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中心的超个人学派

  • 作者:郭永玉
  • 来源/出处:《精神的追寻》
  • 发布时间:2018-10-21
  • 访问量:1940

  不同的身体中心的超个人学派(body-centered transpersonal approaches)有一个共同点:以身体作为进入超个人之门。身体中心的超个人学派是很多治疗学派的总称,并没有一个系统的综合性的身体中心学派。它们都运用前文涉及或未涉及的各种治疗学派的理论和策略,从而通过心理、自我的层面进入超个人状态。每个学派都运用不同的方法达到这一点。但不同的身体中心学派都相信,深深地进入身体意识(bodily consciousness),就是进入更广阔的精神意识(spiritual consciousness)的途径。

  所有身体学派都可以追溯到赖希(Wilhelm Reich)。赖希为这样一种信念奠定了基础,即身体是使一个人的情绪生活获得解放的关键。虽然赖希和当初的一些分支并不具有显著的超个人特点,但是,现在许多身体中心学派都将精神性(spirituality)整合进身体操练(bodywork)中。

  每一种身体中心治疗都有不同的治疗方式,但它们又有许多共同之处。它们的共同假定是,回到身体的现在是在情绪和精神上回到现在的关键。因为情绪植根于身体,对身体的觉察将会唤醒个人的感觉和情绪能量。更好的身体—情绪觉察会导致更好的存在,因为随着身体的觉察和情绪的扩张,整个自我(self)的觉察也随之发生。觉醒的肉体生命因而成为进入更广阔的意识领域的途径。要达到这一点,有三种主要的策略:身体操练、呼吸操练、感官觉察/心灵丰沛。

6.6.1 身体操练

  身体中心的超个人治疗继承了赖希的信念,相信感情是深入人体的,感情的压抑是一种身心现象,不仅仅是一种心理过程。儿童最初应付痛苦的策略是屏住呼吸和绷紧肌肉,这至少可以得到暂时的缓解。如此若干年后,这些肌肉收缩的方式就变成慢性的、习惯性的和潜意识的。这些肌肉的收缩方式也决定着个体如何发展以及经验在身体上如何组织。结果就导致根深蒂固的感情麻木、沉闷的呼吸方式和个人生命能量的逐步减少。

  身体操练(bodywork)治疗的目标就是解除习惯性的肌肉紧张,用赖希的话说就是解除身体盔甲(body armor)。通过放松根深蒂固的收缩的肌肉组织,个人的感觉能力和生命能量得到恢复,伤口得以痊愈,自我(self)之感得以增长。感性生活在身体上的恢复会导致更大的活力和生命存在。自我(ego)的消解(压抑的解除),包括解除身体(肌肉)的收缩。

6.6.2 呼吸操练

  在身体疗法中,呼吸操练(breathwork)是一个焦点。呼吸被视为连接意识与潜意识的关键,所以,主动而自然地关注呼吸是重要的。当一个人屏住呼吸表示他的感情处于向内控制的状态。长时间的深呼吸是增加一个人的内在能量的一种途径。有趣的是身体学派和许多精神传统都注重运用呼吸来调理身心状态,调理呼吸方式和呼吸觉知是身体学派和精神传统都采用的两种方法。

  虽然身体学派和精神传统都注重调理呼吸方式,二者似乎在运用的方向上是相反的。例如,在瑜珈pranayama技术中,都要求呼吸越来越慢,使其保持平稳。这是为了使心情平静下来,更加沉静,更深入内在的意识。但身体疗法则倾向于增强呼吸,加快呼吸的速度,以唤起被隐藏的感情和冲动,这会导致潜意识的感情和冲动浮现到意识中。在一些学派诸如格罗夫全回归呼吸疗法中,高兴奋的情绪状态的出现可能会使个人进入超个人的或异常的意识状态。精神传统与身体疗法的目的是不同的——使心情平静安宁还是使心情受到刺激并活跃起来,方法也不相同——减缓呼吸还是增强呼吸。但都运用呼吸操练作为深化内在经验或进入超个人状态的一种途径。

  呼吸觉察就是对呼吸过程给予注意。在各种身体学派中,越来越注重对呼吸的觉察,而不是调整呼吸,以此来增强当事人的自我意识。专注呼吸的静修在传统的佛教徒、印度教徒、苏菲、基督徒和犹太教徒中都可以看到。佛教文本的解释,认为呼吸和身体觉察是通向自由之路,这要通过平缓的静修来实现。专注呼吸的静修不是为了增强或改变呼吸方式,而是为了净化出入身体的感知觉,从而获得生命的智慧。

6.6.3 感官的觉察与心灵丰沛

  Charlotte Selver长期致力于探索如何打开人的官能走向更具活力和精神性的意识。她的工作,对格式塔治疗的发展和人类潜能运动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Alan Watts将其描述为“禅的本质”(the essence of Zen)。哈柯密(Hakomi)是另一种身体治疗,它将心灵丰沛(mindfulness,现在通译为“正念”,2018年作者注)作为其核心原则之一,这是直接从佛教的静修实践中借用来的,以使当事人对其活生生的身体经验给予更多的关注。

  感官觉察(sensory awareness)的另一种途径是聚焦(focusing)的方法,是由Eugene Gendlin (1981,1996)发展起来的。由于赖希和存在主义传统不信任注重心智和口头语言的学派,认为它们停留在理智上,聚焦的方法则通过对身体感知的觉察获得情绪生活的身体智慧。继承精神传统的许多治疗家都强调精神发展的一个障碍就是心智(mind),而跳出心智限制的一个途径就是进入身体。聚焦是直接进入情绪—身体经验的有效途径。

  将觉察或丰沛的心灵带进感官经验是回到现在并以身体的真实为基础的第一步,身体是进入生命存在的入口。随着进入生命存在的深处、感知的净化程度和敏感性的提高,个体就开放地进入超个人境界,超越有限的自我(self)进入无限的感知奇迹和精神敬畏的领域。

  身体中心治疗的贡献在于:走进精神很容易将身体留下不顾,超越通常被等同于超越身体。身体中心学派提醒我们精神生活的物质基础的重要性。身体中心学派将身体经验作为情绪康复的入口,在精神保持着与土地和身体生活的密切联系的条件下,意识才能扩展到精神领域。有机体卷入越充分,意识发挥得越充分,工作完成得也越充分。感官的觉醒通向更广大的此时此地的经验,使人产生对生命的感激之情。身体可以被视为人格特质的切实的表达,可以将身体状态作为当事人心理状态的一种可靠的石蕊测试。

  以上所介绍的各种超个人理论,都表达了对人的自我及其超越的不同理解,以及进入精神本源的不同途径和策略。理论和策略的多样性体现了精神世界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也体现了个体的差异性。每个人都可能采取某种方式比采取其他方式更容易进入内在的生命深处,这些治疗模型的每一种都运用一种特殊路径,而每种路径都可能适合某些人而不适合其他人。格罗夫运用异常的意识状态进入生命本源,荣格学派和心理综合通过表象与象征进入生命本源,钻石学派通过个人的对象关系和存在的深层经验进入生命本源,心理分析学派通过领悟自我及其防御机制进入生命本源,存在主义学派通过有机体的经验进入生命本源,身体中心学派通过身体与内在的生命本源接触。任何一种途径都只对某些人是合适的,但对其他人(也许是大多数人)并不合适。虽然已经形成了一些开创性的超个人学派,但还没有形成一种系统化的综合性的理论。尽管维尔伯的理论具有最大的包容性,但这种包容性主要在于他的理论架构,而不在于理论观点,因为他的主要理论观点都没有得到公认。所以,超个人领域还有待于形成一种在本学术共同体内公认的理论范式和应用模型。


选自:郭永玉著《精神的追寻:超个人心理学及其治疗理论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7–141页。

参考文献:http://www.personpsy.org/Info/Details/1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