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个人幸福到世界和平 ——郭永玉主编《人格研究》序

  • 作者:黄希庭
  • 来源/出处:《人格研究》
  • 发布时间:2017-10-02
  • 访问量:1238

  一年前,知悉郭永玉教授应杨玉芳教授之邀,正在主持编写一部反映当代人格心理学研究成果的专著,我即对此大作很是期待。不久前,郭永玉教授把他即将付梓的《人格研究》一书电子稿发给我,并请我为该书写序。我断断续续地阅读了书稿,然后欣然应允了。因为在我看来,这部近百万字的著作既是郭永玉教授及其团队多年研究成果的一个阶段性汇集,也深刻反映了近年来国际和国内人格研究的新进展、新方向。

  人格心理学研究现实的人,描述和解释个人的认知、情绪及行为的独特模式,并综合诸多足以影响个人的各种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与生物学的、发展的、认知的、情绪的、动机的和社会的种种交互作用,进而对现实生活中的个人进行整体性的揭示。正是这一特点,使得人格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分支不同,更加充满奥秘,更加令人神往。虽然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性的学科,但心理学的各分支基本上都是分门别类地探索人性的某些构成要素,只有人格心理学是将完整的人作为研究对象,并且囊括了最全面的视角和最充分的因素。它既关注内在动力,也关注外部表现;既探求生理基础,也探求文化烙印;既考虑进化共同性,也考虑个体独特性。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人格研究的价值首先是深入理解人性的需要。

  然而,人格研究又不仅限于对人性进行描述和解释,还要回应个人和社会的现实需要,为实现心理健康和人生幸福做出自己的贡献。心理健康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如果我们将其视为一个连续体,它最佳一端的心理健康水平,即健全人格。健全人格的人能以辨证的态度对待世界、他人和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顺境和逆境,是一个自立、自信、自尊、自强、幸福的进取者。那么如何实现人格健全和个人幸福呢?对此,人格研究恰恰能有所贡献。比如过去我们一直强调多做自我批评,但人格研究表明,自我批评如果过度、过于严苛,就会引发心理健康问题,而一定程度的自我宽恕反倒有助于更好的生活适应。通过研究人格,理解人性,我们会进一步了解到人性中的优势与弱点及其成因,选择合适的途径来优化人格,点燃心灵的真善美,使自己成为幸福的进取者。

  人格研究还可以为实现社会和谐乃至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社会和谐归根到底是人的和谐。社会现实的矛盾、世界各地的冲突,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人性的根源和人格的结构。例如偏见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叫权威主义人格,是二战中德国法西斯极端反犹主义、种族中心主义的心理基础;而近年来兴起的和平心理、和平人格的研究,对防止青少年暴力冲突、群体冲突,乃至化解种族、国际冲突和维护世界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总之,人格研究可以是基础性的,也可以是应用性的;其视野可以很细微的,也可以很宏大的;从个人幸福,社会和谐,直到世界和平,都可以成为人格研究的核心关切,而这些关切又都统一于对人性奥秘的揭示。

  郭永玉教授主编的《人格研究》一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发,这本书充分体现了人格研究应有的如上所述的目标和价值。多年来,郭永玉教授及其团队在人格心理学领域辛勤耕耘,取得了丰富的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为我国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本《人格研究》代表了他过去十多年的一些重要工作,既有翔实的内容,又有清晰的框架;既有广阔的人格研究视角,又有深邃的人性哲学思考。

  具体来说,该书有如下创新与特色:

  第一,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本书除第一章绪论外,由四部分构成,分别是人格特质、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人格与社会文化,这其中人格特质、人格动力、人格发展是人格专题研究架构的三个组成部分,而人格与社会文化则属于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的交叉领域。因此从总体上,这四部分也体现了当代人格心理学的一种学科体系,展示了人格研究更宽广的视角。而具体到每一章节的组织层次,有的逻辑严密,按照内在的概念间联系来展开;有的则独具匠心,将原本零散的一些内容按照一种心理生活上的递进关系来加以组织,如人格发展部分,表现了作者力求整合人格心理学广阔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沟通各个研究专题间的联系的努力和尝试,值得称道。

  第二,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结合。郭永玉教授认为,在这样一个全球化、多样化的时代,尤其是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巨大变革时代,心理学研究者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所谓纯科学研究,不能对周遭的问题有所回应,虽然无可厚非,但是令人遗憾;他强调科学与人文的统一,理论与实际的统一,窗内(实验室)与窗外的统一。对于这些观点,我非常赞同。自然科学研究取向,强调研究变量的可操作性,结论的可重复性和可证伪性,这有助于我们认识心理与行为的一般规律性。然而人格又是社会化的产物,它不是一个纯自然的范畴,而是取决于一个人被视为什么,社会角色如何,取决于特定的文化模式。好的人格研究当然离不开自然科学的逻辑和方法,但也渗透着研究者深厚的人文素养和深切的人文关怀。此书的很多章节体现出作者深沉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关切感。例如第三编人格发展,作者选取典型研究专题,来回答青少年、成年、老年,以及人生整合中的人格心理问题,贯穿着对人生全程发展的深度思考与终极关怀;再如第四编涉及到的中国的幸福悖论、社会阶层心理学等内容,深刻地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的特征与矛盾,而这些内容又无不基于科学的研究设计和实证数据,这是非常难得的。

  第三,人格研究中国化与瞄准国际前沿相结合。我国人格心理学研究最大困难是,人格心理学是在西方的社会历史文化的背景上发展出来的。不可否认,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在心理学研究上居于领先地位并引领着世界学术潮流。但如果一味地把西方的人格理论、概念和测量工具硬套在中国人头上,显然不是研究中国人人格的正确途径。对于中国的人格研究,必须要深入中国实际,从中国人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实际出发,同时又批判地吸收西方人格心理学理论的合理因素,采用多取向、多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构建出既符合中国人实际又能为各国心理学家所采纳的人格概念和理论,从而为普世心理学的建立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在这方面,本书也有值得借鉴之处。例如作者在研究马基雅弗利主义人格时发现,这个概念与中国传统的厚黑学文化不谋而合,异曲同工。作者在批判地吸收马基雅弗利主义研究合理因素的基础上,深入地开展了本土厚黑人格的实证研究,得出中国本土厚黑人格的独特结构、形成机制及其心理行为后效。这项研究还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如果能广泛的开展厚黑学人格的国际合作研究,这种人的人格结构可能会被更多人所接受,这也许是我国心理学家对普世心理学的一种贡献。

  总之,在我看来,郭永玉教授主编的《人格研究》一书,围绕人格基础研究领域,贯穿着作者对个人健康、社会和谐直至世界和平的关怀,立意新颖深刻,学理严谨公允,资料翔实前沿,文字流畅通达,是一部严肃、厚重而又不失趣味性的学术著作。它定能使读者更有兴趣地并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去探索人格的奥秘,进而推进我国人格心理学的研究事业。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用更丰富、更包容、更整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考察人性,持续不懈地推进人格研究的中国化,推进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紧密结合,我国的人格心理学必将有更蓬勃的发展,为个人幸福、社会和谐和世界和平做出更多的贡献。

  是为序。


(作者:黄希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