘登。
郭永玉:论物理学作为心理学的榜样。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4, 41-43.
郭永玉:马斯洛晚年的超越性人格理论的形成和影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 20(2), 53-58.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月刊2002年第10期全文转载。

郭永玉:真我的追寻--阿萨鸠里的“心理综合”的人格理论与治疗模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 40(4), 131-135.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月刊2001年第10期全文转载。
郭永玉:超个人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国外社会科学,2001, 3, 39-42.
郭永玉:先秦情欲论。心理学报,2001, 33(1), 82-87.
郭永玉:纪念著名心理学家朱希亮先生诞辰100周年。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40(1), 封2.

郭永玉:超个人心理学的界说。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 6, 31-35.
郭永玉:超个人心理学的基本理念。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 39(5), 124-127.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月刊2001年第1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1年第1期摘登。
郭永玉:苏蒂奇与超个人心理学的诞生。杨鑫辉主编:心理学探新论丛(2000)。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1-207页。

郭永玉、陶宏斌:西方心理学的实证主义与现象学方法论之比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 38(6), 312-317.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月刊2000年第3期全文转载。
郭永玉:卡丁纳的精神分析文化人类学述评。社会心理研究,1998, 2, 36-40.
郭永玉:“逃避自由说”的文本解读。华中师大学报(哲社版),1997, 36(5): 99-104.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月刊1998年第2期全文转载。
郭永玉:行为的动力:心理学家的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 17(4): 53-56.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月刊1997年第8期。
陶宏斌、郭永玉:现象学方法论与现代西方心理学。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 4, 61-67.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月刊1998年第2期全文转载。
陶宏斌、郭永玉:实证主义方法论与现代西方心理学。心理学报,1997, 29(3), 312-317.
郭永玉:沙利文精神医学的人际理论。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 5(3), 182-185.
郭永玉:弗罗姆社会心理学的逻辑体系。社会心理研究,1996, 2, 27-34.
郭永玉:霍妮的社会文化神经症理论及其历史地位。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996, 4(2), 119-122.
郭永玉: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形成。国外社会科学,1995年第12期特刊, 25-29, 12.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月刊1996年第6期全文转载。
郭永玉:作为心理学概念的理想、信念、世界观。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 3, 38-41.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月刊1995年第11期全文转载。
郭永玉:狂欢、舞蹈、摇滚乐与社会无意识。社会心理研究,1994, 4, 34-39. 被收入《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研究》,杨鑫辉主编,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版。
郭永玉:论弗洛伊德的悲剧人格。心理学探新,1994, 14 (2), 17-21.
郭永玉:论弗罗姆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研究,1993, 4, 29-35.
郭永玉:论弗罗姆心理学说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教育研究与实验,1993, 1, 48-51, 36.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月刊1993年第6期全文转载。
郭永玉:论弗罗姆的性格学。教育研究与实验,1990, 4, 33-37. 教育科学报(中央教科所主办,现《教育文摘周报》) 1991年4月26日摘登。

 

会议论文:

郭永玉:社会治理视域下的阶层心理研究。第二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重点报告,2021年10月29日~31日,内蒙古师范大学。
郭永玉:疫情背景下民众的系统合理信念。“新冠疫情时代的哲学反思与心理调适”珞珈学术周,专题报告,2020年5月25日~31日,武汉大学。
郭永玉组织并主持:社会阶层心理学。第十一届两岸心理学家学术研讨会专题论坛。2019年10月26日~27日,南京大学。
郭永玉组织并主持:社会阶层心理学研究。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社会治理专业委员会专题研讨会。2019年10月18日~20日,杭州师范大学。
郭永玉:社会阶层视角下的人格研究。第十届华人心理学家大会,主旨演讲,2017年9月16日,哈尔滨工程大学。
Yang, S., & Guo, Y. Perceptions of social class mobility mode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nse of power and system justification. 12th Biennial, 2017 Asian Association of Social Psychology Conference, August 26-28, 2017, in Auckland, New Zealand.
郭永玉:《人格心理学知识体系与教材建设》。首届全国《人格心理学》任课教师培训班会议,专题报告,2017年7月9日,北京师范大学。
郭永玉(会议执行主席):心理学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香山科学会议,第578次会议,主题评述报告,2016年11月15~16日,北京香山饭店。
Yang, S., Guo, Y., Kuang, F., Li, J., Bai, J., Hu, X., & Shu, S. Effect of control deprivation on primary and secondary control: Perspectives of compensatory control theory. 31st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24–29 July 2016, Yokohama, Japan.
郭永玉:传统宗教价值观及道家人格研究。第十届中美宗教文化心理学研讨会,主题演讲(Keynote Speech),2016年5月29日,曲阜师范大学。
郭永玉:社会治理中的心理学问题。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专题报告组织并主持,2015年10月17日,天津师范大学。
郭永玉召集并主持:社会治理中的心理学问题。第九届华人心理学家大会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分会场专题报告会。2015年8月26~28日,上海师范大学。
郭永玉:问题与主义:作为社会科学的心理学。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大会报告,2015年8月14~15日,黑龙江大学教育学院。
郭永玉(专题研讨召集人):网络心理与行为。首届华人应用心理国际研讨会,台湾辅仁大学,2015年5月2日,新北。
郭永玉:叙事心理学及其在社区老年人研究中的应用。湖北省心理学会2014年会, 大会报告,2014年11月22日,荆州。
郭永玉:叙事心理学及其在社区老年人研究中的应用。江苏省心理学会社区心理学高层论坛,大会特邀报告,2014年11月20日,苏州。
郭永玉:叙事心理学及其在社区老年人研究中的应用。中国社区心理学研究与实践高级研讨会,大会特邀报告,2014年9月28~30日,重庆,西南大学心理学部。
郭永玉:人格的叙事研究。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2014年学术年会,2014年8月9~10日,兰州,西北师范大学。
郭永玉:人格的叙事研究。第三届海峡两岸“生命叙事与心理传记学”学术研讨会,大会主题报告,2014年6月19~20日,台湾龙华科技大学和辅仁大学。
郭永玉:穷人怎样看社会——地位公正化理论及争议。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大会,专业委员会重点报告,2013年11月2~3日,南京师范大学。
郭永玉:老科学家的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及其人生叙事研究。第二届海峡两岸“生命叙事与心理传记学”学术研讨会,大会主题报告,2013年6月25~27日,湛江。
郭永玉:社会阶层心理学――认知的视角。中国心理学会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年会,大会报告,2013年5月23~24日, 重庆,西南大学。
郭永玉:社会阶层对心理行为的影响。香山科学会议第455次会议,评述报告,2013年3月26日~28日,北京(见http://www.xssc.ac.cn/ConfRead.aspx?ItemID=2148)。
Li, J., Hu, X. Y., Guo, Y. Y., Tian, Y., & Li, X.X. Chinese collegestudents' mental conflict resulting from the coexistence of materialism andConfucian traditional valu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12,47(sup1): 601.
Hu, X. Y., Guo, Y. Y., Li, J., Tian,Y., & Li, X. X. The Mechanism ofGoal Content Effect: Field Experiment with Chinese Students.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Psychology, 2012, 47(sup1): 612.
Li, X. X., Li, J., Guo, Y. Y., & Hu, X. Y. A primary design of happiness questionnaire of Chinese youth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12, 47(sup1): 622.
Li, B., Guo, Y. Y., Lin, L., Xu, F. M., & Ma, H. Y.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difficulties in career decision mak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12, 47(sup1): 629.
Li, B., Tang, H. Y., Guo, Y. Y., Xu, F. M., & Ma, H. Y. Psychologicalcapital and newcomer proactive behaviours in an organis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12, 47(sup1): 629.
Xu, F. M., Wang, W., Ma, H. Y., & Guo, Y. Y. The unconscious process of anchoring effects: Subliminal anchoring effec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12, 47(sup1): 699.
郭永玉:收入与幸福:跨学科的视角。中国心理学会人格心理学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2010年10月22~23日,苏州大学。大会报告。
郭永玉:从社会和个人两个层面认识幸福。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2010年9月11~12日,武汉,湖北大学。大会主题报告。
郭永玉: 心理学视角的社会与经济行为。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大会,2009年11月5~8日,济南,山东师范大学。主持专题报告会。
郭永玉、汤舒俊: 湖北省心理学专业基本情况调查报告。教育部高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2008年年会,2009年元月9~10日,哈尔滨,黑龙江大学教育学院。大会报告。
郭永玉、李静:金钱与幸福:理论及相关研究。中国心理学会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三次年会暨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第十四次年会,2008年11月7~9日,广州大学教育学院。专业委员会报告。
Guo Yong-yu, & Lee Ming-rong: Structure and Measurement of TaoistPersonal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48(3/4): 453. Abstracts ofthe 29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ICP2008), Berlin,Germany,July,20-25, 2008. Poster at Wednesday morning, 9.00 -12.00 in 23rd, July, 2008, at No321, in poster hall 2of International Congress Centrum, Berlin,Germany.
郭永玉:特质、动机和叙事:人格研究的三种范式及整合。第六届华人心理学家学术研讨会,2008年6月11-14日,香港中文大学。小组发言。
郭永玉:人格心理学的教学用书建设――个人思路与工作进展。中国心理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第十三次学术年会与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学术年会,2007年11月23~25日,福建漳州师范学院。大会发言。
郭永玉:特质、动机和叙事:人格研究的三种范式及整合。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2007年11月8~11日,开封,河南大学。专业委员会重点发言。
Guo Yong-yu, & Lee Hong-ju: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ust-distrustbehavior and the Chinese personality dimensions: A study on college students.Abstracts of the 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ICP2004), Beijing,China, August, 8-13,2004. Poster at Wednesday, August, 11, 2004, at No3063.59.

 

学术著作:

郭永玉主编:《人格研究》(第2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12月版。“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成果之一。                                                   杨玉芳主编,许燕、张建新、郭永玉(常务)副主编:《心理学与社会治理》丛书,编撰中。
中国心理学会 编著(首席科学家杨玉芳,专家组成员郭永玉等):《心理学学科发展报告2016―2017》之《综合报告:心理学与社会治理》主要撰稿人之一。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版。
车文博、郭本禹总主编:《弗洛伊德主义新论》(三卷本,第三卷主编为郭永玉),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郭永玉主编:人格研究。杨玉芳主编《当代中国心理科学文库》(“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之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刘华山(名誉主编),周宗奎(主编),郭永玉、江光荣、马红宇(副主编):立心——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成立10年论文选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中国心理学会 编著(首席科学家杨玉芳,专家组成员郭永玉等):《心理学学科发展报告2012―2013》。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版。
陈艳、郭永玉:高中生感知到的教师自主支持问卷。载申继亮、陈英和主编(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中国教育心理测评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89~94页。
谭树华、郭永玉:欧洲古代人格论。车文博主编《中外心理学比较思想史》(第1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527~534页。
况志华、涂阳军、李静、郭永玉:人格论。车文博主编《中外心理学比较思想史》(第3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79~183, 211~230页。
叶浩生主编,郭永玉副主编:《心理学新进展丛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马一波、钟华著,郭永玉审定:《叙事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刘毅、钟华译,郭永玉审校:《罗杰斯著作精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郭永玉著:《人格心理学――人性及其差异的研究》。72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1次印刷,2007年第1版修订第2次印刷。邓晓芒:《人格心理学》序,博览群书,2005年第8期,第87-90页。黄希庭:人格心理学知识结构的探索――读郭永玉著的《人格心理学》,心理科学,2006年第6期,第1507页。华中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08)。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
郭永玉著:《精神的追寻――超个人心理学及其治疗理论研究》。23万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该专著荣获第三届全国教育图书二等奖(2003),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6)。
郭永玉著:《孤立无援的现代人――弗罗姆的人本精神分析》,28 万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台湾猫头鹰出版社2000年繁体字版。此书为车文博主编、郭永玉等助理主编《20世纪西方心理学大师述评》丛书(共15卷,每卷20-30万字)中的一卷。《心理学探新》杂志2000年第4期和《光明日报》2001年1月11日均有专文评论此套丛书。该套丛书曾荣获第二届全国教育图书二等奖(2001)。湖北省第三届(1999-2000 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荣誉奖励

1. 专著《人格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2020年1月荣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2. 2019年10月19日获中国心理学会“学科建设成就奖” 。
3. 研究报告《道家人格:结构、测量及其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应用》(郭永玉、涂阳军)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2015)
4. 车文博总主编《中外心理学比较思想史》(三卷本),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第三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2011年12月),2013年荣获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其中第三卷主编叶浩生,副主编彭运石、郭永玉)。
5. 指导硕士学位论文《中学生的学习目标:效应、机制与促进》(作者胡小勇)2010年获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6. 《人格心理学》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
7. 《人格心理学》获华中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08)。
8. 指导硕士学位论文《关系情境对自我和他人表征的影响研究》(作者尤瑾)2008年获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 论文。
9. 2007年9月获“湖北省优秀教师”称号。
10. 参加彭小玲主持教学研究项目:声乐教育与创新性思维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05 年 10 月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 署名第三 ) 。
11. 专著《精神的追寻: 超个人心理学及其治疗理论研究》获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6)。
12. 指导本科生科研论文《返回抑制----一个不断扩展的领域》获华中师范大学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2006)。
13. 指导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大学生人际信任及其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作者李红菊)2005年获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14. 指导本科生论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作者尤瑾)2004年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一等奖。
15. 华中师范大学2003-04学年度教师教学工作一等奖。
16. 专著《精神的追寻: 超个人心理学及其治疗理论研究》获第三届全国教育图书二等奖(2003)。
17. 《20世纪西方心理学大师述评》丛书(车文博主编,郭永玉为丛书助理主编和分卷作者)获第二届全国教育图书二等奖(2001)。
18. 专著《弗罗姆的人本精神分析》获湖北省第三届(1999-2000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19. 代表江苏省心理学会提交的独立署名建议《关于在江苏省率先将民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建议》获得江苏省科协建言“十四五”——为江苏省“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建言奖”(2020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