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洛·梅对超个人心理学的批评引起的争论

  • 作者:郭永玉
  • 来源/出处:《精神的追寻》
  • 发布时间:2018-10-22
  • 访问量:1217

1 罗洛·梅的批评

  1986年罗洛·梅在《人本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超个人还是超越》一文,批评超个人心理学(May,1986)。他说早在20世纪60年代《超个人心理学杂志》创刊的时候,苏蒂奇邀请他到编辑部,就创建超个人心理学的问题征询他的意见,在一番思考之后,罗洛·梅答复说:

  按照我的判断,心理学本身是研究个人的,要想使心理学抛弃或“越过”(“trans”这个前缀的字面含义)个人,这是一种自相矛盾的想法。(May, 1986)

  罗洛·梅回忆起,大约在那同时,马斯洛将自己的一本书送给他,扉页上的题字是“亚伯赠送给罗洛,我们俩拉着同一辆马车”。罗洛·梅说他很尊敬马斯洛,也很荣幸与马斯洛一起拉着人本心理学这辆马车。但在超个人心理学的问题上,他们之间意见不一致。他感到马斯洛将人本心理学带到更高的第四心理学或超个人心理学,以宇宙为中心,而不是以人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超越人性、同一性、自我实现,这就离开了马斯洛自己当初写那些著作的初衷。他引用贝特森(Gregory Bateson)1974年在一次会议上提醒人本心理学家的话说:“我想你们是在创建一种不研究人的心理学。”罗洛·梅等人认为,心理学的领域是“人性”(personhood),即自我的发展,人的行动(actions)与反动(reactions),人的悲伤与欢乐,利己的行为与利他的行为,总之是作为人所具有的一切。

  罗洛·梅接着引用了苏蒂奇对超个人心理学的定义,我们知道这个定义说超个人心理学是关于这样一些经验和行为的研究:终极价值、合一意识、高峰体验、入迷、神秘体验、敬畏、存在、自我实现、本质、天赐之福、惊奇、终极意义、自我超越、精神、惟一性、宇宙意识等等,都是一些伟大的事情。然而,罗洛·梅反问道:可是,人的痛苦、悲哀、罪过、焦虑、嫉妒以及整个消极的方面,都到哪儿去了?难道它们不像这些高贵的品质一样,也是人的存在和人性的一部分吗?

  罗洛·梅说,“超个人”这个词实际上意味着我们能越过(leap across)人性的这些消极方面,他随即举出一些残忍的现象和事件,包括战争、屠杀以及反人道的科学实验等等,说明忽视人性的消极方面的危险性。罗洛·梅注意到荣格将这些消极方面叫做“阴影”,荣格认为认识到人格的阴暗面是获得自我意识的必要条件。

  罗洛·梅认为,只要宇宙存在着,心理学就只能研究宇宙的一部分,那就是人,不管在宗教领域如何超越。宗教经验的确是心理学很感兴趣的领域,但我们研究的是宗教及其仪式的心理的方面,心理学关注的是人的需要和兴趣,不是从超越人性的观点去研究。在这一点上,超个人心理学在宗教和心理学两个领域都制造了混乱。詹姆斯的《宗教经验种种》不是以宇宙为中心,也没有跳过人的问题,他是从“人的需要和兴趣”的观点研究宗教的。罗洛·梅说他和詹姆斯一样也对宗教感兴趣,但他反对混淆宗教与心理学,因为这种混淆对二者都不利。

  罗洛·梅主张研究超越的经验,并且在他的《存在的发现》(1983)一书中有一章专门讨论这种经验。他也主张研究超常的(paranormal)现象。但他认为超个人心理学通过假定我们都站在不停地上升的电动扶梯上,将所有消极的现实都留在身后,从而抛弃了我们对人性的更深入的理解。他因此主张一种新人文主义,这种新人文主义与古希腊和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的不同之处在于,对人性的野蛮残忍的一面有更深入的认识。它不是一味地赞美夸耀人性,也不是透过玫瑰色的眼镜看人,因为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个创造了伟大的哲学、科学和艺术的民族,一个最“文明的”国家,是如何转向集体性的由官方指挥的针对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大屠杀,如何制造了集中营的恐怖。

  罗洛·梅看到的完整的人类存在是:优点与弱点、爱与恨、违反与宽恕、娱乐与厌倦、失败与成功、浅薄与深刻。总之,是积极面与消极面并存,心理学不应该只关注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罗洛·梅说他希望并为之努力工作的未来,不是完美无缺的,也不是去获得无人能具有的所谓“完满的意识”(full consciousness),而是一个每个人的才能都得到尊重,每个人都被人需要,人与人之间密切联系、和平相处的世界。

  1986年,罗洛·梅不仅在《人本心理学家》上撰文批评超个人心理学,而且写信给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报纸《APA Monitor》,反对在APA新设一个超个人心理学分会,致使超个人心理学家申请在APA新设分会的申请未能得到批准。

2 对罗洛·梅批评的回应

  罗洛·梅对超个人心理学的批评很快引起了反应。在随后一期的《人本心理学家》杂志上,就刊登了两篇文章与罗洛·梅商榷(Valle,1986;Hendlin,1986)。

  Ronald S. Valle说,罗洛·梅心目中的超个人心理学与他所理解的超个人心理学很不相同。Valle认为,首先应该承认超个人心理学领域已经取得了可观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使它已经具备作为一个特殊学派的特征。Steven J. Hendlin也批评罗洛·梅没有仔细考察自马斯洛和苏蒂奇以来超个人心理学领域的有关文献,完全不顾过去20年这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

   Valle认为,罗洛·梅误解了“超个人”一词的意思,超个人心理学不是抛弃人性,而是提醒我们作为人,不只是通过个人的意识和自我同一性所表达出来的行为、思想和情绪。自我同一性和个体化的过程对于理解人类个体确实是基本的,个人的方面是超个人心理学家的研究和实践的核心。然而,除此之外,古往今来有大量的证据显示出,还存在另一种人类经验,这种经验超出了个人的自我意识经验的水平,在那里,同一性不是被限制在个体心灵或自我感受的范围。这些经验通过个人情绪和思想的媒介表现出来,也是超个人心理学家感兴趣的关键部分。因此,超个人心理学提醒我们“经过”(through)并且“超越”(beyond)我们所熟悉的自我意识,去体验合一、本体、集体潜意识、精神的临在等等状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斯洛提出以宇宙而不是以人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以及超越人性和自我同一性的问题。马斯洛是希望将全部的人性放到这个广阔的背景上去理解,而不是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限定在过去那种狭隘的范围里。因此,超个人心理学的任务是:第一,在这种广阔的背景中重新考察人类的行为和经验,看哪些法则是不变的,哪些法则需要修正;第二,研究超个人领域的法则,揭示超个人经验的本质。Hendlin也指出罗洛·梅误解了“超个人”一词的含义,超个人之道是经过(through)个人而不是越过(across)个人,这是“超个人”一词所普遍被接受的含义。例如,Wilber将人的发展视为从前个人、前理性、前世俗(pre-temporal)到个人、理性、世俗(temporal),再到超个人、超理性、超世俗(trans-temporal)的过程。超个人的训练不是推动(push)人在这条路上前进,它仅仅是将人的经验能达的境界摆(put)在人面前。

  关于罗洛·梅说“超个人”意味着回避或抛开人性中的消极面, Hendlin承认确实有一些人具有这种倾向,但这些人的大多数不是受过训练的临床心理学家,而是一些“康复”艺术领域中的非专业人员以及一些边缘性的参与者。这些人一味追求庄严的超越经验而忽视自我层面的发展。但这不能成为阻止超个人心理学形成和发展的充分理由,因为这个领域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并且有足够证据显示这些理论与实践能给人们带来好处。Valle则认为,要真正了解人类个体,必须了解人性的整个范围,包括消极的方面、积极的方面和超个人的现象。只有在这种广阔的、超个人的背景下,才能真正理解特定的人类行为或经验。超个人心理学家正是在这种视野下研究人性的一切方面,不仅研究隐藏着的阴暗面,而且研究使我们变得高贵和善良的光明面,例如利他、谦卑、宽恕、欢乐和爱。超个人心理学将人性的光明面与阴暗面视为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我们不可能单独认识一面而不顾另一面,要真正揭示阴暗面还要取决于对光明面的认识。在超个人治疗中,往往要将解决当事人的一些消极情绪或问题,与帮助他(她)获得超个人的能力结合起来。

  针对罗洛·梅指责超个人心理学混淆了心理学与宗教,并且给两者都造成了混乱的观点,Hendlin引用Vich的话说:

  无疑,超个人心理学不是一种宗教,它没有教条,没有戒律,没有神学,没有教堂。它是一种心理学取向,分享着心理学的方法、实践和历史。(Vich,1986)

  Valle认为,恰恰相反,超个人心理学有助于澄清不包含宗教兴趣的心理现象与包含宗教兴趣的超越经验,并且提供一个宽广的架构将二者结合起来。只有从这种更完整的视野,才能理解人的经验的全部领域以及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

  Hendlin反问道:究竟是谁希望获得超越的经验,究竟是谁希望实现他们的神性因而需要建立一个象征性的神明的替代者而顶礼膜拜?除了人还有谁?除了罗洛·梅所说的能干的或笨拙的、痛苦的或欢乐的人还有谁?


选自:郭永玉著《精神的追寻:超个人心理学及其治疗理论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9-224页。

参考文献:http://www.personpsy.org/Info/Details/1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