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

  • 作者:
  • 来源/出处:心理学导引
  • 发布时间:2017-11-01
  • 访问量:1641

相传慧能禅师在广州法性寺传教时,有风吹幡动,引起众僧争议:有人说是风动,有人说是幡动。慧能则道: “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 这句话的意思是:风动和幡动的现象并不存在,只是应人心的变化所生的感官幻象而已。 大师的禅宗妙语充满了启蒙人心的智慧。 但以现代科学精神的眼光看待,却让人觉得难以成立。

以现代科学的原则解释事物的运动变化,一般要经历三个步骤:先是发现某一现象,确定解释的对象,解决“是什么(what)”的问题;接着描述和分析这一现象,看它是如何表现的,解决“怎么样(how)”的问题; 最后探究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解决“为什么(why)”的问题。以“ 风吹幡动”这一现象为例,众人发现幡在运动,产生疑问,想要解释这种现象;他们通过观察了解到幡并非上下移动,而是呈波浪状的连续摆动, 这使人联想到有一种肉眼看不见的流体经过幡,使它飘动;最后,经过试验,发现这种流体就是空气。 得到的答案就是:空气的流动(风)引起了幡的运动。与这种解释相比,慧能师父的“仁者心动论” 虽另有深意,但从逻辑上讲就显得突兀。当然,慧能师父也许只是想藉此调侃一下那些心不在焉的听众,并没有做科学研究的意图。这使我们萌生另外的兴趣:幡动是因为风吹,那么“心”又因何而动呢?换种问法就是,上课走神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可以用科学的步骤找到吗?

答案是肯定的,适用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步骤,也适用于生命科学的研究,当然同样适用于心理科学的研究。探究“幡动”现象背后的原因,属于物理学中对“动力”的研究;而探究“心动”现象背后的原因,则属于心理学中对“动机”的研究。只有了解了个体心理和行为活动背后的原因,才能对其进行预测和控制。因此,研究学生上课走神的问题,应该着重了解其上课走神行为背后的动机,这样才能采取正确的防范措施,尽量减少这一行为产生的不利影响。由此可见,动机研究是心理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本章内容,将主要讨论与动机有关的以下几个问题:

1、动机是什么,它有什么功能和特点?

2、需要、驱力和动机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3、现代科学是如何阐释饥饿、性及母性等生理性动机的?

4、心理学家们又是如何解释交往动机和成就动机的?

5、心理学领域迄今有哪些动机理论, 它们分别是怎么论述动机的?

正文阅读:动机.pdf


(出处:《心理学导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