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们认为,环境是人格形成的决定因素。环境塑造人,一个人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他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而不是取决于他有什么样的遗传特征。行为主义的创始人J. B. Watson(1875~1959)相信,人生来是一块白板。除了那些有先天生理缺陷的人,绝大多数人生来并没有什么区别。“个体在其出生以后发生的事情,使得一个人或成为干苦活的人,或成为外交家,或成为贼,或成为成功的商人,或成为著名的科学家”(华生,1998, p.266)。 Watson试图用条件反射的原理来解释所有的行为。我们知道,俄国生理学家Ivan Pavlov(1849~1936)最早系统地研究了条件反射。在Pavlov看来,狗见到食物流口水,是无条件反射,食物是无条件刺激物;但狗听见实验员的脚步声而流口水,是条件反射,实验员的脚步声是条件刺激物。因为实验员走过来,意味着给它喂食。实验员的脚步声与食物多次相继出现后,狗只要听见实验员的脚步声(还没看见食物)就会流口水。Pavlov将实验员的脚步声换成灯光、铃声或其他任何刺激物(这个实验环节叫做强化),只要这个刺激物与食物同时或相继出现,狗都可以形成同样的条件反射,即形成了对特定刺激做出特定反应的习惯。Watson认为,人格不过是人的习惯系统而已。由于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有着不同的经历,接受不同刺激物的作用,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条件反射系统或习惯系统,即形成了不同的人格。例如,一个在学校经常受某位老师批评的学生,可能会变得一见到学校就害怕,甚至一想到上学就害怕,这种情形被心理学家称为学校恐惧症(school phobia)或教室恐惧症(classroom phobia),这是因为学校与受批评这两个刺激总是联系在一起,到后来即使不受到批评,学校这一单个刺激也会使他害怕。而这种情绪无疑会影响他的人格形成。
另一位行为主义者B. F. Skinner(1904~1990)发展了Watson的理论。他将Pavlov和Watson所讲的条件反射称为经典条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ing),而用自己发现的操作条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ing)来解释行为。操作条件反射的实验情境如下:将一只老鼠关在一个设计好的笼子里,老鼠就会在笼子里四处乱跑,当它偶然踩到一个机关后,就会有一粒食物从一个自动装置掉进笼子,经过几次试验,它就会自己去踩机关。在这种情境下,动物的反应是一个新的有效行为(踩机关),而不是先前就有的反应(流口水);强化跟随在这一有效行为之后, 是针对这一行为的,也就是说,在反应之后,而不是在反应之前,将条件刺激物和无条件刺激物先后或同时呈现。因此,这种强化实际上是一种奖励。但在Pavlov那里,强化不是在反应之后,也不是针对具体行为的强化,因此不具有奖励的作用。而且在经典条件反射中,动物学习到的是刺激物之间的信号联系,而不是有效的行为。两种条件反射之间的不同点见表。
两种条件反射的区别
|
经典条件反射 |
操作条件反射 |
反应的性质 |
早先就有的反应(流口水) |
新的有效行为(踩机关) |
反应的主动性 |
被动 |
主动 |
反应的类型 |
S-R型 |
R-S型 |
强化的顺序 |
在反应之前(灯光—食物—口水) |
在反应之后(踩机关—食物) |
强化的作用 |
建立条件刺激物与无条件刺激物之间的联系(灯光—食物) |
奖励有效的行为 |
学习的内容 |
刺激物之间的信号关系(灯光是食物出现的信号) |
有效的行为 |
在Skinner这里,强化是行为建立的关键。所谓强化,是指跟随在一个行为之后,并使该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加的条件。强化又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指在一个行为之后呈现某种刺激,从而使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加,如踩机关—食物;负强化是指在一个行为之后撤除或减弱某种刺激,从而使某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加,如踩机关—撤销电击。所以,负强化也是一种奖励,与惩罚不同。惩罚是指在一个行为之后呈现某种刺激,从而使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减少。正负强化的区别仅仅是,正性刺激 (如食物)在行为之后呈现,还是负性刺激(电击、病痛、噪音等)在行为之后撤除。而惩罚与负强化的相同之处在于,都使用负性刺激,但惩罚是呈现负面刺激,负强化则是撤销负面刺激。如果被试的一种行为导致了已经施加的惩罚被撤除或减少,这时,惩罚的撤除或减少就是负强化。如囚犯有立功表现,就对其减少刑期,这就是将惩罚转变为负强化。
人格也是操作条件反射的结果,人格不过是个体独特的强化史的产物。正是不同的强化经历塑造了个体的行为模式,而人格也不过是个体适应环境的特殊模式而已。如果一个孩子在家里帮妈妈做事而受到奖励,这种行为就可能泛化到幼儿园和学校;如果继续受到奖励,那么这种泛化的反应就可能延伸到其他社会情境中,进而形成了他的行为模式,这就是人格。如果某种行为只在特定情境下受到强化,而在其他情境下没有得到强化,个人就能学会在那些强化情境中表现出这种行为,而在非强化情境中不表现出这种行为,这一过程叫做分化。如一位教授在一般性讲座中穿插较多的故事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而在学术报告中以同样的方式却未能产生较好的效果,以后在这两种情境中他的行为就会截然不同。因此行为主义强调人格只是由于强化的经验而形成的一贯的行为模式,但它也强调同一行为在不同情境下的变异性,所以它反对将个体区分为不同的类型,或将人格视为稳定特质的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