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级人格(subpersonalities)是阿萨鸠里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构成人格的一些稳定的组织、力量或方面。一个人的人格往往由多种次级人格构成。例如詹姆斯认为自我(人格)由生物学的自我、物质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和精神的自我构成。弗洛伊德将人格描绘成一个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的相互冲突的战场。霍妮则认为自我包括理想化的自我、现实的自我与真实的自我,当理想化的自我以“应该”的口气责备现实自我和真实自我的时候,就会发生心理冲突,如“我应该长得漂亮些”、“我应该做得好些”等等。完形心理治疗的创始人皮尔斯发现人格中有两种相对立的组织,即强人和懦夫,这与阿特金森(J. Atkinson)等人的发现是一致的,即人面对一定难度的任务时,往往有希望成功与害怕失败两种心理力量的冲突。多重角色、多重人格力量的冲突是普遍的人生经验。但次级人格之间的冲突超过了一定限度,就会导致人格分裂或解体。次级人格之间的整合与和谐互动是健康人格的基础,也是心理综合治疗的目标。
阿萨鸠里将健康的成年人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个人的心理综合,通过人格的意识核心“主我”(the I)的发展达到次级人格的整合、控制和平衡;第二个阶段,是精神的心理综合,包括人格的精神核心“真我”(the self)的发展。这一精神阶段的发生是作为个人核心的“主我”(the I)与作为创造性的精神能量的“超意识”(the superconscious)的相互作用的自然结果。超意识是超个人的或超越性的精神能量的源泉,可以通过许多练习和技术而获得这种源泉的滋养,这些练习和技术包括静修、积极想象和音乐等(Scotton, et al,1996,p.57)。
个人心理综合的第一步,就是探讨自己的心理结构,熟悉自己的个体潜意识的内容。阿萨鸠里称这一过程为绘图(mapping)。他指出,次级人格往往是一些相互冲突的力量,而个体潜意识里的情结是因为创伤而形成的。在心理综合治疗的准备阶段,要使当事人了解这些概念:个人潜意识、超意识、次级人格、作为个人核心的主我(the I)和作为精神(超越、超个人)核心的真我(the self)。
阿萨鸠里强调了解次级人格的重要性,它们可能是潜意识的,因此,可以用研究梦的方法和心理测验的方法。还可以鼓励当事人用积极想象或积极白日梦的方法了解次级人格。治疗家可以帮助当事人将许多原型情境形象化,如在海底航行,或访问一个巫师、一个神话中的动物或人物,如睡美人。
在了解的基础上着手调和、整合和控制各种次级人格。这些工作可以通过不加人为鉴别地去观照次级人格。这一非人为鉴别(disidentification)的过程类似于佛教静修实践中的领悟(insight)。阿萨鸠里认为通过非人为鉴别的过程,作为个人核心的主我(the I)得以形成。他将这种个人核心定义为超个人的自我(即真我)向意识领域的一种投射。通过个人心理综合,围绕这一个人核心会发生一些心理的改进。这一发展是积极的和有意的(willed)过程,它是在治疗家的帮助下实现的,治疗家在这一过程中就好比一位教师。通过运用主动的想象和有指导的白日梦等技术,当事人会为主我(the I)选择并发展一种理想的形态,如英雄、艺术家等等。通过这种途径,个人的核心发展起来,而且变得越来越强大,从而能够包容、整合和控制各种次级人格。
一旦作为个人核心的主我(the I)发展到能够有效地控制和整合次级人格的程度,就进入到心理综合的第二个阶段:精神的心理综合。第一步是运用象征以唤起真我(the self)的体验,真我是精神性的或超越性的,是人的精神的核心,是与全人类和自然界结为一体的体验,是一种与世界统一的体验。自我完全被真我的体验所超越。可以运用抽象的象征,如玫瑰、莲花或太阳;也可以运用人格化的象征,如天使、圣贤、主人、基督。
第二步是运用成熟的技术如静修(meditation)以促进精神的发展。还有内部对话技术,就是当事人向一位内在的老师或圣贤提问,这位老师则回答问题。通过富于精神特性的象征性形象的引导,当事人在视觉上有一种身临其境的被引导的体验。
阿萨鸠里清楚地意识到,精神的心理综合阶段通常开始于一场存在危机,在这场危机中,个人强烈地怀疑存在的意义,或生命的价值。阿萨鸠里将这种危机视为自然的,通常它意味着精神成长的前奏。这正是某种健康的东西需要被激励被理解的时候,而不是需要回避或考虑某种病理的东西。
同样,阿萨鸠里也发现在一个病态的或不成熟的人格身上,精神的觉醒是困难的。他特别指出,当一个人不能将精神整合或吸收进人格结构,自我的夸张就可能发生。因此,个人的心理综合应该在精神的心理综合之前进行。
选自:郭永玉著《精神的追寻:超个人心理学及其治疗理论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9–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