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理论

  • 作者:郭永玉
  • 来源/出处: 《人格心理学: 人性及其差异的研究》
  • 发布时间:2018-07-28
  • 访问量:7003

  “自我”虽然常被现代人挂在嘴边,但要给这个概念下个定义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我们先了解心理学家的各种理论后,再对其做出较为明确的判断。自我可以被理解为主体的人格,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认识并体会到自己这个人时,“我自己”就是自我。人类之所以不同于动物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人具有反观自己的能力,即人具有自我意识,能够觉察到自己的存在。因此,自我之谜,和人之谜一样,是一个古老的谜题。而心理学对自我的探索也可追溯到学科的开创初期。

  最早对自我进行系统研究的心理学家是William James(1842~1910)。他认为,自我就是自己所知觉、体验和思想到的自己,包括客体自我(self as known,me)和主体自我(self as knower,I),前者为经验自我(empirical self),后者为纯粹自我(pure self)。

  Jame进一步将经验自我分为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物质自我(material self)的核心部分是身体,因为人终其一生都通过身体与周围事物发生联系。物质自我还包括身体之外的衣物、家属、财产等东西。社会自我(social self)指一个人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即他的名声和荣誉。精神自我(spiritual self)是个人内在的或主观的存在,包括个人所有的能力和性格特征,这些均可通过内省觉察到。经验自我只有通过纯粹自我才能被觉察到。纯粹自我即主体自我(I),是指自我的认识功能本身,是作为认识者的自我。纯粹自我具有重要作用,它是人的一切心理内容和品质的接受者和所有者。它是兴奋的中心,接受不同情绪的震荡。

  1902年Charles H. Cooley(1864~1929)提出了镜像自我(looking glass self)的概念,认为对每个人来说,他人都是一面镜子,个人通过社会交往,了解到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从而形成自己的自我。简言之,一个人的自我就是个体对他人知觉的知觉。据Cooley的分析,这种自省的过程包括三个因素:(1) 想象自我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2) 想象他人对此形象的评价;(3) 由此形象而生的自我感。

  30年后,George H. Mead(1863~1931)在其著作《心灵、自我与社会》(1934)一书中发表了他对自我的见解。Mead认为,自我源于社会互动,强调“社会自我”,即从他人知觉中觉察到的自我。

  Rogers继承了James和Mead的观点,认为自我概念源于个体的重要经历,反映着经验又影响着经验,即自我同时包括主体自我和客体自我。自我是一个完整的实体,主体自我与客体自我是不可分的,经验必定与经验内容有关,自我意识不可能以脱离内容的抽象形式存在,其内容也总是与意识到其存在的过程相联系的。

  Alloport是一位特质论者,他认为人格的统一性和一致性单靠特质是不能解释的,于是他提出了统我(proprium)的概念。统我是人格统合的核心,可以给人格提供连贯感,特质只有通过统我的意识和反省特性才能在行为中得以表达。Allport认为统我具有以下八种功能:(1) 躯体感;(2) 自我同一性;(3) 自我增强;(4) 自我扩展;(5) 理性过程;(6) 自我形象;(7) 对统我的追求;(8) 认知者这里,Allport所说的统我就是James、Rogers以及现在我们所指的自我。

  自Rogers将自我视为其人格理论的基础、Allport提出统我的概念后,自我的问题的确又引起了心理学界的注意。但是,由于行为主义占据统治地位,关于自我概念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基础又相当薄弱,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关于自我的研究都未能取得重大突破。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1970年代初期。

  由于认知革命,加上统计分析技术的提高和测评手段的改善,以及一些理论家的共同努力,有关自我的理论和研究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