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理学对象的超个人启示

  • 作者:郭永玉
  • 来源/出处:《精神的追寻》
  • 发布时间:2018-10-22
  • 访问量:2294

  在心理学的对象问题上,超个人心理学提出了一种最具包容性的人性模式,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

  宇宙之谜、生命之谜和意识之谜是人类知识要解决的三大难题,探索宇宙之谜是物理科学的主要任务,探索生命之谜是生命科学的主要任务,探索意识之谜则是心理学的主要任务。然而,正如一句名言所说,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物理科学和生命科学尚且还有那么多未知的领域,更何况人的心灵。人的心理和行为,是人类知识中最大的谜。心理学既以此为己任,注定它要比其他学科面临更大的困难。心理学自诞生之日起,每一个大心理学家,每一个学派,都企图用一种理论去解释所有的心理现象。事实上,每一种理论都只是触及到心理现象的某些方面,而不是全部。每一个新理论的出现,往往都向人们揭开了人性的一个未被重视的领域。行为主义揭示了人和动物的行为如何受环境制约的机制,精神分析向人们揭开了人性中的潜意识领域,人本心理学向人们揭开了人追求健康成长的方面,超个人心理学则揭示了人的超越的精神生活。尽管超越的精神生活,如各种宗教体验,过去的心理学家曾经有所探讨,如詹姆斯、荣格和弗洛姆。但由于这一领域的极端复杂性和神秘性,过去的心理学家或心理学派,有的采取回避和否认的态度,有的虽意识到其重要性但却是浅尝辄止。即使像詹姆斯、荣格和弗洛姆这些对超越的精神生活很重视且有深入研究的心理学家,有关这个领域的研究也只是他们关切的主题之一。因此,将超越的精神生活作为心理的最高层面加以专门研究的心理学派还不曾有过。超个人心理学以人的超越的精神生活作为研究的重点领域,突出了人的这一层面的重要性。如果有一天,在心理学的体系架构中,超越的精神生活也能如感知、记忆、思维、学习、情绪、动机等一样,成为心理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主题,那一定主要是超个人心理学的功劳。实际上,在美国20世纪70至80年代出版的有关普通心理学教科书中,如有中译本的《心理学纲要》(克雷奇等编)和《心理学导论》(希尔加德等编)等,在有关意识的章节里,已经有了反映静修和致幻剂研究的内容。

  超越的精神生活之所以未能受到传统心理学的重视,是因为它往往带有神秘的性质,而科学似乎不该或不能研究神秘现象。其实,在科学家眼里,未知的领域都带有神秘的性质,否则,求知的欲望从何而来?正因为神秘,才促使人去研究;也正因为神秘,才需要人去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就是一种通过研究破除神秘的过程。难道在物理学家眼里,时空的问题不神秘吗?在生物学家眼里,生命的起源问题不神秘吗?显然,神秘不能成为不该研究的理由,反而是应该研究的理由。只有研究才能破除神秘,才能促进知识的进步。迷信与狂热往往是缺乏研究的结果,而研究是为了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恰恰有利于消除迷信和狂热。艾理斯认为超个人心理学研究神秘现象会导致狂热,这种指责缺乏说服力。超个人心理学通过研究致幻剂、静修、神秘家的经验记载以及临床上的观察,揭示了一些神秘经验的奥秘,他们是抱着研究的态度,慎重地区分和对待有利于健康和有损于健康的方面,并没有盲目崇尚一切神秘状态。

  越是高级的心理现象,越带有主观色彩,越具有不可重复验证的性质,因而研究难度也越大。超个人心理学研究最高级的精神现象,所以,特别需要一种知难而进的精神,这也是知识进步的一种动力。心理学既然以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就不能以主观色彩太浓或太神秘或不能满足某种科学的标准为理由而将某些现象排除在外。在心理学中,一种研究是否具有合法性应该是看它是否具有经验的依据,也就是说,它研究的是不是心理生活中确实存在的现象。即使是幻觉,也是一种真实的心理生活中的事实。超越的精神生活,既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世界各地都存在着,就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问题是,这些现象虽然存在着,但具有超越经验的人在人口总体中却是极少数,尤其在现代社会,更是如此。超个人心理学主张开放地研究一切经验,不管看上去是多么罕见的现象。因为在超个人的观点看来,罕见的现象可能恰恰是人性极致的见证,将这些现象呈现出来并给予心理学的解释,不仅有助于拓宽对人性的理解,也有助于增进大多数人的成长。人本主义也强调研究不能代表大多数的个体,因为那些个体代表着健康成长的方向,超个人心理学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问题上,对意识问题的强调是超个人心理学的一大特点。心理学的创建者们本来就将心理学定义为研究意识的科学,后来由于行为主义的崛起,意识问题在心理学中一度失去了合法性,现代认知心理学和人本心理学恢复了意识问题在心理学中的合法地位,但由于认知心理学更专注于具体的认知过程,人本心理学又更专注于情感、动力和价值的具体问题,都未能提出关于意识整体的理论模型。超个人心理学家不仅重视意识的研究,而且提出了意识整体的理论模型,如维尔伯的意识谱理论,塔特(Tart,1993)关于意识的系统观点等,这些模型真正反映了意识的无比丰富性和广阔性。有了这样的模型,不仅可以从总体上把握意识的结构和功能,而且有助于把握具体的意识现象在意识整体中的地位,不致于盲目地陷入具体的支离破碎的研究之中,同时这种整体模型也有利于整合具体的研究。

  超个人心理学提出,不仅要有心理分析,还要有心理综合;不仅要有深度心理学,还要有高度心理学。它还把意识区分为前个人、个人和超个人三种状态、结构和发展水平,将人视为身、心、魂、神的整体,并提出生物—心理—社会—精神四个层面的宽广的医学模式,各个层面之间的关系不是台阶式的,为了便于理解,可以将其视为连续的谱系,好像光谱。这是一种最具包容性的人性模式,它体现了一种整体的研究取向,拓宽了心理学对人性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将其视为一种整合的心理学架构,为整合心理学中的不同观点、不同理论提供一个参照系。有人指出,现代心理学一方面四分五裂,另一方面又趋于整合(叶浩生,1999)。整合不仅仅意味着综合已有的理论和研究,如果缺乏理论上的富于前瞻性的突破,即使是一位心理学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也不能提出一种整合的人性理论或心理学模型。超个人心理学的架构试图包容所有的心理学理论,同时又不是简单地综合或兼容并包(这样做既费力又达不到目的),而是建立在一种具有统摄性的人性理论或意识模型上,这至少可以被视为心理学统一趋势中的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1]在评价超个人心理学的贡献时,我用了好几个“最”,这种表达是相对于过去的心理学而言的,并不意味着心理学到超个人这里就到了“顶峰”,再不往前发展了。

选自:郭永玉著《精神的追寻:超个人心理学及其治疗理论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01-305页。

参考文献:http://www.personpsy.org/Info/Details/1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