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的认知理论认为,人格的差异是由人们信息加工方式的不同造成的。也就是说,人的思维方式决定自己的人格。人格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主要有Gorge Kelly(1905~1966)的个人建构理论(personal construct theory)和认知信息加工理论(cognitiv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这里只介绍Kelly的个人建构理论,认知信息加工理论将在本书认知主题一章介绍。Kelly于1955年出版了《个人建构心理学》一书,奠定了认知理论在人格心理学中的地位。这种理论认为,即使处于相同的情境,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行为;即使经历了同样的事件,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感受或看法,并会对以后生活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人格的差异都是由不同的人建构(construct)世界的方式不同造成的。Kelly提出了“人是科学家”的命题,意即每个人都像科学家一样,总是试图认识世界,而科学家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获得确定性或减少不确定性。Kelly的这一理论是在心理治疗工作中形成的。他在治疗工作中发现,人们最需要的也是对周围世界的解释、对未来的预测和对事物的控制,即需要获得确定性或减少不确定性。这正好与科学家所做的事相似。人一来到这个世界,就要接受各种刺激,他必须去理解这些刺激,理解这个世界,进而预测和控制有关的事物。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个世界上所发生的事,不理解自己和身边的人的所作所为,不能预料未来会发生什么,对事件的发生发展无能为力,即生活在不确定的世界中,我们就会感到不安。因此,我们与科学家一样,要不断地提出假设,进行实验,进而检验假设,以减少自己对世界的不确定感。
每个人都像科学家一样,不断地对自己经验加以概括。通过概括,我们就能够发现一些事物彼此具有相似之处,而可以与另一些事物区分开来。如有的人高,有的人矮;有的东西是白的,有的东西是黑的;一些东西在生长,另一些东西在死亡。这种对事物的相似性和相异性的认识,就形成了我们对世界的建构。Kelly认为,任何建构都是双极的或二分性的,如友好—敌意、热情—冷淡、善良—邪恶。
这种建构要得以形成,至少需要对三个事物加以比较,即两个相似的事物和一个相反的事物。例如,要形成硬—软这一建构,就要有两个硬的东西和一个软的东西,或两个软的东西和一个硬的东西。通过对三个东西的比较,方能形成相似性和相异性的认识,即形成一个建构。
面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可能会形成不同的建构。例如,同是与第三个人(他)交往,你可能用聪明—愚蠢、文雅—粗俗、有趣—无趣等建构来看待他,而我可能用友好—不友好、男人气—女人气、自信—自卑等建构来看待他。因此,他在你眼里可能是一个聪明、文雅、有趣的人,而他在我眼里则可能是一个不友好、女人气、自卑的人。不同的建构导致我们对同一事物做出不同的反应。每个人都有一套相对固定的建构系统,正是这种相对固定的建构系统,决定着我们的行为模式。个人的建构系统使人能够对世界进行解释、预测和控制。
对同一事物可以做出不同的解释,即对同一事物可以有多种建构,各种建构无对错之分。没有绝对客观的事实,也没有绝对正确的真理,只有不同的建构。我们从多种建构中选择自己的建构,从而形成自己的建构系统。因此,个人在创立自己的建构系统时是自由的,他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建构,但已经形成的建构就会影响个人预期事件的方式,进而决定个人对待世界和人生的方式。“两个人从监牢的铁栅栏中向外看,一个人看到泥土,而另一个人则看见星星。”(赫根汉,1986,p.364) Kelly将以上的观点称为建构选择论或建构多元论(constructive alternativism)。
由此,Kelly提出了个体建构论的基本假设:在心理学意义上,个人的历程是由他预期事件的方式所引导的。个人用已有的建构解释和预期事物,而这种已有的建构便界定了他的世界。实际上,一个人的人格就是他的建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