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范畴下的情绪理论

  • 作者:郭永玉
  • 来源/出处:《人格心理学: 人性及其差异的研究》
  • 发布时间:2018-07-28
  • 访问量:4821

  早期的情绪理论着重于解释情绪过程,其中以James-Lange情绪理论(外周学说)和Cannon-Bard情绪理论(丘脑学说)为代表。这两种理论都是从人的生理机制的角度解释情绪,而精神分析论、现象学理论、特质论、社会认知和信息加工理论都从其人格理论体系和基本思想着眼对情绪做出解释。

  • 精神分析论

  Freud认为,情绪是“一个欲表露的源于本能的心理能量的释放过程”。不难看出他所持的是关于内驱力的观点。而对于情绪与潜意识的关系,Freud的观点有些含混。一方面,他经常使用“潜意识焦虑”、“潜意识自罪感”,认为情绪是被压抑到潜意识层面的东西;另一方面,他又认为情绪是能被人意识到的体验和反应。他对此的解释是:情绪作为一种心理过程,无论是体验,还是反应,都受潜意识控制,但却是在意识中发生的事件。

  新精神分析学派在Freud情绪理论的基础上,开始关注引起情绪的外因;丰富了对情绪各成分的认识;除了强调潜意识内容,也注意到了意识层面中的内容;同时,还进一步深化了对动机与情绪关系的认识。尽管新精神分析学派承认情绪参与动机过程,或情绪本身就是一种行为动机,但它仍强调潜意识、释放过程、内驱力等概念。由此可见,情绪在精神分析论中的地位还是远不及驱力和本能。尽管新精神分析学派注意到了情绪在意识层面的内容,但强调的仍是被压抑的消极情绪。此外,关于情绪在人格结构中的地位,即情绪在整个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群中的位置,新精神分析学派的看法是,在幼儿早期遭遇了重大情绪事件后,若当时的情绪被压抑,它的能量会固着下来,永远成为人格结构的一部分。

  • 现象学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Rogers研究情绪时,并没有深入探讨具体的情绪,只是强调了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他还认为,情绪会被人逐渐认知,刻板情绪也可能会发生改变。在其人格理论中,Rogers特别强调焦虑和防御机制。自我概念的形成、自我概念中自我的和谐与冲突是其人格理论的中心。当得到与自我概念不一致的信息时,人往往会产生焦虑。如果这一信息严重威胁到自我概念,焦虑就难以克服,人们往往会采取防御机制——扭曲或否认它。但这只能暂时降低焦虑情绪,而且每一次使用防御机制都会使我们远离真实的生活。当自我概念和现实差距过大时,防御机制就不再起作用,个体将经历一种“整合失败”(disorganization),而变得更加焦虑。因此,他认为,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应提供尽可能多的无条件积极关注,减少不必要的焦虑情绪,形成自我和谐的自我概念,使其人格发展走上自我实现的道路。然而,除焦虑外,个体为什么会体验到其他情绪,其他情绪在人格中起什么作用,这些问题在Rogers的理论中却没有得到深入的探讨。

  • 特质论

  特质流派认为,个体差异具有跨情境和跨时间的相对稳定性。尽管情绪经常处于波动状态,可它与各种特质因素相关,如悲伤、愤怒和焦虑都与神经质相关,热情、友好和自信与外向性相关等。这些能够区分出来的相对稳定的情绪模式就是一个人与周围其他人相区别的依据。但特质论关注的是概括化的情绪,而不是情绪的具体方面。由于特质流派本身就没有一种理论或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把其所有的理论统合起来,当然也没有一个清晰的情绪理论体系。它多从遗传学、生物学、生理学的角度解释较稳定的个体差异,而没有对情绪在人格机能中的作用做出有效的论述。

  • 认知与信息加工论

  认知人格理论认为,每个人人格的差异是由信息加工方式的不同造成的。持这种立场的心理学家通常通过认知图式或归因解释情绪。Kelly的个人建构论强调焦虑、恐惧等情绪,认为个体对将来的事件无法预测时,焦虑就会产生。Beck(1967)则提出了用于描述抑郁者的想法的“抑郁认知三角”,即个人消极地看待自己,对未来持悲观的态度,对正在发生的经历也总是消极地去看待。一些心理学家还查明了抑郁者加工信息的认知结构,即抑郁图式。Mischerl虽未将情绪列入到主要的人格变量中,但他在论述人格系统时还是在认知—情感单元中提到了情绪和情绪反应。

  在这一心理学取向中,情绪从一个受“冷落”的地位变得越来越受关注。它不仅考察了认知过程如何影响情绪,也考察情绪如何影响认知过程。但人格理论家强调的是导致这些情绪的认知归因,而不是各种情绪与人格机能其他方面的联系(。

  • 动机分化情绪理论

  与上述理论家的观点不同,动机分化情绪理论家Tomkins、Ekman、Izard等不仅关注广泛的情绪,而且强调个体的情绪模式,主张根据个体的情绪模式来考察人格,把情绪作为人格组织的核心。其中Izard的动机分化理论最具代表性。该理论以情绪为核心,试图整合人格、认知和意识以及三者间的相互关系,并以整个人格结构为基础,研究情绪的性质和功能。他们继承了Darwin进化观的情绪理论,认为情绪是先天的,经漫长的进化过程得来,因而存在一些基本的、普遍的和原始的情绪。每种情绪的原始形式都有其进化渊源和适应价值,都有不同的适应功能。

  Tomkins列出8种原始情绪:兴趣—兴奋、享受—快乐、惊奇—吃惊、苦恼—痛苦、厌恶—轻蔑、愤怒—狂怒、羞愧—耻辱、惧怕—恐惧。他假设,这些情绪的唤醒水平由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放电率决定,可能提高、降低或保持稳定。

  而Izard则根据进化和个体发展的观点(情绪在发生上有它的原型形式),把情绪分为基本情绪与复合情绪。他提出的人类的基本情绪如下表:

表1 分化情绪量表的代表性项目

基本情绪

代表性的量表项目:日常生活中,你是否经常

1.  兴趣

感到你所做的和所看到的是有趣的

2.  愉快

感到快乐

3.  惊奇

在意料不到的事情发生时,觉得惊奇

4.  悲伤

感到不快乐,忧郁且灰心丧气

5.  愤怒

感到生气、恼怒

6.  厌恶

感到事物太腐朽令你作呕

7.  轻蔑

感到某人毫无用处

8.  恐惧

感到害怕、颤抖、紧张不安

9.  羞愧

感到你因某事而应受到责备

10. 羞辱

感到别人在嘲笑你

11. 害羞

感到害羞,真想躲起来

12. 自罪感

感到不能容忍自己

(来源:Izard, 1993, p.851)

  同时,Izard还继承和发展了Darwin关于表情的学说,尤其重视表情,特别是面部表情的信息交流作用,以及面部反馈对情绪产生的重要性。任何情绪的产生都会伴随一定的生理变化、面部表情,有时还会伴随肢体语言;而且每种基本情绪特有的面部表情都是先天的、普遍的。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体验同样的情绪时所表现出来的面部表情都基本相似。

  该理论还认为,情绪是动机的重要成分,在Izard所提出的动机系统中,情绪与内驱力、情绪—知觉、认知相互作用、认知结构共同构成了独特的动力结构。情绪体验本身起动机的作用。情绪之所以起动机作用是因为当它被主观感受到时会直接成为行为的动力,并且情绪还能组织并维持思维和行动状态。正因为情绪是动机性的,并且能够组织人的认知和行为,所以该情绪理论才把情绪置于人格的核心位置。“各种情绪和情绪系统的一个主要的普遍机能是将特质和人格维度组织起来”。先天和后天影响的交互作用,使个体经历的特定情绪频率和强度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每个人特定的情绪倾向对其特定人格特质的形成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发现,兴趣、愉快等情绪与外向特质相关,而悲伤、蔑视、恐惧、羞愧和内疚等与神经质特质相关。在人格研究和理论中,个体在情绪稳定性上的差异已成为了最重要的人格维度之一。

  由于情绪对动机、认知和行为有重要的意义,它在人格机能的组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强调情绪的先天性和普遍性的同时,他们还提出了每种情绪与特定刺激间的联系,何时、怎样表达情绪的文化规则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先天和后天的交互影响使个体经历的情绪在频率和强度上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使个体形成不同的人格特质,因而我们能根据情绪的个体模式来考察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