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理论

  • 作者:郭永玉
  • 来源/出处:《人格心理学: 人性及其差异的研究》
  • 发布时间:2017-08-24
  • 访问量:3727

  早期的气质类型理论本身就包含着生物学理论,即用生理来解释类型。在现代的特质理论中,也有理论也与生理学有密切的关系,如Eysenck就试图从生理学的角度解释特质。他不仅致力于人格结构的分析,而且试图寻求人格形成的原因,并将这种原因归结为生理。Eysenck认为,人格的个体差异主要是遗传造成的。他的主要根据是:第一,人格的三种基本特质(他所说的“类型”)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一项研究表明,被试在45年内的内外向性均保持在一定水平上。第二,跨文化研究表明,在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中,不同的研究者运用不同的方法都发现了人格的三种基本特质,即内外向、神经质和精神质。如果不是生物因素起主导作用,就不能解释这种跨文化一致性,因为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意味着显著的环境和教育差异。第三,人格的三种基本特质,都可以进行生理学的解释。

  关于外向性的生理基础,Eysenck借鉴Pavlov的有关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理论,提出了一种抑制理论(inhibition theory)解释外向者与内向者在行为上的差异。外向者大脑皮质的抑制过程强而兴奋过程弱,神经系统属于强型,因而忍受刺激的能力强;内向者大脑皮质的兴奋过程强而抑制过程弱,神经系统属于弱型,因而忍受刺激的能力弱。外向者大脑皮质的抑制过程较强,反应慢而弱,所以他们希望通过过多地接触外界环境(如参加聚会、进行冒险活动等)来寻求感觉刺激。而内向者兴奋过程强,抑制过程弱,大脑皮质对刺激所做出的反应强而快,仅能忍受微弱的刺激,所以他们总是避免从外界环境中获得刺激。Eysenck曾通过一项实验研究证实这一观点。他让外向者和内向者接受同等强度的痛觉刺激,并要求他们忍受尽可能长的时间。结果发现,外向者比内向者能够忍受的时间更长。Eysenck认为这是由于外向者抑制过程更强的原因。Eysenck后来使用唤醒(arousal)概念来解释外向与内向的差异。唤醒,即个体身心随时准备反应的惊觉状态。一般认为,唤醒状态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有关。外向者喜欢社交、喜欢刺激较强的活动,内向者不爱交往、喜欢安静的环境,是因为大脑皮层的生理唤醒水平不同。外向者的皮层唤醒水平比内向者低,所以他们要去寻求更强烈的刺激,缺少刺激对他们而言意味着枯燥、沉闷和无聊;内向者的皮层唤醒水平较高,面对同等强度的刺激,内向者体验到的强度比外向者高,因而更敏感。微弱的刺激就足以维持他们的兴奋,所以较强的刺激很快就会使他们感到疲劳。因此,外向的人喜欢嘈杂的聚会而内向的人却希望早点离开。

  至于神经质的生理基础,Eysenck最初认为是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它们在功能上是拮抗的。交感神经有增强兴奋的作用,副交感神经则有抑制兴奋的作用。自主神经系统受边缘系统的调节来控制人的情绪。因此,Eysenck认为,在神经质维度上得分高的人,在心率、呼吸、皮肤电反应、血压等方面的反应会更为强烈。但这一观点遭到其他心理学者的质疑。后来,Eysenck将边缘系统看作神经质的生理基础。他认为,高神经质者的边缘激活阈值较低,交感神经系统的反应性较强,因此,即使是微弱的刺激,也能使他们做出过度的反应。Eysenck还认为,焦虑与神经质有许多相似之处。焦虑源于神经质与内向的混合产物,是在神经质量表中得分很高的内向者的典型特征。

  精神质是Eysenck人格理论中较晚才提出的一个维度,Eysenck对其生理基础的揭示不如外向性和神经质有把握。但是,通过人格问卷测量,Eysenck发现男性在精神质维度的得分总是高于女性。罪犯和精神病患者精神质维度的得分较高,而这些人多半也是男性。男性比女性更不易患精神分裂症。依据这些研究发现,Eysenck推测,精神质可能与雄性激素的分泌有关。但是,这种推测至今还没有获得确切的证据支持。

  至于人格发展问题,由于Eysenck把人看成是生物社会性的人,因此,Eysenck认为,人格发展是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不过,他认为,遗传的生物因素在此过程中起着更大的作用。为了验证文化对个体人格的影响,Eysenck及其妻子曾在许多国家进行Eysenck人格问卷调查,做跨文化研究。这些国家包括希腊、埃及、法国、冰岛以及中国的香港地区等。结果表明,虽然被调查者间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但他们的人格类型仍然表现出三个主要的维度,即外向性、神经质和精神质。Eysenck还用青少年Eysenck人格问卷对许多国家的儿童进行了测查,得到的研究结果与成人结果相似(Eysenck & Eysenck, 1985)。Eysenck还进行了一系列纵向研究,结果表明,从童年到成年,虽然时间间隔很长,在此过程中,个体可能受到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但是他们的人格维度仍然保持稳定。此外,Eysenck分析许多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以及一起领养和分开领养的双生子的相关研究资料发现,外向性、神经质和精神质主要是遗传的。

  虽然Eysenck强调人格的稳定性,但他也认为,人格是可以发展变化的。尽管遗传因素决定某些行为倾向,但环境因素也能使个体的行为发生改变。外向的人如果遭遇较多、较大的不幸,也会变得内向;内向的人经常处于较活跃、友好的环境中,也可能变得外向。但典型的外向者变成典型的内向者,或者典型的内向者变成典型的外向者,并且这种改变不是暂时的,而是形成新的、稳定的人格特质,则是难以想像的。

  关于人格的生物学理论,这里仅仅述及Eysenck的生理学理论。其他生理学理论、行为遗传学理论和进化心理学,将在本书的随后章节中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