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节约和清洗来建立安全感:弗洛姆论囤积倾向的性格

  • 作者:郭永玉
  • 来源/出处:《孤立无援的现代人》
  • 发布时间:2018-08-19
  • 访问量:1479

  接受倾向和剥削倾向的人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期望从外界得到所需之物,但囤积倾向(the hoarding orientation)有本质区别。这种倾向的人对从外界得到所需之物缺乏信心,而靠囤积和节约来建立安全感,把花钱看成是一种威胁。把财物积存起来是一种快乐,把财物消耗掉则是一种痛苦。他好像在自己周围建了一道围墙,其目的是以此作为牢固的阵地或仓库,尽可能多地把东西带进来,尽可能少地带出去。

  他的吝啬既包括钱财,也包括情感和思想。对他来讲,爱只是占有而不是给予,占有了“被爱者”也就得到了爱。他紧紧抓住过去不放,沉溺于对以往情感和经验的回忆中,那种多愁善感的情调使过去的一切显得及其珍贵。他脑子里可能“装”着很多知识,但毫无用处,不能进行创造性的思考。

  从面部表情等表现,也能识别这种人。他往往嘴唇紧闭,一副固执的样子。接受型的人往往温顺而活泼,剥削型的人往往刻薄而咄咄逼人,而囤积型的人则生硬、死板,似乎在强调他与外部世界之间隔着一道墙。

  这种性格的另一个特征是重秩序,有条理。对一切事物、思想、感情,就象对钱财一样,有条不紊。他不能忍受把东西丢得凌乱不堪,会自动地去把它们收拾得整整齐齐。他感到外部世界总在威胁着他的阵地,井然有序意味着一种防御。把一切东西都放置在适当的位置上,好象就可以避免受到侵犯。与此相联系的另一种表现是,凡是在自己阵地之外的东西,都被看成是“不干净的”、危险的,必须通过清洗,以消除接触时的 “污染”所带来的“危险”。正如有些宗教所规定的,凡是与不干净的人或物接触后必须进行清洗。与守秩序和爱干净紧密联系的特征是守时,这也是一种防御外界威胁的方式。

  假如一个囤积性格的人感到自己的阵地受到威胁,他的反应往往是固执的,经常以“不”字作为对付侵犯的自动屏障。如果受到逼迫,他就稳坐不动。

  这样的人往往把人的精力、能量看成一个固定数,一旦使用,就得不到补充,就会日益减少以至枯竭。他不明白,一切有生命的实体都具有自我补充的能力,人只有积极活动,生命的能量得以发挥才能得以增长,停止不用反而使其衰退。这种性格的人宁愿死亡或毁灭,也不愿新生或成长。创新是危险的,宁愿等死也比冒险好,因而他的最高价值是秩序和安全。他的座右铭是:“世上没有什么新的东西”。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也是危险的。要么远离,要么占有,不然就不安全。这种人爱猜疑,但有一种特殊的“正义感”,即“我的就是我的,你的就是你的。”

  囤积倾向和剥削倾向并存于18、19世纪的资本主义世界。囤积型的人是保守的,他对不择手段的索取不感兴趣,而热衷于使自己的行为合法化,并千方百计保存既得的一切,在此基础上,再通过一定方式在经济上追求更高的目标。对这种类型的人而言,财富就是他的自我,财富还象征着人的最高价值得到了保护,而最高价值就是人的安全感。19世纪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的环境给中产阶级提供了保护,所占有的财富和家庭则构成了一个安全的、易于驾驭的世界。新教伦理强调只有工作和成就才能证明德行,并赋予生命以意义和宗教上的满足感。总之,稳定的社会环境、稳定的财产占有、稳定的伦理价值,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给中产阶级以一种归属感、自信心和自豪感。


(选自郭永玉著《孤立无援的现代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37-1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