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出版社《人格心理学纲要》封面、自序及目录

  • 作者:郭永玉
  • 来源/出处:教育科学出版社
  • 发布时间:2018-10-10
  • 访问量:3720

内容提要:

  本书试图整合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和研究成果,体现这一领域从理论流派的纷争到深入的专题研究的重大转向,构建一种主要围绕人格特质(Disposition)、动力(Dynamics)和发展(Development)三大主题(3D)展开的能够充分呈现本学科研究成就的知识体系。全书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总论,包括人格心理学概述和人格理论,其中人格理论按照先特质理论、生物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然后精神分析和现象学理论这种新思路,而不是先精神分析后其他的传统思路。第二部分包括人格特质、动力和发展三大主题的具体研究,这些研究是对人格理论有关这三大主题的探讨的深入。第三部分将视野转向人格的认知、情绪、意志三大具体领域,而自我则是人格的整合,因此这一部分我们将探讨人格的认知、情绪、意志和自我。第四部分探讨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包括生物性的和社会性的两大条件。生物性的条件包括生理、遗传和进化三个逐步还原的层次,社会性的条件也包括社会、历史和文化三个逐步“还原”的层次。而性别与人格的关系则典型地体现了生物性与社会性的融合。第五部分探讨人格的功能,或人格可能带来什么后果,即所谓“性格决定命运”这种经验性命题在多大程度是对的。我们将分别探讨人格对健康、对人际关系或社会交往以及对学业成就与职业生涯的影响。而价值观作为人格的信念以至信仰系统处于人格的最高层面,对人格起着统领作用。

                  

 

自序

  这是我编著的第五本《人格心理学》了。第一本是《人格心理学:人性及其差异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二本是《人格心理学导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三本是《人格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四本是《人格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这种情况在学界特别是在国外出版界不多见。通常一位作者只会致力于一本教科书的编写,隔几年修订一次,不断完善,形成品牌。所以教育科学出版社韩敬波主任约我新编一本《人格心理学》时,我婉拒了。直到有一天我似乎突然形成了一个新的框架,且似乎有一种新的合理性,才促使我接受了这一任务。

  还是要从人格心理学这个学科的特点说起。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庞大知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人性为核心关注并试图从整体上去把握人性及其差异,它是很多分支学科的基础,在心理学知识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但遗憾的是,这个学科至今仍缺乏一个公认的相对完善的教科书目录。在所有心理学主要分支中,这种情况可能是唯一的。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科的历史和基本结构。从历史上看,人格心理学早先经历了一个理论繁荣的时代,先后出现了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特质理论、认知理论和生物学理论等“大理论(grand theory)”。所谓大理论,就是从整体上解决人格的结构、动力、形成与发展及人格改变的可能、机制和方法这样一些宏观问题的概念体系。这些大理论曾经构成了人格心理学学科结构的主体和基石,也是以往人格心理学教科书的主要内容。从知识结构上看,人格心理学除了人格理论(theory),还包括人格研究(即经验研究或实证研究,empirical research)、人格测评(assessment)和应用(application)。其中,测评服务于理论和研究,并以理论和研究为根据;应用也是理论、研究和测评方法的应用,所以,实际上人格心理学的基本结构主要由理论和研究构成。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除了理论的发展,更多的人格心理学家是围绕一些明确的问题在展开研究。这些问题有的是明显受某种大理论影响的;有的与某种大理论没有特定的关系,但可以用多种大理论来研究;还有的问题很少受大理论的影响,它们是在经验中产生的,并且通过具体的实证研究形成特定的理论。这样,原有的以理论派别为线索的知识体系就不能包容和全面反映新的研究成就了。而且现在的研究发现日新月异,研究主题层出不穷,如果原有的教科书体系不及时创新,就会导致教学内容远远落后于研究前沿的局面。

  为此,各种不同体系的人格心理学教科书陆续问世了。大体上有四种体系:一是大理论体系,二是以大理论框架整合新的研究,三是大理论与新的研究两大块相加,四是抛开大理论以问题为框架。关于具体情况,我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那本书的自序中讲过了。我曾经特别认同第四种体系,但后来意识到完全抛弃大理论可能背离人格心理学从整体上把握人性及其差异的宗旨。如David C.Funder所言,整合性的统领性的理论取向正是人格心理学相对于社会心理学的优势之所在(Funder,2009,p.23)。于是,他采用了第二种体系。但第二种体系无法容纳所有重要的研究专题,或者一定会遗漏很多重要的研究专题。因此我试图将第三和第四两种体系结合起来,保留大理论传统,并从大理论开始叙述,但这种叙述是高度概括的、简略的,在随后的问题探讨中再回到这些理论传统并对其加以展开。就是说理论与研究不是“两张皮”,而是一个整体,由一个体系构成,所有的理论和研究都是围绕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和人格改变四个问题展开的。考虑到人格改变的问题属于应用的领域,与教育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等课程交叉甚至重复,本课程会更聚焦在结构、动力和发展三大主题上。

  以上是我编著五本《人格心理学》的共同背景。其中,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版本是对于武汉大学出版社的版本的修订,基本思路是一样的。而华东师大出版社的《人格研究》虽然宏观思路是一致的,但毕竟不是教科书,这里不予论及。所以,实际是三个版本,三种思路。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就是整合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和研究成果,体现这一领域从理论流派的纷争到深入的专题研究的重大转向,构建一种主要围绕人格结构、动力和发展三大主题展开的能够充分呈现本学科研究成就的知识体系。但三种思路还是有所区别或侧重。前两种思路我曾经在相应的自序中叙述过了,这里我将简要介绍本书的思路。

  本书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总论,包括人格心理学概述和人格理论,其中人格理论比中国社科的版本较为详尽,比高教社的版本较为简略。叙述思路上也是先特质和生物学理论,后精神分析及其他这种我一开始就提倡的新思路,而不是先精神分析后其他的传统思路。但将理论进一步合并为特质理论、生物学理论、学习理论、精神分析和现象学理论五大学派,对五大理论的排列顺序,体现了对它们之间内在联系的一种理解,即从描述到解释、从机体到环境、从生物到社会、从外部到内部、从简单到复杂、从深度到高度、从科学到人文。

  第二部分包括人格结构、动力和发展三大主题的具体研究,这种研究是对人格理论有关这三大主题的探讨的深入。为便于表达和记忆,我们将结构视为特质(Disposition),结合动力(Dynamics)和发展(Development,就可以将此三大主题表述为3D。

  第三部分将视野转向人格的认知、情绪、意志三大具体领域,或者是人格在知情意这些具体领域的表现,而自我则是人格的整合。因此这一部分我们将探讨人格的认知、情绪、意志和自我,其实是一些更具体的特质研究。

  第四部分探讨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包括生物性的和社会性的两大条件。生物性的条件包括生理、遗传和进化三个逐步还原的层次,社会性的条件也包括社会、历史和文化三个逐步“还原”的层次。而性别与人格的关系则典型地体现了生物性与社会性的融合。

  第五部分探讨人格的功能,或人格可能带来什么后果,即所谓“性格决定命运”这种经验性命题在多大程度是对的。我们将分别探讨人格对健康、对人际关系或社会交往以及对学业成就与职业生涯的影响。而价值观作为人格的信念以至信仰系统处于人格的最高层面,对人格起着统领作用,因此我们将价值观置于本书的最后一章。

  经过两年的奋战,书稿终于完成了。初稿撰写分工为:第一至三章,郭永玉、李凯;第四、十六章,徐艳;第五、六章,黄偲;第七、八章,徐凤娇;第九、十章,徐步霄;第十一、十四章,王艳丽;第十二、十三章,夏婷;第十五章,石可;第十七章,李静、汤舒俊、涂阳军。潘哲、赵华丽、冯文倩、范帷筹参与了心理笔记、学习评价、关键术语等内容的增补工作,徐步霄和白洁在初稿基础上进行了修改。郭永玉负责全书的撰写思路、体例、统稿和定稿。

  为了适应网络时代的教学需要,我们与出版社还在建设一个与本书相关的课程资源平台,欢迎访问http://jkzx.esph.com.cn/psychology/index.html

  感谢北京师范大学许燕教授审阅书稿,给予肯定的评价,以及宝贵的修改意见。感谢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韩敬波主任和张小菲编辑,没有她们的热情、信心和不时的提醒,恐怕书稿还在我的拖延中,特别是她们在细致阅读基础上的大量具体修改建议,使得书稿精致准确了许多。

  人格心理学是一门蓬勃发展中的学科,其知识体系也应不断变化以适应新的形势。我们的工作正是新形势下的一种尝试。既然是尝试就一定有不完善甚至不正确的地方,期待读者批评指正。

郭永玉
2018年5月3日定稿 于南京随心斋



点击查看:教育科学出版社人格心理学纲要封面自序目录181010.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