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个人的存在主义

  • 作者:郭永玉
  • 来源/出处:《精神的追寻》
  • 发布时间:2018-10-21
  • 访问量:2004

  超个人治疗的存在主义取向可能是灵修与心理治疗的最容易也最自然的综合,因为它们在语言、价值和概念上有很大的相似性。灵修与存在治疗都不信任理论而特别强调实际经验、现在中心、明了、存在以及面对生命的基本问题,如孤独和生死的意义。

  存在主义与现象学,从其在欧洲哲学中诞生起,就对心理学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存在主义哲学的创立者,克尔凯格尔(Soren Kierkegaard)以存在的基本问题作为其哲学质询的开始,他的观点基于生与死的对话。面对死的必然性,人的反应是恐惧和焦虑。克尔凯格尔对这种恐惧和焦虑的反应是非常精神性的(即超个人的)信仰。克尔凯格尔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他的存在主义质询引导他进入更深的精神领域。然而,大多数后来的存在主义思想家都不赞同这种精神性的观点,如萨特等人怀疑任何绝对的精神本体,因此,存在主义转向关注人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远离任何神学的或理论的构造。

  现象学为生命体验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论。它强调按照经验的本来面目去揭示它。为了做到这一点,它提出使用括弧法,即承认然后悬置一切信仰、理论和形而上学的假设,以探究人的经验本身。存在主义心理学思潮兴起于20世纪40至60年代,鲍斯(Medard  Boss )、宾斯旺格(Ludwig Binswanger)、罗洛·梅、布根塔尔(James Bugental)等人将现象学的方法引入心理学。由于怀疑理论,存在主义治疗家对弗洛伊德及其心理分析进行了彻底的批评,反对将理论的解释强加于当事人,主张使当事人进入他自己的经验,使当事人回到基本的存在问题,诸如死亡、焦虑、害怕责任和做选择、缺乏意义以及制造一种不真实的生活以逃避承诺。存在主义治疗的目的在于使当事人进入存在的经验深处,面对这些基本的生命问题。通过探索不同的防御机制以及对这些困难的存在问题的逃避倾向,一种更为真实的存在得以形成,当事人获得了自由地选择和反映其内在价值的能力。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相信实际的存在经验具有治疗效果,当事人对于自己的生命有一种家园之感是很重要的。但是,在传统的存在主义理论中,存在是指个人经验的存在,它是有限的。精神传统与存在主义心理治疗都非常强调存在,它们之间的契合之处在于对人的基本处境和命运的关怀,对生老病死等基本痛苦的关怀。将超个人的架构带入存在主义心理学,就意味着将有限的个人存在与无限的精神领域结合起来,将个人存在视为精神的边界,视为通向精神世界之门径。从有限的个人存在到无限的精神生命是进一步成长的自然趋势。

  超个人的存在主义试图在存在主义心理学与精神传统之间寻求融合,研究发现二者之间在以下5个方面具有相通之处:(1) 现在中心;(2) 觉察;(3)充分的感官与身体的涉入;(4)我与您;(5)道德观。

6.5.1 现在中心

  视现在为惟一的真实是所有存在主义理论的共同特征,关注此时此地也可以在精神传统的学派看到,特别是在佛教中有最好的表达。敏锐地关注此时此地是佛教打坐的传统特点,其全部告诫就是停止幻想或白日梦,回到此时此地。以强调回到此时此地著称的皮尔斯(Fritz Perls)格式塔治疗有时也被视为一种禅宗治疗,皮尔斯本人也被视为当今治疗学家中的禅学大师[1]。皮尔斯也认为妨碍人们生活于此时此地的因素就是无休止的白日梦,这些白日梦起因于过去的创伤及相应的防御机制,使人为过去而痛苦,为未来而焦虑。人生活在过去和未来,就是不生活于现在。随着创伤的愈合,当事人就会面对此时此地的生活,而格式塔治疗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一种途径。

6.5.2 觉察

  所有存在主义的心理治疗都是为了使当事人进入他(她)自己的经验从而获得自由。这种取向的核心观点是,一个人就是他现在的整个状态。健康来自直接觉察到生命,也就是一个人不再遮盖生命的时候。妨碍一个人做到这一点的就是生活在幻想之中,即生活在创伤及其防卫之中,但格式塔治疗使人直接进入创伤和防卫, 使其充分地变成个人的经验,充分地接受经验中的一切,无论是什么。即使经验到虚无(nothing), 也充分进入其中,充分地觉察它,就可能会导致一个人的巨大改变,达到皮尔斯所说的,从贫瘠的虚空(void)到富饶的虚空。很显然,这是一种涅槃的境界。

6.5.3 充分的感官与身体的涉入

  格式塔治疗将感官与身体置于重要地位。在格式塔治疗家看来,生活于现在和面对现在的直接经验意味着植根于身体而不是游离到幻想的世界之中。皮尔斯常说:“丢开你的头脑进入你的感官。”格式塔的机体学派与佛教和禅宗的类似之处是惊人的。感官觉察领域的先驱Charlotte Selver将她的工作描述为“禅的精髓”。禅宗文献对此时此刻的感官愉悦给予了精细的注意,并且有丰富的知觉细节方面的详细记载。进入活跃的感官对于格式塔和精神传统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6.5.4 我与您

  格式塔治疗还受到一位精神取向的存在主义思想家布伯(Martin Buber)的影响。布伯认为人与世界的关系不外乎“我—它关系”(I—It relating)与“我—您关系”(I—Thou relating)。“我—它关系”是平常的、世俗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他人被看成客体、可利用的东西和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另一方面,“我—您关系”是一种不平常的、神圣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对方是他(她、它)自己的目的,我—您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格式塔治疗家批评传统心理分析的医生—病人角色关系为一种冷漠的“我—它关系”模式。格式塔治疗寻求一种人性化的过程,这种过程通过一种相互平等的人与人的关系来实现,皮尔斯认为这种关系的特点好比“我—您关系”。世界上各种精神传统都强调了神圣化的关系的必要性,布伯的哲学本身也是试图揭示这种人与世界的神圣性的关系。将这种关系引入心理治疗,无疑会使治疗的过程和目标带有明显的超个人色彩。

6.5.5 道德观

  存在主义的心理治疗将传统道德视为一整套强加的规则,压抑着个人的冲动和感情,并导致神经症的焦虑。但值得信任的是有机体的内在道德,它寻求真正的自由。精神传统似乎相反,即一开始强调用外在的规范作为净化心灵的手段,一旦精神获得解放,一切精神传统都将圣贤视为超越了传统道德,并且能自由地履行神的意志或内在的意志。因此,存在主义与精神传统,在终极层面都强调超越传统行为规范,而寻求深层的道德来源。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与精神传统,在有关人的处境和基本人生经验的许多方面都是一致的,尤其与佛教很接近。二者都寻求揭示经验的本来面目,使经验免遭理论范畴和体系的分割,所以视经验高于理论,现在重于过去或将来,对心灵的本性的深入质询高于理智的思索,神圣的关系高于功利的关系,以完整的有机体和感官的觉察为基础,而不是以心智的白日梦为基础。所以,对许多人而言,它们之间的契合点也正是从心理学到精神领域的入口。


选自:郭永玉著《精神的追寻:超个人心理学及其治疗理论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2–137页。

参考文献:http://www.personpsy.org/Info/Details/1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