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emotion)由拉丁文e和movere组成,表示从一个地方移到另一个地方,原义是活动、搅动和骚动的意思,这里是指个体心理状态的波动,是一种内心活动的过程。情绪是由先前具体事件引发的感受、体验及相应的身体和行为反应。
个人情绪体验的特征属于人格的基本维度。人们最基本的差异之一就在于积极心境和情绪如乐观、兴奋和快乐,以及消极心境和情绪如焦虑、悲伤和恐惧在总量和方式上的不同。而且区分各类失常行为的定义性特征在本质上通常也是与情绪相关的。从定义上说,人格失常通常与情绪的过度或不足有关。长期不必要的恐惧和焦虑、情绪异常(如压抑和亢奋)等都会导致人格问题。因此,情绪体验研究成为了人格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情绪体现着人格的基本适应功能,这种功能可能比认知更原始或更接近本能。人类作为进化阶梯上的最高物种,虽然具有最高的学习能力,但生来具有的适应本能却比所有动物要少。如果说认知和技能集中体现了人的学习能力,那么,情绪反应所具有的适应功能可能更为自动化,较少地依赖学习。有时情绪反应更接近本能,比理性判断来得更快也更有效。有时我们还来不及做理性判断,情绪已经引发了行为,并且事后证明这种反应是有效的。Darwin在他所著的《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一书中,提出了情绪进化的理论,认为“我们的多数表情动作都具有天生或者本能的性质”,许多情绪表现方式是原初具有的某些具有生存价值的遗传模式。不同的情绪有着不同的适应作用。一系列跨文化研究还证明了人类基本情绪的先天性和普遍性。情绪除了适应生存的功能外,其本身还可以激起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它能使个体针对不同的刺激事件做出灵活自如的适应性反应。由于情绪的机能不仅源于个体的先天机能,而且源于学习和认知活动,因此它才具有灵活性的特征。此外,Sroufe (1979)指出情绪还具有组织作用。一般来说,积极情绪起协调、组织的作用,消极情绪起破坏、瓦解或阻断的作用。而情绪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促进人际关系和社会的和谐。许多情绪都具有调控群体间互动的功能,如羞愧感加强了个体与社会习俗的一致性;而同情、友爱、喜欢等则能起到构建和维系社会关系的作用。情绪发生在种族进化过程中,它既能服务于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适应的需要,也能服务于人类社会集体生活的需要。因此,人格范畴下的情绪研究对更好地理解和关怀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情绪研究者在如何分析情绪问题上可分为两个阵营。一部分人认为,情绪体验应分为少数几种独特的基本情绪(如愤怒、快乐、焦虑、悲伤);另一部分人则认为,情绪体验存在一个宽广维度(如从快乐到痛苦的维度)。
不同的研究者都得到了相同的情绪维度:愉快(愉快―痛苦)和唤醒(高度唤醒―低度唤醒)。以基本的维度对情绪进行分类可以使我们清晰地看到情绪领域和人格领域的重合地带。个人情绪体验的特征属于人格的基本维度。人们最基本的差异就在于积极心境和情绪如乐观、兴奋和快乐,以及消极心境和情绪如焦虑、悲伤和恐惧的总量和方式。因此,人格和情绪领域的研究者应该更加关注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与人格特质的关系。与此同时,人们在情绪过程中的个体差异也是人格研究中的重要变量,也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人格的个体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