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也特别重视他的动机理论在理解社会组织上的应用。在《Z理论》中,他进一步将其需要层次理论加以精炼,变成一种三重模型。这要从麦格雷戈(D. MeGregor,1906—1964)的管理学讲起。麦格雷戈根据马斯洛早期的需要五层次理论,将管理理论区分为X理论和Y理论。X理论是专制主义的管理理论,这种理论假设人们工作是受生理和安全需要的驱使,工作只是满足低层次需要的手段,人在本性上是厌恶工作的,因此,管理者对工人必须采取指导、控制、逼迫,甚至惩罚的的方式。麦格雷戈反对这种理论,提出了他的Y理论。他的假设包括:
(1)在工作中花费体力和脑力同游戏和休息一样自然。一般人并不是本能地讨厌工作,究竟工作是一种满足(因而被自发地完成)还是一种惩罚(因而被尽量避免),取决于可以人为控制的条件。
(2)外部控制以及惩罚的威胁并不是使人们努力完成集体目标的惟一手段。人们会为了他们努力的目标而自我指导和控制。
(3)为一定目标献身是奖励成就的一种结果。最有意义的奖励是自我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它可以成为为集体目标而奋斗的直接结果。
(4)只要有合适的条件,普通人不仅能学会承担责任,而且能学会追求责任。
(5)使用较高程度的想像力和独创力来解决集体问题的能力为人类的多数而不是少数所具有。
(6)在现代工业条件下,普通人的聪明才智只有一部分被发挥出来(戈布尔,1970/1987,pp.105~106)。作为Y理论基础的是马斯洛需要层次中的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一开始很赞赏麦格雷戈的理论,但随着超越自我实现的思想的形成,他就感到这种理论的不足,从而提出了Z理论。Z理论是在X理论和Y理论的基础上,强调超越性需要,基于这种需要的管理就要考虑到超个人的价值、存在价值或宇宙价值的激励作用,假设人具有为比自我更大的目标而献身的需要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在工商组织中,X理论水平上的管理是权力取向的,雇员为工资而做被分派的工作。Y理论水平上的管理则是相互尊重的,雇员有权尽可能充分地参与组织的管理,权威被假定存在于每个人的内部。Z理论层面上的管理假设所有雇员都热心于服务,业务的目的是尽可能地服务客户或消费者,权威被假定为对每一个体都是超然的和在伦理上显而易见的。
马斯洛试图显示他的三重模型的需要理论如何能应用于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包括商业、治疗、政府管理、人际关系、宗教和哲学等。例如,X理论水平的心理治疗遵循的是传统医学的模型,治疗家是知识渊博的权威,向当事人提供指导,告诉当事人该做什么和怎么做。Y理论水平的心理治疗是帮助当事人了解其同一性,治疗家创设可靠的医患关系或咨访关系,与当事人建立同事或兄弟关系,一起探索命运,寻求价值。Z理论水平的心理治疗关注的是自我超越,在这种治疗关系中,治疗家对于当事人就好比一位智慧而慈悲的导师,这种治疗具有道家的特点,寻求自然的声音,以“任其自然”为治疗原则和目标。马斯洛的层次结构的观点以及不同层次结构相应于不同的病理和治疗的观点预示着当代超个人心理学的结构观点,如后来的维尔伯的意识谱理论。
同样,基于X理论水平的宗教的神是专横的,专制主义的;基于Y理论水平的宗教的神是人道主义的,断言人性是善良的;基于Z理论水平的宗教是超人道主义的,以宇宙而不是以人为中心,这种宗教可能没有人格神的概念,也可能有一个无所不包的、矛盾的和难以言传的神的概念。
马斯洛的这一三重模型与当今超个人心理学理论家维尔伯的著名的三个水平的发展模型十分接近,这种模型将人的发展划分为前个人的(prepersonal)、个人的(personal)和超个人的(transpersonal)的三个水平(Battista,1996a)。
马斯洛心理学,特别是他晚年的工作为超个人心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他关于自我实现的人以及超越者的人格特征的研究促进了心理学对意识状态的经验研究。他晚年修订了的需要层次模型是当代超个人发展理论的结构主义模型的先导。马斯洛将这种需要层次理论应用到工商管理、宗教、哲学和政治等领域,为后来超个人心理学的应用研究开辟了道路。
选自:郭永玉著《精神的追寻:超个人心理学及其治疗理论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3–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