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还在念研究生的时候就意识到还原论的缺陷,因此,他强调为科学地研究人的问题而创建新的方法论。他认为科学与科学方法应该适用于研究主观经验而不是局限于客观现象。他特别批评那些将意识还原为潜意识或较低形式的意识,例如将精神状态归结为童年问题。总之,马斯洛强调科学的、现象学的、整体的(非分析的)和经验的(非推理的)性质。他的这些基本概念现在已经被广泛接受并被运用到心理学研究和治疗实践中(Battista,1996a)。
马斯洛的整体的和非还原的立场,表现在他的动机理论中。他认为,人是统一的有组织的整体。就最基本的生理需要来讲,受到驱动的也是整个的人而不是这人的某个部分。不存在诸如胃、嘴或生殖器的需要,只存在这个人的需要,是约翰·史密斯要吃东西,而不是他的胃要吃东西。感到满足的也是整个人,而不仅仅是他的某个部分。当一个人感到饥饿时,他不仅在肠胃功能方面有所变化,而且在许多方面,诸如感觉、记忆、情绪、思想等方面都有所变化。当他(她)的需要得到满足,不仅是直接相关的那部分机能发生了变化,而且整个人的面貌也发生了变化。因此,马斯洛反对像麦独孤(W. McDougall,1871—1938)那样,将人的内驱力分解为一个一览表。因为这种一览表给人这样一种印象,似乎各种内驱力之间是均等的、互不相干的。这样做忽视了内驱力的动力性质,忽视了基本驱力之间的层次关系。马斯洛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应该基于人而不是动物。随着进化阶梯的上升,本能适应力越来越小,对环境的适应越来越依赖学习,在人这里就是学习文化并创造文化, 饥饿的问题越来越不重要,但口味的问题越来越重要。因此,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如果不得不用动物做被试,也应尽可能选择接近于人的动物如猴子、猩猩,而不是老鼠。
选自:郭永玉著《精神的追寻:超个人心理学及其治疗理论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3–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