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理学任务的超个人启示

  • 作者:郭永玉
  • 来源/出处:《精神的追寻》
  • 发布时间:2018-10-22
  • 访问量:1906

  在心理学的任务问题上,超个人心理学提出了一种最具综合性的理论与应用的模式。

  超个人学者试图消除东方与西方、宗教与科学、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理论与应用的界限。心理学就其本性而言就是处在多学科、多文化背景之间,单一的学科架构(自然科学)、单一的文化背景和价值标准(西方)逐渐被抛弃,这种趋势在社会学、人类学等领域早已被广泛接受,成为后现代的一种潮流。超个人心理学顺应了这种潮流,架起了东西方心理学传统的桥梁(Harari,1981),促进了各学科之间的交流(Taylor,1992)。超个人心理学一开始就试图超越单一的西方自然科学的局限,试图整合不同文化在有关增进对人性的理解,提升人的精神品质,解决各种病痛等各方面的知识和智慧。超个人心理学尤其重视东方传统的哲学和宗教,包括印度教、佛教(包括禅宗)、道家学说等。它通过对东方宗教哲学及其实践体验的研究,试图在心理学的架构中融合东西方人性理论和通向良好状态的践行策略。超个人心理学认为,充分有效的理论与治疗系统是在所有的发展阶段或水平上都能有效地解决病理学和治疗学的问题,包括能促进人的身体、心理和精神的发展。西方传统心理学主要集中于前个人和个人水平上,而东方的传统则侧重于超个人的水平。

  超个人心理学明确指出,在西方学术界普遍存在的民族优越感的问题,注重吸收东方文化传统的营养,这是其特别难能可贵之处,对非西方国家的心理学本土化运动具有启发意义。

  东方与西方的问题,在很大意义上就是宗教与科学的问题。讲东方,主要是说东方宗教;讲西方,主要是指西方科学。可是,东方也有科学,西方也有宗教,因此,东方与西方的问题不等于宗教与科学的问题,尽管主要还是宗教与科学的关系问题。宗教与科学的关系,是一个很大的理论问题,不可能在这里展开探讨。具体到心理学与宗教的关系,心理学要研究宗教,这不是超个人心理学的独创,如前文所述,冯特、詹姆斯、弗洛伊德、荣格、弗洛姆等许多伟大的心理学家都研究宗教。超个人心理学的特点在于:第一,注重从宗教文献特别是宗教领袖的事迹和思想中寻求精神营养,试图从中获得启迪,获得有关宇宙人生的智慧。第二,注重研究宗教体验,用马斯洛的术语来讲,出神的宗教体验是一种高峰体验,指一种强烈的合一和忘我的状态;沉静的宗教体验是一种高原体验,是指一种持续的空灵或神圣的体验。这些宗教体验隐含着超越“小我”的局限而融入到“大我”的无限而永恒之中的意义。可是,很多宗教体验包含着狂热、攻击、破坏、仇恨、盲目等反理性的色彩,导致巨大的灾难。如何将健康的宗教体验与不健康的宗教体验区分开来,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课题。弗洛伊德否认一切宗教,认为宗教体验不过是神经症或精神病的发作。荣格则相反,认为神经症和精神病可能恰恰是缺乏宗教体验的结果。弗洛姆则将宗教区分为人本主义的和权威主义的,前者与健康的宗教体验相联系,后者与不健康的体验相联系(郭永玉,1999,pp.327~335)。超个人心理学将宗教体验置于人的意识发展的背景上去判断,将不健康的宗教体验置于前个人、前理性的水平,将健康的宗教体验置于超个人、超理性的水平。应该说,这是对宗教心理学的一大贡献。第三,超个人心理学注重从宗教的仪式性活动中寻求通向超越的途径和策略。例如将各种宗教的静修都置于研究的重要地位,可是并不将特定的教义与特定的静修相联系,也就是说,在临床上并不要求当事人接受特定的教义,只是寻求从静修中获得良好的状态。无论在静修的宗教背景还是在静修过程和策略上,都持开放的综合的态度,这就将心理治疗与宗教区分开来。

  超个人心理学还主张,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应该将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结合起来。这里说的人文学科,主要指哲学、文学、艺术和历史学。自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以后,心理学家就特别注意与这些学科划清界限,因为人文学科要研究价值,而自然科学只研究事实。可是,自从人本心理学兴起以后,心理学不研究价值,已经成为陈词滥调了。心理学既要研究什么是真的,也要研究什么是善的。人文学科既描述了丰富多采的心灵生活的事实(现象、经验),也包含着许多好的坏的、美的丑的价值判断;既包含生命与生活目的的探讨,也包含如何通向目的的手段的知识和智慧,因此,这是一个事实与价值、目的与手段相统一的丰富的心理学宝库。一种以完整的人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要善于将物理学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知识与人文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

  超个人心理学还注重吸收社会科学的成果。这里所说的社会科学,主要是指人类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这些领域的研究者试图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态度研究社会行为。超个人心理学所关注的超越的精神生活尤其具有文化的差异,所以,特别关注社会科学领域的进展,主张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应该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起来。

  最后,在超个人心理学中,不存在理论与应用、学术研究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分离。学术研究与实际应用,理论上讲是统一的,但在实际的活动中往往是分离的,这种分离有时会导致尖锐的矛盾,如导致美国心理学会(APA)的分裂(黎黑,1997/1998,p.811~813)。超个人心理学本来就与心理治疗实践息息相关,马斯洛当初提出超越自我实现的理论,几乎同时又提出了这种理论在管理上的应用(即Z理论)。现在超个人心理学广泛应用于治疗、管理和教育领域,同时在理论的创新方面也具有很强的活力。


选自:郭永玉著《精神的追寻:超个人心理学及其治疗理论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08-311页。

参考文献:http://www.personpsy.org/Info/Details/1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