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点维尔伯的发展理论

  • 作者:郭永玉
  • 来源/出处:《精神的追寻》
  • 发布时间:2018-10-21
  • 访问量:1924

  维尔伯在他的《生命本源计划》(1980)一书中,将注意力转向发展心理学。在这本书中,他探讨了从生命初期到成年的发展历程,比较和综合了西方心理学中几种主要的发展理论,包括弗洛伊德、荣格、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等人的发展理论。并且进一步探讨了由主要的非西方传统的学说所揭示的更高水平(超个人水平)上的发展,从而提出了一种从生命初期到开悟(enlightenment)的包括人的整个成长谱(the full spectrum of human growth)的发展模型(Walsh & Vaughan,1996)。

  由于传统的西方心理学理论将个人的水平(personal level)视为人的发展的顶点,所以,人们常常将超个人水平的经验病理化。确实,某些超个人体验,如自我界限(ego boundaries)的化解,与某些病理状态具有表面的相似之处,以至于人们将它们等同。如弗洛伊德就将合一的体验视为神经症的表现,他的根据是这种体验的本质与其他神经症症状一样,是向童年状态的退行,因此,神秘体验就被解释为倒退到婴儿,回到母亲怀抱的倾向。与大自然结为一体被解释为与母亲的乳房结为一体。类似的将超个人体验解释为病态现象的还包括:将狂喜状态视为自恋性神经症,将开悟解释为退行到子宫,将静修(meditation)视为自我诱导的紧张症。为此,维尔伯在前个人(prepersonal)意识状态与超个人意识状态之间进行了区分。他认为幼儿还没有自我意识,这种前个人状态不同于超个人状态,后者是自我意识充分发展并达到超越境界。某些心理疾病可以被解释为人格向童年状态的退化,这种人还没有形成成熟的自我(ego),不能与在成熟自我基础上进一步超越的水平相提并论,维尔伯将这种把超越与退化混为一谈的错误称为“退化与超越的谬误”(pre/trans fallacy)。

  在《意识的转换》(1986)中,维尔伯进一步完善了他的发展阶段理论,并将此模型与特殊的病理和理疗相对应,从而形成了一套有关发展理论、病理学和心理治疗的理论。在这一发展模型中所隐含的一个理念是,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一定的发展任务向个人提出挑战,要求个人发展出新的能力和新的适应水平,而这些发展任务与个人的心理组织发展到一个更复杂的水平是相适应的。每一个发展水平又包含并超过前一个发展阶段。如果发展任务与相应的发展阶段不相适应,就会出现固结或退化,或者妨碍与下一个阶段的整合。

  维尔伯提出三个基本阶段:前个人(prepersonal)、个人(personal)、超个人(transpersonal)。三个阶段中的每一个又包含三个亚阶段。关于这些阶段的意识水平,维尔伯主要是将其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模型和长青哲学的层次理论结合起来说明(Cortright,1997,p.67):

前个人阶段

  (1)感觉身体(sensoriphysical)水平:对应于皮亚杰的感觉运动水平。

  (2)幻想—情绪(phantasmic-emotional)水平:对应于情绪—性欲水平。

  (3)具象的心智(rep-mind)水平:对应于具象的心智或皮亚杰的前运算思维水平。

个人阶段

  (4)规则—角色心智(rule/role mind)水平:对应于皮亚杰的具体运算思维水平。

  (5)形式—反映(formal-reflexive)水平:对应于皮亚杰的形式运算思维水平。

  (6)视觉—逻辑(vision-logic)水平:对应于布鲁纳和Arieti的超皮亚杰假设步骤。

超个人阶段

  (7)心灵(psychic)水平:对应于长青哲学的心的水平或中间层面[1]。

  (8)精微(subtle)水平:对应于长青哲学的魂的水平或天空层面。

  (9)原因(causal)水平:对应于长青哲学的灵(神)的水平或无限层面。

  意识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可能出现相应的不同的病理学问题,在3个阶段9个水平上可能发生的病理是不同的,相应的应对方法也不相同,因此,有9种病理现象以及相应的应对方法。

  前个人阶段发展不良,即个人早年发展的失败,会导致现代深度心理学研究最多的一些心理疾病:精神病、自恋—边缘性人格和神经症。维尔伯接受心理分析的自我心理学(ego psychology)和某些对象关系理论,他对这个阶段的许多论述都是直接引用心理分析的发展理论。最重要的观点是说童年创伤越在早期越严重,对精神病理学的意义越大。维尔伯赞成传统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用于精神病,结构创建治疗(structure building therapies)用于自恋—边缘性人格障碍,深度疗法则是治疗神经症的首选。

  个人阶段发展不良,就会出现认知剧本(cognitive script)症状、同一性神经症和存在主义的症状。维尔伯说他讲的认知剧本症状来自Eric Berne的人际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和认知治疗。有两种不同的症状:其一是角色症状(role pathology),个人发出多重信息,但将应做之事隐去,陷入不诚实的人际关系和混乱的角色之中;其二是规则症状,个人扭曲或自我限制生活信念和规则,结果导致症状的出现。针对认知剧本症状的治疗是人际分析或认知治疗。同一性神经症是由许多同一性的难题构成的。一个人是按自己的良心行事还是受社会规范束缚?一个人能为自己着想吗?维尔伯相信艾里克森的有关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论述。治疗同一性神经症的方法是内省和哲学探讨。治疗家的任务就是与当事人进行苏格拉底式的谈话,并帮助当事人提取他自己的生命哲学。存在症状是存在的消沉、孤独、焦虑,不真实,以及不成功的自我实现。这里涉及的是存在主义哲学家所表述的个体生命状态:生命的意义问题,联想到生命的界限与死亡,在孤独与隔离的境遇中发现生活的勇气,需要为一种真实表达自身的生活选择负责。存在治疗适合处理这一类病理学问题,也就是要走进更真实的感觉,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而不是逃避到存在治疗所要解决的虚假的存在模式中。

  到超个人阶段,自我(self)发展到顶点, 它具有完整的自我意识,超越了心理的创伤及其对创伤的防卫,超越了潜能的实现,进入到精神世界。在此水平上的病理学由各种精神传统所提及的许多“危险之路”(“perils of the path”)所构成。在此阶段发展不良会导致维尔伯所说的心灵失常、精微失常和原因失常。维尔伯列举了9种心灵失常水平的症状及相应的治疗方法。例如,生活目标的分裂,是指当事人在如下重大问题上陷入困惑:应该继续生活在世俗社会,还是离开世俗生活去追求一种灵修(spiritual practice)的生活?对这种状况的治疗,就是要将灵修与日常生活整合起来。精微失常也有几种情况,例如整合—认同失败, 就是没能认识到神的临在(Divine Presence)只是“我们自身本质的影像”。对这类症状的治疗包括更深入的静修以超越这些局限性。原因失常包括不能接受原型自我(archetypal self)的死亡等等,治疗方法包括进一步静修以便更深地领悟事物的真实本性从而得以超越。总之,应对超个人阶段的失调,就是在超个人心理治疗家的指导下,综合各种心理治疗学派以及世界上各种精神传统的静修途径,从而找到适合于当事人的治疗方案。

  维尔伯的意识谱模型、发展理论以及相应的病理学和治疗理论,体现了维尔伯的一个基本的心理学观点,就是意识的发展是逐步从较浅较窄向更深更广的方向运动,从更为分裂的状态向更为完整的状态的运动。心理发展沿着一条线路进入精神领域。这是一种既优雅而又合乎逻辑的心理学理论(Cortright,1997,p.71)。


[1]长青哲学将人依次区分为body、mind、soul、spirit即身、心、魂、神四个水平,也将存在或宇宙划分为terrestrial、intermediate、celestial、infinite即陆地、中间、天空、无限四个层面。

选自:郭永玉著《精神的追寻:超个人心理学及其治疗理论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7–112页。

参考文献:http://www.personpsy.org/Info/Details/1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