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追寻》后记

  • 作者:郭永玉
  • 来源/出处:《精神的追寻》
  • 发布时间:2018-10-22
  • 访问量:1910

  这本小册子是在我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扩充、修改而成的。金陵求学,前后四载,成为我人生历程中最美好的记忆。导师杨鑫辉教授既是宽容的长者,又是严格的业师;既鼓励我独立探索,寄予充分的信任和期望,又字斟句酌,悉心批阅。叶浩生教授和郭本禹教授,为师为兄为友,诸多指导与帮助,难以尽述。

  由乐国安教授、燕国材教授、方俊明教授、郭亨杰教授、叶浩生教授、余嘉元教授和杨鑫辉教授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认真的评审,提出了很好的问题,他们既对我的论文和答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热情的鼓励,也指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意见。在此之前,还有车文博教授、陈泽川教授、马文驹教授、郭本禹教授、宋月丽教授、杨韶刚教授和我的业师王启康教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评定。

  李绍NB125教授和张宝蕊博士帮助我在读博士学位期间赴美访学,使我能亲身接触超个人心理学的教学实践并收集到充分的文献,李教授还仔细审阅了本书的初稿(即学位论文),并提出了许多很好的修改意见,还提供了一些供我修改时用的重要文献。Robert L. Schmitt院长邀请我访问超个人心理学研究院,为我提供了学习和研究的便利条件。Arthur Hastings教授准许我旁听他主讲的博士学位课程并复印他的讲义。来自台湾的留美学者王绪中博士热心地给予我多方面的帮助。超个人心理学研究院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都待我非常友好,为我利用书刊和网络资源提供了特别的便利。

  执教于台湾的加拿大学者李安德(André Lefebvre)教授给我寄来或亲自带来有关著作,并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

  我供职的华中师大各级领导和心理系同事都给予我极大的关心和支持。华中师大出版社张红梅博士等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修订过程中,研究生刘毅、李红菊、陈继文和孙灯勇帮我做了一些工作。

  在此,我谨向所有关心我帮助我的前辈和友人致以诚挚的谢意!

  超个人心理学对于国内学术界而言,还是一个新的领域,因此,我写作本书的首要原则是忠实于文献,尽可能客观地呈现这一学派的历史和现状,尽可能言之有据。尽管是言他人之所言,但对于这一类研究,这样做比我自己经常站出来发议论更有学术价值。因此,我很少用“我认为……”这种表述,而是通过大量引用文献来说明问题。为了照顾到行文的流畅性,间接引用要多于直接引用,但无论是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我都注明了文献的来源。我要向所有这些文献的作者或译者深深地致谢! 但由于我个人学识的局限,缺点和错误一定不少,希望读者批评指正,也希望在这个领域能陆续看到新的研究著作问世。

 

                                                  郭永玉

 

                                          2000年4月19日初稿于南京

                                          2002年3月25日修订于武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