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个人的心理分析

  • 作者:郭永玉
  • 来源/出处:《精神的追寻》
  • 发布时间:2018-10-21
  • 访问量:1430

  正统心理分析(精神分析)可能是离超个人领域最远的心理学派之一。从弗洛伊德的反宗教的观点开始,心理分析就对宗教持否定态度。随着超个人心理学的兴起,许多心理分析治疗家试图将心理分析与精神传统结合起来,并且发现精神的观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扩展心理分析的视野。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系统全面的尝试以融合心理分析与精神传统。一些文献主要集中在比较佛家或道家与心理分析,主要是在理论层面上而不是在实践层面上。迄今为止最值得注意的是恩格勒(Engler,1986)、 爱泼斯坦( Epstein,1984, 1986, 1988,1989,1990,1995)和苏勒(Suler,1993)等人的著作。有关的探讨集中在6个主要领域:(1) 从潜意识到意识;(2) 自我(self);(3)敏锐而细腻的感知;(4)面对所发生的一切;(5)现在取向;(6)同情。

6.4.1 从潜意识到意识

  弗洛伊德曾说,心理分析的目的是意识到潜意识,或使潜意识成为意识。虽然心理分析领域一直有相当多的争论,但在这一点上形成了共识。所有深度心理治疗的学派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另一方面,意识到潜意识,也是一切灵修的目的,也就是觉醒,意识到精神是我们的真实同一性。虽然心理分析与精神传统共有变成意识这一基本目标,但终点却很不相同,因为有不同的技术以达到目标。迄今为止,心理分析都没有考虑过使自我(self)领域的过去及其潜意识变成意识,然而精神传统指出灵魂或精神本体需超越有限的自我。当代的心理分析学家Stolorow (1992,p.159)重申了弗洛伊德的目标,他说这一目标就是:“展开、阐释和改变患者的主观世界。”这与精神探索完全相符,尽管这两种主观世界的终极领域不同。苏勒(Suler,1993)也注意到,心理分析与精神传统都相信自知(self-knowledge)会导致改变,尽管两种取向对于改变的理解不同。

  一切心理学,首先也最先是心理分析,都追求一种整合的、内聚的自我(cohesive self)。这种自我是对立面的统一,他是强大的、稳定的,同时也是流动的、柔和的。灵修也是如此。缺乏整合,分裂的自我往往与强硬的、顽固的防御机制和潜意识的逃避倾向相联系,这使分析治疗或灵修成为必要,因为通过分析治疗和灵修可以使自我得以改变。

6.4.2 自我

  在关于什么是自我(self)的问题上,心理分析与精神系统之间有着惊人相似的观点。恩格勒 (Engler,1986) 认为,对象关系理论与佛教都将自我视为一系列的表现,一种不断的建构,不连续的表象系列的迅速移动。一些特定的表象在心灵中迅速地移动从而表现出一种稳定的连续的形象,这就是自我。但心理分析和精神传统都认为,这种自我是一种幻觉,一种因为表象迅速闪动所产生的幻觉。就是说,自我与深层的动力系统相比,是外在的、表层的。

  Jones (1991)将Kohut的自我心理学(self psychology)与有神论的传统观点相比较,发现二者之间有相符之处。Kohut(1971,1977)的心理分析自我心理学将自我视为在时间上、空间上的连续体,也是主动的整合中心。随着自我的发展,“核心程序”(nuclear program)促使个人朝着自我实现和其命中注定的方向发展。在Kohut的从驱力理论到自我理论的发展中,朝向全体(wholeness)的热望而不是本能成为中心。发展可以被视为意识的进化运动,这一过程是由自我加以组织的。这种关于自我的观点,与有神论传统的观点是相通的。随着自我重建与神的联系,并将自己交付给这个更高的力量,个人的精神命运就能得以实现。这里的自我就不被视为幻觉而是灵魂与世界之间的连接物。这两种自我观之间的一致性在于,都将自我视为将个体带入超个人境界的主动的意识组织。

6.4.3 敏锐而细腻的感知

  心理分析和灵修实践都是一个逐步的感知敏锐化过程。例如,当代心理分析治疗,都越来越注重当事人与治疗家之间的感情、表象和知觉的细微差别。这个过程就是回到此时此地,对当下的关系给予敏锐的注意,使当事人的感知敏锐化,以便使他(她)可能再次经历作为病源的童年感情和经验,从而得以康复。这种敏锐细腻的感知正好也是静修所努力做到的,即对此时此地的思想、感情和知觉给予敏锐细腻的注意,最终达到超越。二者的目标当然是不同的,一个是康复,一个是超越,但是,内在的敏锐细腻的知觉过程是相似的。

6.4.4 面对所发生的一切

  许多静修实践都强调觉察意识中发生的一切,对那些思想、感情和表象既不责备也不辩护。这与心理分析中的自由联想非常相似,在自由联想治疗中,病人被要求不加审查地报告一切有关的感情和思想。心理分析还形成了一种敏锐的研究,以克服那些有碍于这种自由联想的防御机构。静修与心理分析都是不加压抑和回避地面对内在经验的实际技术,通过这些技术,内在经验就能越来越充分地展现出来。

  爱泼斯坦(Epstein,1995)试图直接将灵修应用到心理分析的临床实践中,他将佛教的灵修带进心理分析。当防御机制被克服后,核心的童年创伤就显现出来,然后就可以改由静修的方式治疗。爱泼斯坦说,与其聚焦于感情,还不如将治疗焦点转向领悟“主我(I)”及其虚妄性,从感情痛苦中改变注意方向,去领悟空无和无我的境界。这正是佛祖教导我们从苦难中解脱出来的唯一途径,也就是通过领悟自我(self)的虚妄性而达到无我(no self)或佛心(Buddha mind)的状态。

6.4.5 现在取向

  心理分析本来是过去取向的,弗洛伊德用了毕生的精力去证明现在是如何被过去决定的,他相信从过去可以得到充足的原因以解释现在。我们现在的行为是由过去的经验决定的,分析治疗就是使这些经验进入现在的意识,从而了解它们的意义。另一方面,各种静修都强调从过去的先入之见中觉醒从而回到此时此刻,静修实践关注的是对此时此地的领悟。因此,传统心理分析与精神传统在时间观念上是对立的。但是,当代的心理分析,包括自我(self)心理学、对象关系理论以及主体间性学派(intersubjective approaches)都具有相当程度的现在中心取向。在传统心理分析治疗中,移情治疗带有关注此时此地的意味,现在的移情治疗特别关注治疗家与当事人之间此时此地的交流过程,它可以被看成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静修。超个人取向支持这种面对当下的运动,从而照亮那些吸引治疗家和当事人从现在逃避到过去的路,以使他们都无处可逃,只有回到现在,而回到现在是超越的基础。

6.4.6 同情

  弗洛伊德当初告诫心理分析师应该模仿外科医生,以冷静而超然的态度面对当事人。但最近心理分析师中正在形成一股热心肠的倾向,一种亲切的、温和的气氛正在心理分析中形成。所有的精神传统都包含同情和温暖的气氛,超个人的取向也强调在治疗家和当事人之间创造这种气氛,治疗家和当事人都是精神道路上的探索者和同行者。不是将当事人完全看成“他人”,而是自然地形成一种更加感情中心的、富于同情心的气氛。

  心理分析与精神传统的综合使各自的领域都得到了扩充。心理分析有一个详尽的关于自我(self)及其潜意识的模型,而精神传统则将自我置于无限广大的背景中。将二者综合起来,不仅考查自我的创伤,而且关注自我的康复、成长和超越,这样一种新的架构就具有更大的力量。


选自:郭永玉著《精神的追寻:超个人心理学及其治疗理论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7–132页。

参考文献:http://www.personpsy.org/Info/Details/1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