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的学科结构

  • 作者:郭永玉
  • 来源/出处:《人格心理学: 人性及其差异的研究》
  • 发布时间:2017-07-24
  • 访问量:5269

  那么,人格心理学有哪些成果?这就是说人格心理学家都做了哪些工作,现在又在做什么?通常,人格心理学家致力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有人称之为人格心理学的四个基本关切(fundamental concerns):创建一种理论,通过研究检验这种理论,找到一种方法测评人格,将人格心理学应用于生活实际。当然,不同的人格心理学家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得到了不同的研究发现,也找到了不同的测评方法,并且致力于不同领域的应用。不同的人格心理学家在这四个方面的工作也各有侧重。但总体上,人格心理学的知识体系或学科结构就是由理论、研究、测评和应用四个部分构成。当然,这四部分也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并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

1 理论

  人格理论(theory of personality)是心理学家对人性及其差异进行描述和解释,从而对人的行为进行预测和改变所使用的概念体系。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理论。理论是由概念组成的系统,用于描述和解释所研究的现象。如果没有人格理论,我们对人格的研究就会流于对琐碎事实和经验的自然描述,人格心理学就不可能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理论与事实是相对而言的。理论是基于事实的假设,事实是已经被验证的东西,但理论中总是包括有待验证的东西。

  理论对于一个学科,好比地图对于早期的探险家。这种地图虽然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绘制的,但这些知识本身还有待进一步的证实,因此,这种地图是未完成的、试探性的,探险家们却仍要依靠它指引走向未知领域的航程。这一比喻意味着,理论对一个学科的意义,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理论可以将有关的观点和实证研究的成果纳入到一个逻辑上一致而又较为简约的架构中;第二,理论可以引发对那些尚未被注意的事实资料的搜集和探讨,从而使有关问题或领域的知识得到系统的扩充;第三,理论可以使研究者循着特定的方向去考虑问题,不至于被纷繁复杂的现象弄得眼花缭乱而无所适从。

  因此,理论创建是人格心理学家的重要工作。一个研究者持何种理论观点,往往决定着他研究问题的内容和方法,以及在必要的情况下改变人格的途径。阅读本书第二章以及后面各章,读者就会知道,心理学家们已经创建了许多不同的人格理论,每种理论都用不同的观点阐释人格。不同的理论对同一种行为的解释可能很不相同。如一名男青年小李参加晚会,只要有陌生人接近他,与他交谈,他就显得紧张,试图后退或回避。对这一行为,不同的理论家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释:生物学取向的理论家可能从遗传的神经生理机制方面加以解释;特质论者可能认为,小王具有内向或害羞的特质,这种特质使他在公共场所表现出退缩或回避行为;行为主义者可能会认为,小李没有学会在这种场合与陌生人谈话的技能;认知论者可能解释说,小李因为在工作中往往不能很好地与人沟通,于是他就以为在晚会上他也不能成功地与人沟通;精神分析论者可能认为,小李的行为象征着一种潜意识欲望,即希望有人来关心他,就像小时候妈妈照顾他那样;人本主义者可能认为,小王的理想自我与真实自我不协调,他特别关注别人对他的评价,总担心自己的表现不令人满意,越是担心,就越显得局促不安。很难说哪种解释是正确或错误的,对于特定个体的特定行为,不同的理论的解释力可能各不相同,有的理论解释更有效,有的理论解释可能有些牵强。但从总体上讲,每一种理论都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人格。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对理论进行评价。我们仍然可以用一些确定的标准来评价不同的理论。这些标准包括:(1)内部一致性(internal consistency),即一种理论的假设、原理、原则等所涉命题之间应该是彼此符合的。理论各部分相互符合的程度越高,越有可能被视为一种好理论。(2)包容性或广博性(comprehensiveness),即一种理论所涵盖范围的广阔程度。一种理论所涉及的人格与行为现象越全面,就越有可能被视为一种好理论。迄今为止,没有哪种理论能解释所有的人格现象或问题。有的心理学家致力于人格的整体解释,这样的理论被称为大理论(grand theory);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格心理学家仅仅致力于具体问题的研究,如依恋、焦虑、乐观主义、攻击性、性别差异等,不再致力于创建无所不包的理论,而是就某些具体问题提出理论解释,即提出一些具体的理论或“小理论”(mini-theory)。应该说,人格理论既包括大理论,也包括小理论。但我们这里讨论的标准主要是针对大理论而言的。当然,小理论也存在着包容性的问题,即对其所涉及的主题是否进行了全面的讨论。(3)简约性(parsimony), 即在其他条件相当的情况下,越简洁的理论越受欢迎。好的理论的基本假设和原理往往都简明扼要,使人易于把握其要旨。(4)实用性(utility), 即理论在激起新的研究、预测行为、解决实际问题(如职业选择、心理治疗)等方面的作用。好的理论应该是有用的理论。总之,好的理论是内部一致的、全面的、简约的和有用的。理论的评价标准还可以包括实证效度(empirical validity)和激发价值(heuristic value)。前者是指一种理论所包含的假设能否得到研究的支持或验证,所得到的支持和验证越多,这种理论就越易于为研究者所接受;后者实际是实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即一种理论提出后激起研究者兴趣和热情的程度,或激起新的研究的可能性,如潜意识理论、“大五”人格因素论、归因理论等理论提出后都引起了广泛的研究,激起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

2 研究

  人格研究(personality research)是心理学者对人格理论中所包含的假设进行验证的一种活动。人格心理学以整体的人为研究对象,显然这种研究极其重要,但实际操作起来则十分困难,因为它要涉及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许多复杂的方面,也要涉及许多生理和环境变量。

  大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心理学在方法学上产生了三种不同的研究途径,即临床途径、实验途径和相关途径。这三种途径在各自的领域内,独自进行着探索,但是在人格研究领域,时常将三者结合起来使用。尽管各种途径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全面理解人格,但在心理学的整个发展史上,一直存在着关于各种研究途径相对优缺点的争议。

临床途径

  临床途径(clinical approach)的研究或个案研究(case study)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个体进行系统深入地考察,包括行为观察、深度访谈和个人资料分析。这是人格研究领域常用的方法。曾对此途径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当首推法国医生Jean Charcot(1825~1893),他发现,一些病人并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却无法正常地看,或者无缘无故地短期昏厥。Charcot研究了这些病人并将他们的症状进行分类,期望凭借催眠术解决病人的问题。他的工作深深影响了在人格心理学研究史上极为重要的几位人物,其中包括Sigmund Freud(1856~1939)。Freud理论的基本内容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然而对临床观察法的发展与完善更能显示他的才华。他可以数星期、数月甚至数年倾听同一名病人的诉说,并能认真对待与处理病人的这些思想与情感。此外,Rogers、Murray和Kelly都为临床研究做出过贡献。当代的叙事心理学(narrative psychology)和人生故事(life story)研究的兴起就是这种研究途径的新发展。

  临床研究的优点在于有机会观察多种多样的现象,将人的机能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通过对每一个体进行深度研究,可以全面考察人与环境关系的复杂性,这种在自然状态下的进行观察还能避免实验室的人为控制。然而,不加控制的观察难免会有许多的主观成分掺入其中,致使研究者无法验证彼此的观察结果,更无法形成可在实验条件下进行检验的具体假设。而科学研究正要求可由他人重复检验的可靠观察。从这一点上讲,临床心理学家的贡献让科学家们大失所望。但我们应注意到,多数临床途径的研究者都曾接受过科学方法的训练,也十分注重观察的信度,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方法本身的不足。

相关途径

  相关途径(correlation approach)的研究指通过统计测量的方法建立起不同人格变量间或人格变量与其他变量间的关系。这可以追溯到Frances Galton(1822~1911)的工作。Galton最初的兴趣在于人类特性特别是智能的遗传。他发现,两个人血缘越近,取得相近成就的可能性越大。他建立了一个能测量个体很多特征的实验室,对大量被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行了测量。为了发现数据间关系,他首创了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的概念,以确定两组数据之间的联系。随后,英国心理学家Spearman深化了这一研究,发明出一种被称为因素分析的方法,使人们可以找出大量数据中的共同度(亦称因素)。因素分析至今仍是相关研究途径的方法学基础。20世纪40年代是相关研究繁荣发展的时期,研究者试图找出人格的基本元素,而因素分析使之成为可能。于是,Cattell编制了“人格16因素问卷”,Eysenck也提出了人格的三个基本维度,即外向性、神经质和精神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又出现了“大五”因素模型,将人格基本单元归结为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随和性和尽责性。以上都是使用相关研究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相关途径可以同时研究多种变量,并发现各变量间的关系,这是它的优点。然而,用这种方法建立的关系仅仅是联系性的,而不是因果性的。同时相关途径的研究材料一般源于自我报告信息,无法克服自我报告资料潜在的真实性问题,而且结构性问卷限制了被试做出回答的空间,这些都影响着自我报告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实验途径

  实验途径(experimental approach)的研究在很多方面代表着科学理想,即通过操纵一个变量(通常称为自变量),测查其对另一变量(因变量)的效应。例如,改变词组呈现的时间(自变量),以考察被试的再认成绩等记忆指标(因变量)。由于这种影响是明确的,实验研究凭借对变量的系统操纵,可以建立起因果关系,这是临床和相关途径难以实现的。而且,实验者可以直接控制感兴趣的变量,也令其他研究方法望尘莫及。

  有着化学与生理学背景的Wilhelm Wundt(1832~1920),十分强调心理学的科学性,他将心理学界定为研究直接经验的科学,并在莱比锡大学(Universität Leipzig)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以研究刺激(如光、声音)的改变对被试经验的影响,开创了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的传统。另外,19世纪末的另外两名研究者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Ebbinghaus对记忆研究时,就已经开始重视实验控制,而且建立了适用于所有被试的记忆原理。Pavlov的研究工作证明了经典条件反射原理也有可能应用于神经症发展等重要人格现象上。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格的认知取向和信息加工取向开始兴起。认知取向的心理学家重视对人而不是动物的研究,偏好自然情境的研究而不是实验室研究,这与早期实验心理学家的做法截然不同。然而,鉴于他们对实验心理学的强调,并重视通过系统研究建立人格机能的普遍原则,认知取向一般仍被归为实验研究的阵营之中。

  实验研究是通过科学观察和仪器获取客观数据,摒弃了被试的自我报告信息,将实验中可能的主观影响降至最低点。操作具体、资料客观并能建立起明确的因果关系等优点似乎使实验途径明显优于其他两种途径。但并非所有的人格心理学家都采用实验研究,这一事实说明实验研究必定有其潜在的局限性。首先,在操作过程中,无论主试还是被试都无法避免先入之见的影响,从而直接干扰实验的结果。其次,实验研究涉及变量有限,忽略了人格机能的整体性。除此之外,有许多人格现象不能在实验室中模拟研究,即便能够完成研究,人为情境也难免会限制实验结果的外部效度。

  尽管研究途径不同,人格心理学家却分享着共同的目标——将人格研究发展为一项科学事业。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人格心理学中的许多研究实际上都综合了上述三种研究策略。

3 测评

  人格测评(personality measurement and assessment)是指创立并应用各种系统的技术来搜集人格资料,从而对人格的各个方面进行考察。人格测评技术可用于:(1)验证人格理论,如潜意识的存在与否、表现方式以及形成机制等问题,就需要创制并应用系统的方法。(2)研究有关人格的各变量间的关系,如描述人格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变化,即人格变量与时间变量的关系。如果研究者假定抑郁者与非抑郁者的归因风格不同,即前者倾向于将失败归于内部因素(能力和努力等),将成功归于外部因素(难度和运气等),而后者则倾向于将失败归于外部因素,将成功归于内部因素。要验证这一假设,就需要使用一种工具将抑郁者与非抑郁者区分开。(3)解决实际问题。心理咨询和辅导需要人格测评,因为有效的咨询和辅导要建立在对当事人了解的基础上,人格测评就是了解当事人的一种途径;评估各种心理治疗方法的效果,即对治疗前后的差异进行评估,也需要进行人格测评;临床的心理诊断需要测评技术,人格测评技术对精神科医生而言,就像听诊器和血压计对内科医生的意义一样,是用于诊断的重要工具;人员选拔和人力资源管理也需要人格测评技术,通过人格测验有利于选择最适合岗位特点的人从事相应的工作,也有利于不同人格特点的人得到最适合于自己的工作,如好动、好幻想、情绪不稳定、做事不细致、不讲秩序的人就不适合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但这些特点对另一种工作(如企业策划或艺术创作)可能就不是严重的缺点甚至是优点。因此,人格测评对于理论、研究以及有关知识的应用都是重要的,是连接人格心理学知识结构其他方面的重要环节。

4 应用

  人格心理学的应用(application)是指将人格心理学知识(包括人格理论、研究发现和测评技术)运用于生活实际,帮助人们,使人们的生活更快乐、健康,并更具创造性。有效的应用是以牢固的理论和系统的研究为基础的。这种应用主要的传统领域之一是心理治疗。许多人格理论家同时也是心理治疗家。他们在治疗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人格理论,又应用理论去指导治疗实践。理论指导治疗家们去思考导致了当事人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原因,去寻求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人格测评也是在理论指导下,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发展起来的,许多人格测评技术的编制者同时也是理论家和治疗家。

  除了心理治疗,人格心理学还被用于生活的其他许多方面。例如,关于某些特定的人格因素在冠心病和癌症等疾病形成中的作用,心理学家就发现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在军事上,有研究者试图考察人格测验分数与飞行员在飞行中的失误的关系。在司法领域,人格测验被用于遴选警官、确定罪犯接受审判的能力以及评估陪审团成员等。关于护士职业压力和倦怠的评估也要基于对护士的人格研究。研究者通过了解某种“事故倾向人格”,并将其从工作申请者中识别出来,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伤事故中雇员因心理因素导致安全问题的可能性。通过研究并掌握人员的人格信息,甚至也可以将某些工作领域如超市、库房和家政服务中心雇员的偷窃行为防患于未然。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于教育、组织、职业选择与指导、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实践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