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可以从认知、体验和监控等不同层面研究,自我的认知层面被称为自我概念(self-concept), 是指个人对自己的知觉、判断和评价,包括自己的身体、学业、能力、性格、愿望以及自己与环境、他人的关系等各个方面。
Markus(1977)首先将“图式”这一概念应用到“自我”的研究上,提出了自我图式(self-schemata)的概念。图式可使个体有选择地注意相关的刺激,而且也是个体合并加工新信息的基础。与图式一样,自我图式可以作为选择机制,决定个体是否注意信息、信息的重要性如何、如何建构以及如何处理信息、对信息的输入和输出都有影响从自我图式的内容来看,自我图式不仅是对过去行为的表征,还可以对未来做出决定和推断,即自我图式还包括可能自我。可能自我(possible self)是自我系统中有关未来的成分,包括我们希望成为的自我和害怕成为的自我。Higgins(1987, 1999)进一步将可能自我分为理想自我(ideal self)和应该自我(ought self)。理想自我是个人想要成为的自我,建立在理想和目标的基础上。应该自我则是自己觉得别人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建立在责任和承诺的基础上。
自我概念还可能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一般的或总体的自我概念是很难变化的。于是,有研究者提出了自我家族(family of selves)的概念,即自我概念(self-concept)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一系列自我概念(self-conception)的集合体,如工作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和情绪自我等。
自我概念是一种认知结构,但这种结构存在着个体差异。有些个体的自我概念较为复杂,有些个体的自我概念则较为简单。因此,有人提出了自我复杂性(self-complexity)的概念。自我复杂性理论认为,不同自我复杂性的人对同一社会情境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是因为自我复杂性影响自我加工信息的方式。
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了自我复杂性的巨大作用。高自我复杂性有利于缓冲情绪的极端反应,缓冲生活压力事件的负作用,可以起到预防抑郁的作用。对于与自我形象不一致的信息,高自我复杂性者也不会像低自我复杂性者那样将其一概排除在外。他们能对问题做出更准确的判断,并且能在失败后表现出更好的成绩,因为失败的自我毕竟只占有自我许多方面中的一小部分(Cloninger, 1996, p.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