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尔伯论意识谱与治疗学派的关系

  • 作者:郭永玉
  • 来源/出处:《精神的追寻》
  • 发布时间:2018-10-21
  • 访问量:1287

  维尔伯认为,不同的心理学派实际是从事于意识谱上不同水平的冲突的解决。因此,这些不同的学派之间并不是互相对立的,而是互相补充的,每个学派都部分正确,因为在它们各自对应的意识谱上都是有效的。

  心理分析以及大部分传统的心理治疗模型,如心理剧(psychodrama)、人际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现实疗法(reality therapy)、自我心理学等,都是为了愈合意识与潜意识的过度分裂,特别是企图整合角色与阴影,化解角色与阴影之间的界限与障碍。

  人本心理治疗,如当事人中心疗法、存在分析、完形治疗、意义治疗、生物能量分析(bioenergetic analysis)等,则主要是为了愈合自我与身体的分裂,协调心理与身体的关系,使当事人恢复有机生命整体,并且使生命潜能得以实现。当一个人从身心分裂与冲突中解脱出来,成为一个有机生命整体时,才能感受到丰沛的生命潜力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荣格心理学、阿萨鸠里的心理综合、瑜珈等方法,是为了弥合有机生命整体与环境的疏离,以达到集体性的或超个人的意识水平。通过这一层次的治疗,个体不再感到与他人或自然疏远,而有一种融合的倾向,尽管维尔伯说还未真正获得一体意识。

  吠陀哲学、佛教(包括禅宗)、道家、伊斯兰神秘学(Sufism)等,则能使个人有机体与宇宙融合,获得一体意识,达到与宇宙万物的合一。

  因此,不同的治疗学派在意识谱上都能找到对应的层次。但这是一种简化的模型,实际上各层次之间、各心理学派之间的区分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互相重叠,互相渗透的。从总体上讲,对应于较深层次的学派能吸收或包含对应于较浅层次的学派,但对应于较浅层次的学派则不能包容对应于较深层次的学派,如人本心理学能吸收或包含心理分析,超个人心理学能吸收或包含心理分析和人本心理学,但心理分析则不能包含人本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

  意识谱越往深处延伸,便意味着人的心灵越深越广越丰富,界限也逐步向外延伸,最后消除一切界限,达到无界限的境界。


选自:郭永玉著《精神的追寻:超个人心理学及其治疗理论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6–107页。

参考文献:http://www.personpsy.org/Info/Details/1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