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洛·梅对超个人心理学的批评

  • 作者:郭永玉
  • 来源/出处:《精神的追寻》
  • 发布时间:2018-10-22
  • 访问量:1645

  由于维尔伯在回应John Rowan (1989)的文章中,自始至终都是针对罗洛·梅批评超个人心理学的,因此罗洛·梅撰文对维尔伯作出了回应。罗洛·梅的回应包括以下三个要点(May,1989):

  第一,不能混淆心理学和宗教。

  罗洛·梅说他写那封信给《APA Monitor》,本意是要指出混淆人本心理学和宗教对二者都没有好处。既然人本心理学和宗教心理学在美国心理学会中都有相应的分会[1],那么罗洛·梅就提议超个人心理学的兴趣最好通过这两个分会来表达。罗洛·梅说自己曾经在纽约联合神学院学习了三年并于1938年获得神学学位[2],那三年深入的研究使他认识到,必须尽可能明确地区分宗教和心理学,并对这一问题特别敏感。罗洛·梅提及他读到一篇超个人心理学家的文章,作者将超个人心理学定义为“终极关怀”(ultimate concern),而这恰好是哲学家保罗·蒂利希(Paul Tillich)对宗教的定义。罗洛·梅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宗教定义,但应用到心理学就会造成混乱。罗洛·梅说他自己对宗教经验及其他神秘经验很感兴趣,并有亲身的体验,例如他对巴西原始宗教的一些仪式就很感兴趣,当年他患肺结核的时候还曾经两次接触巫医(faith healers)。罗洛·梅也赞成对宗教与心理学的相关问题进行实验研究,例如詹姆斯的研究。但应把对宗教进行心理学的研究与宗教本身区分开来,罗洛·梅反对的是超个人心理学混淆宗教与心理学的区别。罗洛·梅认为维尔伯误解了他。

  我在本书第一章曾讨论过超个人心理学与宗教的关系,那是有关此问题的成熟的立场。在超个人心理学的早期,有关超个人心理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确实还没有形成明确的观点,致使人们将超个人心理学误解为宗教,这种误解与当时超个人心理学家们对自己的研究领域缺乏明确的界定、对超个人心理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缺乏明确的阐述是密切相关的。而罗洛·梅的批评显然促进了超个人心理学家们对这些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

  第二,不能混淆事实与信仰。

  罗洛·梅认为维尔伯的一些表述混淆了事实与信仰。例如维尔伯在《走出伊甸园》一书中写道:“几千年,可能是几百万年以后,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将会进化到一种超级意识之中。”罗洛·梅说,按照这样的讲话方式,肯定不是在讲事实而是讲的信仰。历史将沿着进步的方向发展,我们将是这种进步的受益者等等,都是不能确证的,全部都只是维尔伯的信仰。

  罗洛·梅没有将混淆心理学与宗教与混淆事实与信仰联系起来分析。实际上,混淆心理学与宗教与混淆事实与信仰这两种混淆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甚至可以说,两种混淆实际上是一种混淆,混淆心理学与宗教也就是混淆事实与信仰。心理学研究事实,宗教提供信仰。心理学要研究信仰,因为信仰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它是事实,但研究信仰与提供信仰不是一回事。

  第三,以神明自居的危险。

  罗洛·梅对维尔伯的另一批评是,维尔伯似乎要融合佛教和基督教。罗洛·梅则赞成这样的观点,即佛教和基督教不要融合而要互相学习。在《并无界限》一书中,维尔伯以佛陀般的口气劝告我们“像佛一样行动,佛就是我们的本性”。罗洛·梅指出,这会使人们相信自己全知全能,不承认自己的缺点,因而导致狂妄自大,正如Kirk Schneider(1987)已经指出的那样。罗洛·梅说自己曾经做过三年牧师,他可以证明,这种神的力量降临到自己身上的体验是非常难以处理和控制的。

  罗洛·梅提醒我们不要忘了荣格的观点:你越是以神明自居,你的阴影力量就越强。罗洛·梅进一步指出:你越是以神明自居,你的邪恶倾向的力量就越强。

  罗洛·梅认为,一个具备平衡的人必须要有界限,有了界限才能确定一个人的边界或限度。而维尔伯的卓越之处在于,通过他自己界限的缺失而放弃平衡。维尔伯的“无界限”将他引向极端的表述。

  罗洛·梅的批评似乎隐含这样的意思:维尔伯不仅要融合佛教和基督教,还要融合世界各大宗教。如果不将宗教与心理学区分开来,则意味着维尔伯的志向是要创立一种新的宗教来替代现存的宗教,而维尔伯自然是这一新宗教的教主。维尔伯的这种以神明自居的倾向还有一个证据:他崇尚“无界限”状态。对普通人而言,界限是必要的;无界限则意味着无边界和无限度,这就是神。罗洛·梅用“卓越”(brilliance,还有“光辉、辉煌、英明”等意)、“极端”(extreme)这些词,都隐含着维尔伯以神明自居的意思。而一个人越是以神明自居,他就越可能是魔鬼。或者说,一个人越是自以为善,他作恶的可能性就越大。这种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一种心理防卫机制)的例证在世界历史上不胜枚举。

  针对John Rowan (1989)提出的问题,即人本心理学是一种还是两种?罗洛·梅说,当然是两种,以后可能会更多。任何人,只要他专注于仁慈品质的发展和传播,他就是人本主义者。

  一种人本主义被称为“马斯洛的电动扶梯”。它抱有这样的信念:我们一天比一天更美好、更道德,也更具有精神性,我们会自动地从较低层次走向较高层次,演化是朝着进步的方向进行的,等等。

  另一种人本主义则归功于存在主义传统。它基于这样的信念:我们是否走向更高的层次,取决于我们自己的选择,我们在世界上释放的内在力量,而我们必须为自己的未来负责。在这种观点看来,我们的生活主要是对我们性格的一种检验。我们可以创造一个和平的世界,也可以相反。生活的焦虑、绝望、希望、自由和爱,都不是自动得到的,而是我们选择和努力的结果。

  罗洛·梅认为,后一种观点更具有挑战性。社会环境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对社会环境作出反应。

  罗洛·梅认为以上两种观点各有偏差。存在主义观点过多地强调了生活的阴暗面,而超个人的方面则趋向于妄自尊大,就是说,自以为是“更高的”,已经超越了“自我”(the ego),而其他治疗家仍在“自我”的水平上裹足不前。据我理解,罗洛·梅这里说的妄自尊大是说,超个人心理学很可能包含这样的潜台词:我已经到了超个人层次了,你还在个人层次上;我已经到超个人的时代了,你还停留在个人的时代;超个人是最高层次,其他都是较低层次。

  最后,罗洛·梅似乎寄希望于一种新的人本主义,它既不过分夸耀人类,用玫瑰色的眼镜看人,具备关于人的阴暗的、恶魔般的、从根本上讲还是“自然的”方面的坚实的知识,又能对人的超生物的精神价值怀有充分的尊敬。这种新人本主义将是普遍的,它将具备艺术家的态度,即承认人属于自然和精神两个王国,从而认识到人类存在的巨大价值和美。这样,关于人性的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也就互相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对人性的关爱(May,1989)。


[1]分别为第32分会和第36分会。

[2]另一位人本主义代表人物罗杰斯也曾在此学习过。

选自:郭永玉著《精神的追寻:超个人心理学及其治疗理论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41-245页。

参考文献:http://www.personpsy.org/Info/Details/1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