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个人心理学的时代价值与中国意义

  • 作者:郭永玉
  • 来源/出处:《精神的追寻》
  • 发布时间:2018-10-22
  • 访问量:2005

  超个人心理学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崇尚宁静、和谐,追求超越和神圣的精神生活样式,以抗衡那种喧嚣的、浮躁的、物质利益至上的生存状态。

  现代人习惯于生活在一种机器的世界中,机器对于现代人变得像水和空气一样不可缺少。人的几乎所有需要的满足,从衣食住行、信息的获得、人际交流到创造性的工作,都离不开机器。无论在哪里,只要醒着,就不能没有声音或机械操作,随身听、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似乎成了身体的一部分。电视也无处不在,人们吃饭要看着电视,乘车要看着电视,只要没有非做不可的事就坐在电视机前。这种情形在中国尤其普遍。我亲身经历过这样一幕:我在深圳一家医院输液时,整个输液厅的四个角上分别都安装有电视机,且同时播放不同的节目!我乘坐长途汽车也深受电视噪音之苦,汽车上的影碟机一路播放节目可达八小时之久!最近从新闻中看到,上海计划在市内公交车上安装数字电视机!这些现象与我在美国看到的情形形成鲜明对照。不过以我的了解,美国根本就没有能容纳那么多人的输液厅,即便有比那小得多的输液室,也不会安装电视机。美国著名的长途汽车公司“灰狗”(Greyhound)的汽车上,也没有放影碟或电视的。至于市内公交车上,我更是没有见过安装电视机的。在我们这里,移动电话(手机)的普及率很高,且普及速度很快,录音电话却极其稀罕;在美国,至少在公共场合,如街上、会场上等,很少看到人们用手机,而几乎每一部固定电话都有录音功能。

  现代社会的人们习惯于生活在充斥着噪音的世界里,宁静反而会导致恐慌。这种对机器的依赖在心理上导致一种结果,就是害怕独处,害怕宁静,害怕面对自己。人们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心情始终是浮躁的,总是被永无止境的物质利益吸引着,直到生命力被消耗殆尽。超个人心理学则提醒人们,在紧张的生活之余使身心放松下来,使浮躁的心情沉静下来,回归到自然的和谐状态,回归到自我,进入内部的精神世界,去关怀生命的意义,去追求某种超越的、永恒的价值。

  然而,超个人对于当今中国的意义,更在于它格外彰显出了个人的紧迫性,正如后现代对于当今中国的意义,更在于它格外彰显出了现代的紧迫性[1]。就是说,个人地位真正得以确立,个人权利真正得到保护,个人潜能真正得到发挥,个人隐私真正得到尊重,这些社会现代化的任务,在超个人和后现代的参照系中显得格外紧迫。如果不将这种参照系同时视为一种发展的规则(用维尔伯的话说,就是“发展谱”——the spectrum of development),超个人也好,后现代也好,在我们这里就变成了回归传统,变成了复古和倒退。超个人心理学特别注重从前个人的文化(如古代东方文化)中吸收营养,超个人状态在形式上与前个人的相似性等等,都很容易使个人、理性、科学精神还没有建立起来的人退回到前个人、前理性和前科学的水平上,而不是达到超个人、超理性和超科学(超越科学主义)的境界。

  这里实际上存在着两种立场: 第一种立场会说,别人已经超个人了,你还在那里强调个人,个人,个人! 别人已经是后现代了,你还在那里强调现代,现代,现代! 别人已经学习东方了,你还在那里学习西方,西方,西方! 第二种立场会说,个人还没有确立,还谈什么超个人?现代化还没有完成,还奢谈什么后现代?西方学习东方,不正好意味着东方要学习西方?

  超个人的发展观提示我们,如果个人或自我没有牢固地建立起来,就急于追求超个人,其结果将不是超越,而是倒退,即陷入“退化与超越的谬误”之中了。因此,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当务之急是真正完成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在社会和文化的层面上,真正确立个人的地位。而这个任务是艰难的,就连坚信中国文化代表着世界文明发展未来的梁漱溟先生也感慨到(梁漱溟,1994,以下只注页码):

  中国文化最大之偏失,就在个人永不被发现这一点上。(p.333)

  在中国没有个人观念;一个中国人似不为其自己而存在,乃仿佛互为他人而存在者。(pp.181~182)

  他们本不是一个“人”,原是皇帝所有的东西,他们是没有“自己”的。必要有了人的观念,必要有了“自己”的观念,才有所谓“自由”的。(p.27)

  因为以前的人通没有自己,不成“个”,现在的人方觉知有自己,渐成一个个的起来。(p.28)

  梁漱溟引用张东荪的话说:“在中国思想上,所有传统的态度总是不承认个体的独立性,总是把个人认做‘依存者’……”(p.181)只要查阅一下有关中国文化及中西文化比较的文献,这一类论述不胜枚举。联系当代现实,尽管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这一类论述仍没有过时,个人的确立并没有真正完成。

  因此,我优先关注的仍然是人的潜能、价值、人的理性和爱的能力的实现、个人的权利和责任、个人的痛苦和挣扎以及人性恶的方面和人生的悲剧性。总之,都是个人层面的东西,而不是超个人层面的东西。这是基于我生活于这个社会近四十年的切身经历而确立的立场,是基于现实的考虑而不仅仅是纯粹学理的考虑。超个人心理学在美国兴起,也主要是基于美国的社会文化现实。

  当然,即使在这种立场上,超个人心理学对于中国的意义也不只是彰显个人的价值,它所倡导的价值和生活方式本身,对于当今中国人也还是有意义的。正如在后现代的观念里,人不再是自然的征服者,这是对现代人过分开发和破坏自然的反动。而对于我们这些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后现代的观照就极有现实意义。同样,超个人的观念,如注重内在的价值、精神的追求、宁静协调的身心状态等等,在个人地位确立的基础上,以及在这种确立的过程中,作为一种更高的生命质量,对我们仍然具有启发和提示的作用。就拿以上我描述的在中国当今都市生活中机器噪音充斥的情形来说,它并不是现代化过程不可避免的。这类现象,并非现代化的经济规律造成的,而是经济规律以外的东西造成的。

  首先,它反映了我们这个社会,在这种日常的情境下,缺乏尊重个人的意识,特别是没有意识到要尊重少数人的正当权益(可能只有少数人不喜欢那些视听刺激)。如果人们能意识到尊重个人、尊重他人的权益,在这种情境下,那些需要视听刺激的人,可以随身用自己的CD机,甚至VCD机,自己戴上耳机听(看),正如我在美国看到的情形那样。显然,尊重个人,意味着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而尊重他人与尊重自己是相辅相成的。懂得尊重他人,自己才能得到尊重,而懂得尊重自己的人也会尊重他人。其次,它也反映出人们对外在刺激的过度需求,也就是超个人维度的缺乏。与此相对照,超个人的价值观以及追求内在的丰富和宁静的生活方式,对于当今的中国人则是特别有意义的。

  美国硅谷的经验告诉我们,最发达的科技厂房、最繁忙的高速公路与蓝天白云下古树成荫、绿草遍地、鲜花争艳的特别适宜人生活的自然环境是可以统一的。完善的城市功能与自然的生存环境是可以统一的。那里是城市,却没有高楼,更没有城市的拥挤和喧闹;那里像乡村,却拥有完备的城市设施和高效率的管理系统。这就有利于把激发人的潜能的快节奏的竞争激烈的社会,建立在一个开阔、清新、安静、植物生长茂密的自然环境之中。超个人心理学的专业人员、服务机构以及群众基础主要集中于此,看来不是偶然的。当然,超个人的意义远远不只是生态学意义上的,它是包含生态学在内的一种价值观念和生存方式。


[1]超个人思潮与后现代思潮之间的关系很复杂,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我不打算在本书中讨论此问题(参见前文引用的维尔伯谈“超个人领域的现状与趋势”的相关论述)。这里只是在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历程的意义上将二者联系起来讨论。

选自:郭永玉著《精神的追寻:超个人心理学及其治疗理论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19-324页。

参考文献:http://www.personpsy.org/Info/Details/1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