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理论简评

  • 作者:郭永玉
  • 来源/出处:《人格心理学: 人性及其差异的研究》
  • 发布时间:2017-07-24
  • 访问量:3821

  人格理论体现了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或层面对人性及其差异所做的系统性解释。在对这些理论进行了一番全面的了解后,读者很可能依然充满疑惑。究竟什么是人格?人格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人格是可以改变的吗?我们如何去改变人?为什么要去改变人?对于这些问题,我们的疑惑并不会因了解了人格理论而有所减少。因为人格理论如此之多,理论之间的分歧如此之大,各自讲一套。这些理论的价值何在?一种观点认为,人格理论如此之多,可能表明学科的不成熟,随着学科的发展,派别会逐步减少,逐步形成学科共同体的共识,即范式(paradigm)。也就是说,心理学(包括人格心理学)还处于科学的早期发展阶段,或前科学阶段,等到形成了范式,就达到规范科学(normative science)阶段,到那时,心理学就是一门成熟的科学了。但这种观点有一个前提,即心理学与物理学具有同样的性质和发展逻辑,而这一前提恰恰是值得怀疑的。也许,心理学就其本性而言就是多学派的,多学派并存并非是不成熟的标志,反而是成熟的标志。人是如此之复杂,人性是如此之丰富,如果只有一种理论来解释,即便这种理论看起来很完善,也只能说明这个学科的贫乏。人对自身的研究不仅仅在于得出了什么现成的结论,更在于探索过程本身充满着无限的可能性和巨大的挑战性,因而能给人带来智慧的乐趣。

  因此,这些理论各有各的贡献,一种理论的作用是另一种理论所不可替代的。类型—特质理论帮助我们描述人,即初步认识一个人的特点;生物学理论帮助我们从生理、遗传甚至进化的方向上去解释人的特征;行为主义揭示了环境是如何塑造人的;认知心理学则指出人的内在判断和评价会使不同的人在同样的环境中具有不同的感受,做出不同的反应;精神分析理论挖掘人的潜意识动机,探索了心理疾病的病理机制以及免于心理疾病的方法;人本主义则向我们呈现出健康生活的状态和途径,促使我们去探索生命的价值,实现人际之间的平等和关爱,进而走向自我实现的高峰。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不同的人格理论侧重于人格不同层面问题的探讨,尽管它们也探讨同样的问题,但也是从不同的方向去寻求解决途径的。未来也许会有更完整的理论,但这种理论的基础一定是现存的所有理论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