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尔伯的意识谱模型

  • 作者:郭永玉
  • 来源/出处:《精神的追寻》
  • 发布时间:2018-10-21
  • 访问量:2473

  维尔伯(Ken Wilber,1949—)是当代最著名的超个人思想家和理论心理学家。他的著作涉及很多学科,如心理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以及宗教等广泛的领域,并试图用超个人的精神将这些领域的知识加以整合。他特别试图在东方与西方、心理学与哲学、科学与宗教等通常视为充满矛盾的领域之间化解隔膜,打通障碍,达到整合。他的思想已成为当代超个人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他的声誉和影响也正在超出心理学界,并超出英语国家的范围。这里重点介绍他的意识理论,同时也涉及其他主要观点。

  维尔伯出生于俄克拉荷马城,由于父亲在空军工作,维尔伯在学龄时代居住过许多地方。高中毕业时在内布拉斯加州,随后进入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学习医学。他在大学时代还学习过生物化学。然而,在大学一年级他就完全失去了将自然科学或医学作为其职业生涯的兴趣,并开始阅读东西方的心理学和哲学。他逐渐脱离了学院的圈子潜心研究他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并著书立说。

  维尔伯写了十几部著作,被翻译到20多个国家,他是当今美国著作被翻译得最多的学术著作家之一。他被视为超个人心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这种心理学在20世纪60年代从人本心理学中分化出来,以关注精神性(spirituality)为主要特征。由于其奠基性和先驱性的贡献,特别是由于他对人的意识的开创性的研究,他被称为“意识的爱因斯坦”(见http://www.worldofkenwilber.com/)。

  他的成名作是《意识谱》(The Spectrum of Consciousness)(1977),这本书为他赢得了原创思想家的声誉。他在这本书中试图将东西方心理学整合起来,进而提出了一种广阔而开放的意识模型。随后,他将这本书以较通俗和概略的方式改写成一本小册子,名为《并无界限》(No Boundary)(1979), 这是他的最为畅销的著作之一。他的核心著作《生命本源的计划》(The Atman Project) (1980) 和《走出伊甸园》(Up from Eden)(1981)分别探讨了发展心理学和文化历史的领域。维尔伯的大部头著作《性、生态学与精神性》(Sex, Ecology, Spirituality)(1995)涉及广泛的心理、文化与宗教课题。这部重要著作也有一个简写本,名为《万物简史》(A Brief History of Everything )(1996)。维尔伯最近的一部著作是《整合心理学》(Integral Psychology)(2000)。如今,他住在科罗拉多州的石头城 (Boulder)。

  在《意识谱》和《并无界限》中,维尔伯认为,天地万物原本是息息相关、浑然一体的。身体与心灵、理智与本能、我与非我、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内在与外在……原本是不可分割的,万物之间的统一原是一切众生的本性及生存基础。可是人类由于有了意识,便习惯于在这些范畴之间划定各种界限,使它们成为相互对立的范畴,这样就将它们相互孤立、相互对峙。在个人的内心世界,各种经验也常常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各种经验之间彼此否定,因而生活在无止境的冲突中。现代人生活在与自然、与他人、与真实自我的越来越疏远的过程之中,因而矛盾、冲突、焦虑,总之是不快乐,活着似乎注定是受苦。殊不知痛苦的根源就在于妄设界限。种种界限而造成的重重障碍是痛苦的根源。

  界限的形成与自我意识的发展密切相关,也就是与回答“我是谁”的问题密切相关。当你面对“我是谁”的问题时,你就会试图去形容、解释、或体会自我,而这一过程往往就是你在自己的经验中划分界限,不管你是否意识到。界限以内的,你感到是“自我”;界限以外的,你便感到那是“非我”。换句话说,你的自我认识完全根据自己所设的界限。你知道,你是人,而不是一张椅子。因为你已经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人类与椅子之间划出一道界限,且与人类认同。你也许个子很高,于是你在心里又在高与矮之间划下一道界限,且将自己与高认同。你不断觉出我是这,不是那,于是你又在这与那之间划分界限,将自己与这认同,而与那分开。总之回答“我是谁”的问题,也就是描述界限以内的东西。“我是谁”也就意味着“我的界限在何处”。如果你感到这界限不分明,便产生了所谓的同一性危机。

  维尔伯认为,人们对“我是谁”问题的不同回答,也就体现了不同的划界方式,这些不同的划界方式分别处于不同的意识层次上。

  在维尔伯看来,第一层次是无界限的境界。在这一境界,个人体会到自己与宇宙本是一体,他的自我不只是这个有机体,而是整个宇宙的造化。我们意识的最深处与宇宙的绝对本体或终极本体是同一的,这种本体就是梵天(Brahman)、道、阿拉(Allah)、神(Godhead)、天(Heaven), 它是无限的,也是永恒的。我就是宇宙,我就是一切[1]。维尔伯称这种意识为一体意识、宇宙意识、人的最高同一性,这是心灵水平(the level of mind)的意识。

  第二层次是指个人虽未感到与万物同体,至少能与自己的有机生命融合为一,他的自我意识便由宇宙整体缩小为宇宙的一部分,也就是他自己的生命体。这一层次与一体意识有许多类似的地方,但二者仍不可等同。在一体意识内,个人是与无所不包的绝对整体融合为一,而在这个层次上,个体虽然未在自己与宇宙万物之间明确划界,但又没有明确地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维尔伯将这个层次称为超个人束(the transpersonal bands)。

  第三层次是将有机生命整体与外部环境区分开来。就是以自己的皮肤为界,皮肤之内的,就是“我”;外面的,则是“非我”。皮肤外的东西,可以成为“我的”,却不是“我”本身。例如“我的”职业,“我的”房子,“我的”家庭,但它们不等于“我”,至少无法与我皮肤内的东西相提并论。所以,皮肤界限是最通常的我与非我的分界。在这个层次,个体还能将自己视为身心统一的整体,维尔伯称这个层次的意识为存在的水平(the existential level)。

  第四层次是在自己的生命整体内划界,就是在身心之间划界。通常人们说“我有一个身体”,或“我有手、有腿、有头脑”等等,就像说“我有房子(或其他什么东西)”一样。身体好像不是“我”,只是“我的”。身体好比是一位“可怜的驴子弟兄”,我们驾驭着自己的身体,就好像驾驭一匹驴子。身体与心理的分离,还有心理学的根源。一方面,身体是快感的来源;另一方面,身体又是痛苦、疾病的温床,还随时潜藏着违背道德规范的危险。所以,我们常常不喜欢自己的身体。于是,人们常常疏离身体而与心理认同,将身体从自我中分离出去。维尔伯称这个层次的意识为自我的水平(the ego level)。

  第五层次是在身体从自我中分离出去之后,继续在心理自我内部划界。个人常常否定某些心理内容或层面,视它们为非我,他疏离那些部分,或压抑它们,或将它们投射出去。剩下的被自我认同的形象就是“角色”(persona)。当个人只与心理的某些倾向认同时,其余的心理活动便被视为“非我”,成为生疏且令人生畏的异域。他企图否定他不想要的那一部分,将其踢出意识之外,这被踢出的部分叫阴影(shadow)。维尔伯将这一层次上划界的意识称为角色的水平(the persona level)。

  这些划界的水平,也就体现了一个人自我意识的水平。但这些不同的水平之间并无明确的界限。维尔伯借用物理学中的光谱或频谱(spectrum)概念,来说明这些不同水平上的意识之间的关系。不同水平上的意识共同构成意识谱(the spectrum of consciousness),好像彩虹一般,五颜六色,但不同波长的光波之间并无明确的界限。就是说人的意识是多层面多维度的,正如不同波长的电磁波。

  维尔伯将这些不同水平的意识,及其每个水平上所划出的“我”与“非我”的界限,用图5-1表示。

  不同的层次各有不同的界限,这些界限向下延伸,直到“一体意识”,界限便消失了,因为在那终极境界,自我与非我已经变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意识谱显示出人们对“我是谁”的不同认识,愈往表层上推移,限定愈加狭隘。从最底部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到最上端则只与心理的某一部分认同。层次愈往上推移,便有愈多的领域被拒斥于自我之外。在存在的水平上,环境被视为非我;在自我层次上,不只是环境,连自己的身体也成了非我;在角色层次上,不只是环境和身体,连心理的某些层面或内容也成了非我。因此,维尔伯称“一体意识”为惟一真实的意识状态,其他层面本质上都是C:\Users\macair\AppData\Roaming\Tencent\Users\931596180\QQ\WinTemp\RichOle\}QK%ZN@_`SN9FPWA2RK[FZ2.png

5-1 意识谱图示(Wilber,1993a)

  有界限,就会有矛盾。如同在军事上,界限往往是战争的导火线。界限内外的双方往往相互敌视。在意识谱的不同水平上会形成不同的冲突。因不同的冲突而引发不同的心理疾病。然而,当一个人需要借助心理治疗解决这些冲突的时候,他却面对众多的学派,这些学派之间往往相互攻击。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难题?


[1]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程颢说“心即天”。朱熹说“心无限量”,“心为太极”。陆九渊说“心即宇宙”。王阳明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选自:郭永玉著《精神的追寻:超个人心理学及其治疗理论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0–106页。

参考文献:http://www.personpsy.org/Info/Details/1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