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机概述
一个人行为的动力与目标是人格的基本功能,为人生提供动力和目标。因此,动机是人格心理学的基本范畴。当我们关注一个人的动机时,就是企图解释这个人某种行为的主观原因。英文动机(motiv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movere,意思是移动、推动或引起活动。心理学中所讲的动机是指引起个体活动、维持该活动并使该活动朝某个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动机对个体的活动具有三种功能:第一,始动功能,即引起某种活动;第二,导引功能,即促使活动朝向特定的目标进行;第三,维持和调节功能,即维持某种活动直至达到目的,并在此过程中调节有机体活动的强度和具体途径。由于需要的满足和目的的实现往往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常常会遭受挫折,因此,动机的功能就具有意志性,动机的实现过程体现了一个人的意志力。因此,人格心理学中的动机研究也可以被视为对人格意志功能的研究,因此,我们在探讨了人格的认知和情绪功能后,再来研究人格的动机功能,这种思路是与传统心理学的知、情、意三分法是一致的。
由诱因和驱力激发起来的动机叫做情境动机(situational motivation),指个体在一定情境下产生的动机,它是暂时的,会随情境的改变而改变。一旦达到了某种具体目标,它就不再持续作用。与之相对的另一类动机是人格动机(personality motivation),它是长期起作用的、概括性的,不限于某一特定目标,通常不随情境的改变而改变,与一个人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密切相关,如求知、审美、成就动机、权力动机、亲和动机等。人格心理学视野中的动机自然关注的是人格动机,但关于动机的一般理论也是我们需要了解的重要内容。
- 动机理论
动机理论是指心理学家对动机所做的系统性解释。历代思想家多以人性善恶的假设出发解释人的行为。这些哲学人性论的解释是心理学中动机理论的思想渊源。在现代心理学中,不同学派的心理学家对动机的解释各不相同,概而言之,主要有本能论、驱力论、需要理论和认知论。
1、本能论
本能论将个体行为的动力归结为本能,即与生俱来的倾向。McDougall(1908)认为,本能就是遗传的倾向,是人的行为的天生的推动力,也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他把本能区分为特殊本能和普通本能两大类。特殊本能主要有求食、逃避、好奇、拒绝、争斗、生殖、求知、自夸、自卑、父母爱、建设等。普通本能主要有同情、暗示、模仿等。本能是一种原始的动态过程,能使人对特定的刺激格外敏感,在认知上优先注意某一刺激,产生相应的情绪,进而使个体的行为趋向特定的目的,其中情绪是这一过程的核心。如争斗本能以愤怒情绪为核心,逃避本能以恐惧情绪为核心,父母爱本能以柔情为核心。在后天生活中,本能虽会因受到学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本能的核心不变。若干本能以某一对象为中心结合起来,形成某种心理组织,就是情操或情感(sentiment)。它们是人的复杂的社会行为的动力,如爱情、爱国心等,由许多本能和相应的情绪构成。沿着这个思路,任何行为都可用本能解释,有多少种行为,就有多少种本能。实际上,这一理论并没有太大的解释力,正如用积蓄本能解释积蓄行为,所以受到了很多批评。
Freud把人的身心组织看成一个能量系统,能量可以被压抑但不能被消除,它必须寻找释放的途径。这些能量就是与生俱来的本能。Freud早期把本能分为性本能和自我本能。自我本能是回避危险,使自我不受伤害的本能。他最重视的是性本能,并将性本能的能量称为力比多(libido),把它看成人类行为的最重要的动力。力比多寻找满足的过程通常是不顺利的,往往要受到压抑。真正通过两性活动得以释放的力比多仅仅是很小一部分,那些被压抑的欲望通过做梦、玩笑、变态行为等释放出来。他甚至把艺术、科学等创造性活动都看成是性欲的升华。力比多被压抑后就作为潜意识动机支配人的行为。这样,人的许多行为都可用性本能来解释。Freud的这种理论因此也被称为“泛性论”。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Freud修正了他的本能理论。他进一步将本能分为生本能和死本能。性本能和自我本能统称为生本能。生本能使人倾向于爱和建设,死本能则使人倾向于恨和破坏。死本能表现于外,使人去破坏、攻击、侵略、战争;向外表现受到挫折,就可能退回到自我内部成为一种针对自我的力量,使人自虐甚至自杀。
Freud在这种本能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庞大的理论体系,用以解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受到了广泛的批评。1913年行为主义兴起以后,本能论的影响越来越小,Hull等人用驱力论代替了本能论。
20世纪30年代以后,以K. Lorenz为代表的动物学家创立了在自然环境中研究动物行为的习性学(ethology),使本能概念得以复兴。他们的研究在1973年赢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习性学将本能定义为某种动物所特有的天生的固定动作模式。本能行为具有以下特征:(1)是天生的;(2)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是不变的;(3)在同一种属的所有成员身上都可以见到;(4)是某一种属特有的。
天生的固定动作模式被激发出来,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动作特殊能量,一是符号刺激。前者是由遗传而得的,积累一定程度就要求释放;后者是环境中能使动作特殊能量释放出来的某种特定刺激。
2、驱力论
W. B. Cannon指出,行为的动力是有机体内部失去平衡(如饥饿)后产生的驱力,这种驱力使个体通过某种行为从而恢复到平衡状态。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C. Hull提出了驱力降低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起于驱力,如果行为结果导致驱力降低,那么以后同样的驱力就会引起同样的行为反应。
行为=驱力×习惯力量
而Miller的研究改变了Hull在1943年的动机概念,他认为,驱力并不只局限于组织缺失,任何内在刺激只要有足够的强度都可能获得驱力的特性。Hull在1951年出版的《行为的基础》中,将驱力分为原初驱力和二级驱力。原初驱力是指先天具有的能激起行为的内驱力,而通过条件反射获得的引发行为的驱力则被称为二级驱力。这一年,他还把诱因纳入了自己的理论,指出行为是由驱力、习惯力量和诱因决定的:
行为=驱力×习惯力量×诱因
尽管Hull有关驱力和习惯力量的理论是以动物研究为基础的,其他一些研究却把它直接用到人类被试的身上。例如,Spence(1958)提出,代表个体特征的就是由驱力直接引起的一定水平的情绪性。
驱力理论在解释人类行为时的另一个应用是对社会助长(social facilitation)的研究。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一个人的表现经常会有所提高和促进,尽管有时他人的在场会起相反的作用。Hunt和Hillery(1973)指出,被试在首次解决迷宫学习任务时,个人作业的效率比他人共同作业高,一旦通过练习熟悉后,他人在场比个人单独作业有更好的成绩。对社会助长提高驱力这一现象,Zajonc(1980)给出了三种可能的回答:(1)他人在场增加了被试如何表现的不确定性;(2)他人使被试分心;(3)他人可能成为被试行为潜在的判断者或评价者。也就是说,驱力的提高很可能是因为更高的不确定性、干扰或对社会评价的关心。
过去30多年来,用生物性的基本驱力概念解释人类动机,其影响力每况愈下。今天,许多心理学家发现,那种能激起所有行为的一般的、普遍的驱力概念毫无立足之地。而许多研究已表明:(1)行为经常由特殊的驱力而非一般的驱力驱使;(2)对行为的强化通常不会导致驱力的降低;(3)在毫无强化(驱力没有降低)的情况下,有机体甚至会去寻求唤醒而不是降低驱力。强化似乎比人们最初的设想要复杂得多,而行为似乎也由更专门的过程而非一般的激励者驱动。
3、需要理论
人自发出第一声啼哭起,就会表达自己的需要,并会通过行动满足自己的需要。在现实心理生活中,动机与需要之间往往没有明确的界线,所以也可将需要理论视为动机理论。
Murray的需要─压力理论
H.A.Murray(1938)认为,人格是个人需要与环境限制相互作用的产物。需要则是脑区内的具有生化性质的某种力量,这种力量能组织知觉、智力和动作等等,使现存的、不如意的环境朝着一定的方向改变。由于个体的需要各不相同,对环境的感受也就千差万别。只有当个体的需要和环境特征相吻合的时候,环境才可以说是令个体最为满意的环境。
人格的个体差异,主要是由需要的结构不同所致。人与人之间不仅有不同的需要,如在一个人身上被强烈体验到的需要,在另一个人身上可能终生未被体验过;而且人与人之间需要的强度顺序也不同, Murray认为,同一个人的不同需要往往是相互关联的。
需要可以分为潜在的和外显的两类。前者指受压抑或受约束的需要,为社会规范所不容,故隐藏于内;后者指为意识所认可的可以自由表达的需要。需要还可以区分为内发性的(proactive)和反应性的(reactive)两类。前者发生于个人内部而无须环境的刺激,如富于创造性的艺术家或科学家的工作就受这类需要的推动。后者是由环境中的刺激所引起的。如闻到某种小吃的香味而产生想尝一尝的需要。
Murray认为,个人需要与压力结合,决定一个人的行为。需要和压力的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动力系统。需要是倾向性因素,压力是促进性因素。需要与压力的相互作用可被理解为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压力可以分为满足人的需要的压力和阻挠人满足需要的压力,前者如升学的压力,后者如糟糕的学习条件。压力在现实中可能是确实存在的,也可能只是主观体验到的;二者若不一致,就使人陷入困境,如在一个正常的社会环境中,一个人觉得周围的人都对他怀有敌意(被害妄想);若二者相一致,即主观和客观相一致,这个人的人格就是健康的。
而特别值得提出来的就是Murray对动机研究的一个重大贡献:最早引起人们对成就动机关注。正如在表11-1中我们所看到的,在他所提出的20种基本的人类需要就包含了成就。McClelland和Atkinson的成就动机理论就是在Murray有关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Murray把需要作为人格的核心,特别强调人格的动力性。但同时,也对特质概念和动机概念作了清楚的区分。在他看来,特质是与行为一致性相联系的,而需要是指行为上有所反映或没有反映的过程。为了研究人的需要,他和C.D.Morgan于1935年编制了一套主题统觉测验(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TAT),这是投射测验(projective test)中的经典测验,是Murray对人格心理学的一大贡献。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
Maslow(1954)提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分别是:(1)生理需要,如对食物、水、睡眠、性的需要等等。(2)安全需要,如对稳定、秩序、免受恐吓、焦躁和混乱的折磨等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如需要被所在的群体接纳、受到家人和周围其他人的关心、爱护和支持以及异性爱等。(4)尊重需要,如对实力、成就、优势、胜任、面对世界时的自信、独立和自由的需要,对地位、声望、荣誉、支配、赞赏等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即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需要。
Maslow还把人的基本需要分为缺乏性需要(deficiency needs)和成长性需要(growth needs)。前者可用有机体的不平衡状态导致紧张这种理论来解释,这类需要包括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这几种,它们由缺乏所引起,如果得到满足,紧张就减弱。但成长性需要,如求知、审美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就不适合于这种理论模式。这些需要的满足不是为了紧张的缓解,而是为了不断地获得新的满足,使自己的潜能得到更多的发挥。
Maslow也注意到,有些人能克制低级需要以追求高级需要,就是说,在有些人身上存在着层次颠倒的现象。
Maslow的理论对人性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模式,强调了传统心理学所忽视的问题,并对管理和教育等实践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尽管有心理学家对其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一些批评,但这种批评所引起的深入研究本身也可以看成是Maslow对心理学贡献的一个方面。
4、认知论
认知论者从个体对影响自己行为的环境中事物的认知、理解或解释的角度研究动机的产生和改变。认为凡是个体的有目的活动,都受个体对环境中事物及环境与自己行为的关系的认知的支配。动机的认知论中影响较大的是认知失调论(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和归因论。
L. Festinger(1957)继承了其老师K. Lewin的思想,认为个体在心理场中有一种寻求平衡的倾向。如果心理上失去平衡,个体就感到紧张和不适,这种张力驱使个体去恢复平衡。当个体对同一事物产生两种(或多种)彼此矛盾的认知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调。而这种失调会推动人做出消除失调以恢复平衡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