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理论有关人格研究主题

  • 作者:郭永玉
  • 来源/出处:《人格心理学: 人性及其差异的研究》
  • 发布时间:2018-07-28
  • 访问量:4137

  与认知理论有关或在认知理论影响下的人格研究层出不穷,下面我们将分别从知觉(perception)和解释(interpretation)两个认知水平来介绍一些研究。知觉即我们的感觉器官对信息加工处理的过程。虽然我们每个人的感官系统是一样的,但处于同一情境中的两个人却不可能看到完全相同的东西。场独立—场依赖即属于此一认知水平的研究。解释水平,就是我们对世界上千变万化的事物做出的解释。这一概念涉及给予事件以原因和意义,归因与习得性无助则属于此一认知水平的研究。

  • 场独立—场依赖

  Herman Witkin用了大约30年的时间研究了人们在知觉类型上的差异, Witkin设计了棒框实验(rod and frame test,RFT)。让被试坐在一个黑屋子里,面对一个发光的倾斜的方框,方框内有一个倾斜的直棒。被试的任务是通过操纵一个机关来调整直棒,直到直棒竖立,与地面垂直。结果发现,被试的反应方式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被试不受方框的影响,仅凭内在的身体信息调整直棒的倾斜度,直至其与地面垂直,, 此类被试被称为场独立型(field independent style)。另一类被试则调整直棒使其适合倾斜的方框的方向,,显示他们的反应依赖于外在刺激的线索或视觉场,而不是独立的内在线索,此类被试被称为场依赖型(field dependent style)。

  研究表明,场独立—场依赖与教育和人际关系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一项大型的研究,追踪调查了1548名大学生,从他们入学一直到毕业后若干年。结果发现,大学生的专业选择与场独立—场依赖有关:场独立的学生偏爱自然科学、数学和工程学,而场依赖的学生偏爱社会科学和教育。场独立—场依赖与人际关系的特点也存在相关。场独立型的人,活动更加独立,他们对别人的意见不感兴趣,并与他人保持距离,对非社会性情境表现出偏爱。场依赖型的人更关注社会线索,对人际关系更感兴趣,遇事易受他人意见的左右,更倾向于顺应他人,在人际交往中与他人有更多的身体接近。

  成为一个场独立的人更好,还是成为一个场依赖的人更好呢?实际上各有优劣。场独立的人擅于分析复杂的情形并从混乱的分心事物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但他们的社会技能往往略显不足,因为他们更喜欢与他人保持距离。场依赖的人有较高的社会技能,他们容易受其他人的吸引,比场独立的人更能注意到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

  • 归因与习得性无助

  归因(Attribution)就是对他人或自己行为的原因给予解释的心理过程。归因是认知行为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人们都希望知道发生在生活中的各种事件的原因,而且也都会试着对之做出解释,所以归因是所有人共有的倾向。

  归因论创始人F. Heider(1958)将人的归因倾向分为两种:外向归因,将行为原因归结为环境因素,如工作难易、运气好坏等;内向归因,将行为原因归结为个人内部的因素,如能力高低、努力程度等。他发现,人们常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为内部因素,把别人的成功归因为外部因素;而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为外部因素,把别人的失败归因为内部因素。

  B. Weiner提出,一个人对自己行为成败进行归因时,通常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对自己能力高低的评估,对自己努力程度的反省,对工作难度的评价,对运气好坏的感受,对身心状况(心情或身体好坏)的认知,以及别人对自己工作表现的褒贬评价(别人反应)。但不同的人在面临成败时的归因倾向,在这六个方面的组合是不同的。

  (1)外在与内在。将活动成败归因于能力、努力、身心状况等因素者,为内在归因者;将活动成败归因于工作难度、运气、别人反应等因素者,为外在归因者。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内在因素,就会使人感到自豪,会增强他以后从事同类活动的动机;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外在因素,会使人感到惊奇和激动,但不一定会增强以后从事该种活动的动机。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内在因素,会使人感到内疚、自卑和自责,通常会降低以后从事该活动的动机;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外在因素,会使人感到怨恨或愤慨不平,既可能提高也可能降低以后从事该活动的动机,这要视不同的人与环境的关系而定。

  (2)稳定与不稳定。影响工作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有稳定和不稳定之分。能力和工作难度是稳定的;努力、运气、身心状况和别人反应是不稳定的,可能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把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有利于提高以后工作的动机;归因于不稳定的因素,以后的动机可能提高,也可能降低。把失败归因于稳定的因素,如任务难、能力差,会降低以后的动机;归因于不稳定的因素,可能提高也可能降低以后的动机。

  (3)可控与不可控。以上六方面的归因,有的是可由自己控制的,如努力程度;但多数是不能由自己控制的,如能力、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别人反应。将工作成败归因于能自控的因素者,对工作的动机水平较高,以后从事该活动的动机也较高。

  归因对动机具有重大意义。一个人认为一项工作只要努力就会有结果时,他就会坚持工作下去; 而如果他认为成败视运气而定时,则不会坚持。

  对同类事件倾向于做同样的归因,这种归因倾向的稳定性,我们可以从内在与外在、稳定与不稳定以及可控与不可控三个维度上去分析。人与人之间在归因倾向上的稳定的差异或个人在归因上的稳定的倾向叫做归因方式(attributional style)。归因风格显然是一种人格特质。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的研究始于行为主义的实验室动物研究。在习得性无助实验的开始阶段,实验组的狗被分别套上锁链,使它们不断受到电击但又无法逃脱。起初,狗受到电击后,会试图逃离,但经历若干次的尝试失败后,就不再尝试而是躺在地上接受电击。控制组的狗不经历这一阶段的实验。实验的第二阶段,将实验组的狗改放在很容易逃避电击的笼子中,这些狗受到电击后会依然躺在地上,静静地呜咽,并不尝试逃跑。而控制组的狗都轻易脱逃了电击。实验组的狗把它们在第一情境中习得的经验不经意地迁移到了第二个情境中。研究者将这种因先前失败经验而导致的无助的心理状态,叫做习得性无助。

  研究者认为,人和动物一样,都容易受习得无助的影响。如果人在无法由自己控制的情境中获得了无助感,那他在以后类似的情境中就会放弃改变现实的努力。甚至只需告知被试不可能克服某个困难或是通过观察他人的无助,人们也能产生习得性无助。

  最初,习得性无助是用于解释动物和人的某种简单行为的模型。但人是极为复杂的,人的习得性无助中包含认知、情绪和动机等复杂的心理因素。从认知上讲,个体形成了凡是电击都无法脱逃的信念;从情绪上讲,个体陷入一种绝望的状态;从动机上讲,个体放弃了改变现状的努力。当个体遇到不可控的情境时,个体就会分析情境并对自己的行为形成新的预期。

  解释方式(Explanation Style)即人们对事件的原因进行解释的倾向。如果一个人总是从内部的、稳定的、一般的原因来对他认为不能控制的事件进行归因,那他就很有可能产生习得性无助,这是悲观解释方式。与其相反的是乐观解释方式,即外部的、不稳定的、特殊的归因方式。

  纵向研究表明,解释方式在人的一生中都是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