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萨鸠里心理综合与其他心理学的关系

  • 作者:郭永玉
  • 来源/出处:《精神的追寻》
  • 发布时间:2018-10-19
  • 访问量:1601

  心理综合与存在—人本心理学运动有密切关系。首先,二者都强调意识的发展和心理治疗的现象学基础。其次,与人本心理学一致,阿萨鸠里认为心灵生来具有成长倾向并寻求实现它自己。第三,心理综合与存在—人本心理学都关注价值、意义、同一性和选择。然而,不同于某些存在主义者,阿萨鸠里强调欢乐而不是孤独,希望而不是绝望,有意义而不是无意义。

  心理综合与荣格心理学有很密切的关系。阿萨鸠里关于心灵的全部观点都与荣格的理论很相似,他的概念诸如次级人格、自我(the I)和真我(the self)分别与荣格的概念情结、自我(ego)和自己(Self)很相似。阿萨鸠里强调各种对立力量的相互作用进而平衡与综合这些对立力量,荣格也是如此。他关于个人的心理综合要在精神的心理综合之前实行的观点,也与荣格的如下观点类似,即自我得到成熟以后,精神的改变就可能有效地实行。心理综合不同于荣格心理学的地方在于:第一,在心理综合中,治疗家扮演着更加积极的、教育性的和起指导作用的角色;第二,心理综合强调意志在个人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第三,阿萨鸠里比荣格具有更多的有关心灵和人的发展的超个人观点。阿萨鸠里发现,围绕一个精神核心而对人格进行完全的重建是可能的,他并且相信精神层面,超个人层面的存在,就像个人层面的存在一样真实。

  阿萨鸠里懂梵文,能阅读印度经典,他吸收了东方宗教哲学及其静修技术,所以,心理综合与瑜珈和佛教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它们都强调通过非人为鉴别的观照去控制身体、情绪和智力。第二,都强调静修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第三,治疗家在心理综合中的积极的和指导性的作用与传统的心理动力学治疗中治疗家的作用相比,更接近于东方精神修习中师傅的作用。

  如果说马斯洛是在晚年才明确形成超个人心理学的取向,并积极致力于理论的创建,那么,阿萨鸠里从一开始就有明显的超个人取向,并且主要在心理治疗中形成了一种人格理论和治疗模式。阿萨鸠里的心理综合理论形成于超个人心理学创建之前,他的《心理综合的理论与技术手册》英文版是1965年在纽约出版的,在这之前还有许多著述是用意大利文写的。在苏蒂奇和马斯洛宣布超个人心理学诞生之前,阿萨鸠里的心理综合模型就已经形成了。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是阿萨鸠里、荣格、弗兰克尔等人的研究为超个人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专业领域的土壤。之所以不将阿萨鸠里视为超个人心理学的先驱(如荣格),是因为自超个人心理学诞生之初,他就积极认同并支持超个人运动,同时他的心理综合也为刚刚诞生的超个人心理学提供了一个理论上和临床上较为完整的模型,这个模型很好地综合了人本心理学、荣格心理学和东方精神传统。在心理综合的治疗模型中,治疗家所起的积极的、有指导的作用,有关超个人发展的精神取向的心理治疗技术等等,为以后超个人心理治疗的发展打下了基础(Scotton,et al, 1996,p.60)。


选自:郭永玉著《精神的追寻:超个人心理学及其治疗理论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7–99页。

参考文献:http://www.personpsy.org/Info/Details/1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