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尔伯接着将他的发展模型运用于人类学以探讨人的进化。在《走出伊甸园》(1981)中,维尔伯从原始人类直到当代文明,历史地探索了人类意识、同一性、文化和宗教的进化,以及他们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用。他指出,不同的进化阶段具有不同状态的居支配地位的意识和同一性,从而形成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人类历史的总体趋势是朝前发展的,人的意识也越来越自由,一开始从单一的身体获得认同,发展到从不同的思想获得认同。进化的过程是一个经过物理的、生物的、心智的和精神的阶段而逐步前进的过程,这是一种从物质世界进化到自我意识(精神世界)的过程。维尔伯试图将意识的进化问题与当代心理学和人类学结合起来研究。维尔伯认为有两种不同的意识进化线索,一种是平均的或集体的意识,另一种是领先于集体并给予集体以启迪的先驱者的意识。这些先驱者包括萨满(shaman)、瑜珈修行者和圣贤高人,他们是进化的引导者,是他们的不断探索使人类逐步达到人性的更深处和更高处。
维尔伯还试图建立一种超越性的社会学(transcendental sociology)。他运用其发展心理学的理论来评估社会交互作用。他认为流行的社会学的分析方法缺乏区分社会相互作用水平的标准,为此他提出应结合现象学的解释学方法。维尔伯提供了一种避免将一切社会相互作用归结到某一水平上的方法学,如弗洛伊德将一切行为都归结为性,艺术、哲学、宗教及其他一切高级的活动都被归结为性压抑。为此,维尔伯把宗教区分为前理性的(prerational)、理性的(rational)和超理性的(transrational,即超个人的)。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人,具有不同病理状况的人,宗教的意义是不同的,宗教对有些人是有益的,对另一些人可能会带来问题甚至危险。
维尔伯认为有三种不同来源的知识,分别是来自感官的知识、来自理智或象征的知识和来自沉思的(contemplative)知识。每一种知识都有特殊的事实根据,而这三种知识之间只有部分的重叠。混淆这些不同的领域,例如相信沉思的知识可以还原为理智的知识,就会导致范畴错误,并丢失各自知识领域的特有信息。同时,每个领域都有评价本领域知识有效性(validity)的方法。传统的科学方法最适合于研究物理现象。解释学的方法最适合研究象征的领域,如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就适合用解释学的方法研究,而不适合用科学分析的方法。同样,沉思的知识最好由精通这一领域的人用主体间的测验(intersubjective testing)来评估。每一种方法只在它自己的领域有效。因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科学家、哲学家和神学家之间导致了巨大的混乱和冲突。
维尔伯认为现实(reality)是多层次的,存在是多水平的,包括物质、身体、心理和精神,好比一条巨大的存在之链,一环套一环。处于不同发展水平上的人认同于存在之链上的不同水平。人一开始认同于身体,然后认同于自我—心理(ego-mind), 其后,如果致力于灵修实践,他会认同于精微的心灵领域,最终达到认同纯粹意识本身。发展和进化意味着沿着这个层次逐步上升,意识变得越来越优雅、精炼、纯净广阔和自由。不同的意识水平对应于不同的世界观,不同派别的心理学、哲学和宗教,以及不同的心理病理学及其相应的治疗方法。
维尔伯的妻子与他结婚10天后就发现患有乳腺癌,于是他与妻子一起度过了一段艰难的岁月。他写下了自己在这段时间内的痛苦、恐惧、冲突、领悟和发现。他感到的艰难包括疲惫、情绪的压抑、罪过、怒火、愤恨和缺乏外在的支持。他感到要陪护好这样一位患病的亲人需要设身处地为她着想,需要充当情绪棉球(emotional sponge)的作用,需要限制太多的忠告,不要抑制对方的恐惧。还要寻求自我支持的途径,如由同样经历的人组成的支持群体,接受心理治疗以及从事灵修实践。他与妻子一起度过的最后24小时是最为痛苦的。他将这种与癌症抗争的经过以及濒死的艺术写成一本书,叫《优雅与刚毅》(1991)。濒死的艺术在世界精神传统中的个人实践不乏例证,但一对夫妇共同在灵修的道路上面对一个人死亡的来临,确实具有罕见的感染力(Walsh & Vaughan, 1996)。
维尔伯的几乎每一个重要观点都引起了争论,这一方面说明他的理论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他的巨大影响力。他构建了一种系统的、包括多学科的、富于想象力又不失学者风范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以心理学为基础,扩展到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最后延伸到宗教和神秘主义。他所综合的范围可能是空前的。他将一些相互矛盾的学派置于其体系的不同地位,他还善于吸收东方的传统智慧,并长期致力于禅修实践,他对于长青哲学的解释使当代人得以理解传统智慧及其灵修的精髓。维尔伯的理论显示出人的内在世界的广阔范围,从而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为超个人心理学整合现有心理学和世界精神传统的努力奠定了理论基础。
选自:郭永玉著《精神的追寻:超个人心理学及其治疗理论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2–115页。
参考文献:http://www.personpsy.org/Info/Details/1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