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人格研究》(第二版)自序

  • 作者:郭永玉
  • 来源/出处:
  • 发布时间:2020-02-24
  • 访问量:3248

著作简介:《人格研究》(第二版)是郭永玉团队十余年来在人格领域研究工作的一个汇集。与第一版相比,第二版呈现了该团队更成熟的研究成果以及一些新的研究进展。与他们已经出版的著作相呼应,本书继续整合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和专题研究成果,体现这领域从理论流派纷争到深入的专题研究的重大转向,构建一种主要围绕专题研究展开的能够充分呈现本学科研究成就的知识体系。这个体系的基本构架由人格特质、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以及人格与社会文化几部分组成。作者试图充分联系中国人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借鉴西方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采用多取向、多方法相结合的研究路径,呈现一种既探索人性研究的科学问题又回应中国社会巨变中的现实问题,既有助于自我认识和个人健康又深切观照社会公平乃至世界和平的人格与社会研究新面貌。

郭永玉  等著:《人格研究》(第二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12月版。

 

第二版自序

  本书第一版定稿于2014年。自那时以来,我们涉及了很多新的主题,其中一部分可以归入此书的体系。

  在人格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即绪论部分,能动(agency)与共生(communion)是一种与五因素模型分庭抗礼的人格分类系统,如果沿用大五的说法,可以称其为大二。能动意为个体通过权力、控制等方式追求自身的独立,共生意为个体通过关爱、交流等方式追求融入群体和社会。这两个主题似乎具有深刻的人性基础,贯穿于人生的历程,并且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因此一些学者认为这种划分比大五更具适用性, 这一对范畴使我们可以对特质、动机、价值观等不同的人格领域产生新的认识。

  在政治特质部分,阴谋论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这一源远流长的社会文化现象,如何从心理学的视角去研究?也就是说在心理学的视角下,阴谋论被视为个体将重大的社会或政治事件视为有权力的组织或个人暗中蓄意预谋以达成其预定目的的解释倾向。研究者开发了阴谋论的测量问卷, 探讨了影响阴谋论形成的人格、认知、动机和社会因素,试图揭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更容易或更不会信奉阴谋论,以及信奉阴谋论会对人的行为导致哪些影响,甚至提出了一些减少阴谋论的干预策略。

  人格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其他分支一样,其知识体系来自西方,中国学者在这一领域有什么贡献?人格心理学在中国作为一个学科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我们从中国古代的人格心理学思想、中国近代的人格研究、19491970年代的曲折甚至停滞的阶段、19801990年代的恢复和发展时期、新千年的快速发展时期这样五个阶段描述了学科的发展历程,又按照人格特质、人格动力、人格发展的基本知识体系梳理了中国学者的主要研究贡献,最后从人与社会的现代化、中国化与国际前沿的结合、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结合、以及研究方法的多元化趋势几个方面讨论了该学科的发展方向。

  除了以上完全新增的部分,还有些专题有较大的修改,如物质主义、控制感等专题改动很多,甚至是根据新的研究进展重写的。

  由于第一版已经90万字了,太厚了。于是我考虑第二版的篇幅不仅不能增加,最好能减少。删减的内容主要是研究还不成熟或我的研究小组未作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的部分,如精神特质(儒家人格、道家人格、佛家人格),这本来是中国人格心理学者可以大有作为的领域,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只好将其留给别的研究者。又如自我(自我概念、自尊、自我同一性),本来属于人格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但我们涉及很少,这当然完全是个人兴趣的缘故。还有,关于网路成瘾和攻击性这两种问题行为我们也没有进一步去关注。这样删减的部分就明显多于增加的部分,第二版就明显没有第一版那么厚了,同时也更集中于我们自己已有的研究。

  第二版修订工作得到博士生解晓娜的协助,王冰如、白锋宇两位编辑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我一并向他们表示感谢。

  最后还需要说明一点:我一直认为英文人名不要翻译成中文,并且坚信这一点终究会成为共识和习惯,理由在这里不重述。但出版社认为此事无商量余地,必须翻译(包括文献注释中et al.要翻译为&要翻译为)。这就好比美女脸上忽然长出了许多雀斑,让人看上去很刺眼。当然我原稿中的英文人名在那些坚持应该翻译的人士看来也很刺眼。没办法,只好服从规定。为此,建议读者在遇到翻译的人名时将注视点放在括号内的原文献人名上。
 

郭永玉 

201912月于金陵随心斋


 


附件:人格研究第二版郭永玉等著 封面目录及自序.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