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萨鸠里的心理综合包括许多帮助人在个人和超个人维度上成长的练习(Willams,1980,pp.104~115)。这些练习类似于静修技术。
例一:我是谁?
找一个安静、不受干扰的地方坐下,在一页白纸的上方写下日期。然后自问:“我是谁?”写下答案。重复问答,尽可能自由、真诚地依次写下答案。注意每次都自问“我是谁?”你将单独去看那些答案。你可能会发现一系列不同的答案。很好。只要你愿意,尽可能继续问答。用5~15分钟完成这一练习。
做完这个练习,你应该更好地理解了次级人格这个心理综合的核心概念。以下两个练习将引出更深的有关次级人格的体验,这些体验你在“我是谁”练习中已有所觉察。
例二:门
“我是谁”练习可能已使你觉察到自己的一些次级人格。现在,你还想进一步了解它们吗?还想发现一些新的次级人格吗?你能更多地觉察到次级人格,从而使一些潜意识的过程变成有意识的吗?
接下来的练习,是为了你了解自己的需要、欲望及其特点和行为方式,它们都被锁在你的内在心理结构之中,我们称为次级人格。这个练习的目的就是释放内在的能量,使其显露出来以便被整合到人格整体之中,从而使这些能量流动得更为平稳与和谐。以下练习会有助于认识与协调你的次级人格:
(1)舒适地坐下,放松,闭眼,做几次深呼吸。想象你面前有一扇大木门。尽可能把它看成真的。注意它的纹理和颜色,和任何其他细节。门上有一标记,写着:次级人格。想象它们都住在门里面。
(2)现在打开门,让某些主要的次级人格出来。只是观察,不要涉入。用意识去觉察。
(3)逐渐集中注意到某些最重要和最感兴趣的次级人格上。再从中选择一个最核心最让你感兴趣的。如果是一对,就将两个都选取,以下的表述就做相应改变(如把“它”改成“它们”)。
(4)接近这一次级人格,开始去联系它。与它谈话,倾听它对你说什么。看你与它相互谈什么。
(5)问它想要什么,然后问为什么。问它需要什么,为什么。这些问题是不同的,但它们都很重要。注意将回答记在心里。
(6)现在,让你自己变成那次级人格。认同它,像它那样去体验它。你作为这一次级人格,感受如何?世界对于你意味着什么?你问自己:我想要什么?我想做什么?我需要什么?
(7)回到你自己,看着你面前的次级人格,问你自己:“如果次级人格完全按它自己的方式出现,如果我永远是那次级人格,我的生活会是什么样?”
(8)换一个角度看那次级人格,仔细考察你喜欢它什么,不喜欢它什么。
(9)设想你与那次级人格一起走到外面,沐浴在阳光里。设想是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一束温暖的阳光缓慢地朝着你延伸,将你和那次级人格包裹在明亮而温暖的阳光中。太阳的能量将会导致什么事的发生。
(10)现在次级人格有所改变吗?如果它仍在那儿,转向它,再与它交谈。看能否有所改进,能否与它的关系处得更好些。
(11)写下所发生的事,你喜欢它什么?不喜欢它什么?它需要什么?你能与它达成谅解吗?你可能会发现画一张次级人格的小图画是有帮助的。
例三:晚间的回顾
是指在入睡前的静修练习。要求回顾一天的生活,但逆时间方向,从刚才发生的事想起,从晚上到下午、中午、上午和早上。尽可能客观、平静、清晰地回忆一天的事。目的不在于重新体验一天的生活,而在于在意识中客观地登录这一天生活的方式和意义。最后,将这一天的一般印象和从中的收获写下来。
(具体步骤略)
例四:整合超个人经验
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历过一些特殊的瞬间,仿佛我们自己和周围世界都被提升到一个高度。这是一些不同的体验,包括大自然所引起的美感,如辉煌的落日,灿烂的星空;爱的体验;感受到朋友的苦难;在协作与善意的瞬间感受到与人类的统一等等。这些体验或强烈而令人兴奋,或沉静而令人遐想。它们可能具有深刻的意义和巨大的实践价值。对这类经验,人们往往有不同的描述,如:“与某种比我更大的东西交流”,“令人震撼的快乐”,“完美的爱”,“生命值得一活的强烈感受”,“终极的澄明”,“真切感悟到我是谁”。这类经验常常被描述为超个人的、超意识的(superconscious)的经验或高峰经验。
尽管我们意识到这些特殊瞬间的特殊价值,但它们带给我们的很多领悟和灵感常常被丢失了。这种丢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时是因为这类经验来得快去得也快,有时是因为我们没有把握住它的意义,更多的时候是因为我们没有认识到这些经验能够被整合到每天的生活之中。
以下所设计的练习是用来指导你探索曾经有过的超个人经验的。第一阶段是让你回忆某一次这种经验,并发现它的意义。第二阶段是帮助你将此经验整合到当前的生活。
(具体步骤略)
例五:内在的宁静
当代人有一种矛盾的心态。一方面,我们渴望安静、休息,渴望充满在现代生活中的噪音能停下来。所以,我们期待着休假,梦想着在乡村有一幢房子。我们为保护自然环境而战斗。另一方面,我们又喜欢活跃的令人兴奋的事情,我们建造越来越多的通讯设施,我们到很远的地方去旅行,去结识新的人,去欣赏新的景色,去聆听新的声音。这复杂的感情背后是一种平行的张力,是成长的不同维度,是入世与出世的双重需要。
为了实现这种需要,我们习惯于时而隐退,时而活跃,在两种状态之间交替。但是,要真正解决问题必须着眼于内部。通过将沉静、安宁和澄明带进有噪音的内在世界,我们对一些外部事件就能更平静更正确地对待。这样,我们就是自由的,我们的行动也更明智和有效。我们的行动会更耐心、更有秩序和节奏,对我们自己、他人和周围环境也更能理解。慢慢地,内在的宁静会客观化具体化到我们的外部生活中。因此,宁静不是否定有意义的外部活动,也不是使一个人处于停滞状态。真正的宁静是一种积极的能量,它会导向有意义的思想和行动。积极的宁静建立在这样的事实上,那就是,任何一种活动,无论内在的还是外在的,都有它自己的声音。精心培养宁静的境界,就意味着悬置那些常规的活动和噪音,以使那些更为优美的声音能够出现,能被听见和被认识到。
内在宁静的技术目的在于,首先暂时悬置那些我们人格中的不受约束的活动:不安的情绪、躁动的身体、琐碎无聊的思想,代之以宁静的人格特质,然后我们就能倾听,能觉察,能形成一些超个人的或超意识的优美精致的品性和声音。这些品性通常是微弱的,容易被习惯性活动的喧嚷所淹没。因此,它们的影响和潜能常常没有得到实现,因为我们不能随意地听见它们或唤醒它们。然而,许多人报告,有目的地培养内在的沉静,如何引导它们达到更深的协调,获得一种目的和方向的增强感,这些意识有助于他们自己下一步的成长。
因此,以下为发展内在宁静的练习是一种重要而基本的技术。第一步是帮助我们唤醒并表达超意识的能量和品质。许多静修技术在这个阶段都能成为有价值的准备,如为了创造象征性形象所进行的有目的的想象(如山顶、寺庙),这种象征性形象能唤起超意识能量,在这里就是沉静的能量。通过几个步骤的练习我们就会进入沉静的体验和意义之中。在第二步练习中则运用另一些表象(如太阳、智慧老人)以唤起另一些超意识进入意识领域。
(1) 找一个安静的不会被打扰的地方,将笔和纸放在容易拿到的地方。坐舒服,闭上眼睛,慢慢做几次深呼吸,让身体放松。
(2) 想象你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站在一座山脚下的草地上,你能感觉到温暖的阳光。有一条路引导你通向山顶。当你仰望山顶,看到的是一座寺庙,一座寂静的寺庙。
(3) 沿着山路开始向山顶攀登,这可能需要付出一些努力,但不是很困难。一边往上攀登,一边体验逐步增强的崇高而辽阔之感……随着山顶的接近,你开始感到沉静,感到一种来自那寺庙的宁静的能量。
(4)登上山顶,让你整个身体都充满宁静,你的身体变得放松……慢慢进入那寺庙,让宁静的能量充满内心……寺庙的中心是朝向天空的,当你到达寺庙的中心,你的整个内心都充满宁静,它变得宁静而澄明、敏锐。
(5)在寺庙的中心,一束耀眼的阳光洒下来。走进阳光,让宁静充满你的整个生命。面向太阳,敞开你自己,体验来自上苍的能量……
(6)逐渐地,宁静已经进入你的内部,觉察你的身体……你所在的房间……和你的四周,只要你愿意,你可以睁开眼睛。
(7)写下刚才的经过。特别是一些你希望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就你刚才的体验,最有意义的方面是什么?能否用一个词或词组来表达这种经验的本质?你现在如何理解什么是宁静?如果你生活中有更多的这类体验,那对你的生活将意味着什么?
寺庙宁静的经验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差异。对某些人,这种经验是强烈而生动的。对另一些人,开始是微弱的,但随着反复的练习,逐渐有所收获。通常,宁静的意识会导致其他一些超个人经验。这种情况特别有可能发生在进入灿烂的阳光中的时候(第5步)。据一个当事人报告:“一切都是那么安静,但不知何故却充满了声音。我试图去听是什么声音,但一开始只听到一种平稳的嗡嗡声,渐渐地我发觉这就是整个宇宙的声音。于是我眼里充满热泪,我内心充满欢乐。”有的人体会到一种生动的提升之感,领悟到宁静与其说是声音的消失,不如说是生命活力的呈现。对多数人,置身于寺庙会唤起一种和平与沉静之感;而对有些人,沉静与孤独会导向敬畏与崇高。还有些人说这种体验是深奥的,它意味着一种新的澄明境界的开始,一种生命的见证,和一种宽广的视野。
选自:郭永玉著《精神的追寻:超个人心理学及其治疗理论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1–9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