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研究丛书》总序

  • 作者:郭永玉
  • 来源/出处:
  • 发布时间:2020-10-18
  • 访问量:1870

  《人格心理学:人性及其差异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一书出版后,我就开始酝酿一个计划,就是以此书的体系为框架,编写一套人格研究丛书。就是说此书尽管很厚,但对于人格心理学这一丰富而宽泛的领域而言,仍然是概略性的。如果将每一章扩展成一本书,就可以讲得更明白而详实一些。但这个计划从酝酿到现在实现已经十几年过去了。之所以如此“难产”,原因当然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中青年作者队伍的形成。因为人格心理学虽然在西方是心理学的一个基础性领域,已经有了深厚的积累,但在中国大陆,由于历史的原因,人格心理学一直是一个薄弱的分支。

  在那个心理学即使被允许存在的年代里,“人格”一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也是要避免使用的。在《普通心理学》课程中,有关人格的内容讲的是气质和性格,更奇怪的是,把气质又归结为巴甫洛夫的神经活动类型,把性格归结为对人对己对集体对社会的态度。这些内容与西方的《普通心理学》或《心理学导论》课程中的人格章节的内容几乎没有相同之处,是另外一套说辞。总之是回避“人格”一词。直到现在我也很难解释这件事,只能笼统地理解为“人格”大概属于资产阶级的东西,姓资不姓社。这种情况是冷战时代意识形态指导学术的一个很小的例证。1980年代初期由北京大学周先庚先生组织全国同行协作翻译的David Krech等人编著的《心理学纲要》(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涉及到人格和心理健康的部分是没有被译出的,也就是说该书只是个节译本。这种情况到1980年代后期才有所改变,周先庚先生主持翻译的E. R. Hilgard等人编著的《心理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就没有整章缺漏了。

  人格心理学在中国大陆被视为一个独立的分支,具体而言在心理学专业课程体系中被视为一门课程,比起其他基础性分支要晚得多。就教科书而言,高玉祥的《个性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和叶奕乾、孔克勤的《个性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是将动机和价值观,以及气质、性格和能力(智力)等等都归在“个性”概念之下,将西方心理学中有关人格的知识纳入其中,将人格说成个性或者性格,总之是在“苏联心理学”的概念框架下吸收西方的人格心理学知识,但仍然尽量避免使用“人格”一词。

  难能可贵的是,同样在那种背景之下,陈仲庚、张雨新的《人格心理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和叶奕乾的《人格心理学》(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则是西方心理学的体系,以各大派别的人格理论为主线。黄希庭的《人格心理学》(台湾东华书局1998年版,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将这种体系加以整合完善,至此中国大陆的人格心理学教材在体系和内容上才与国际接轨。当然此时冷战早已结束,作为特殊话语体系的所谓“苏联心理学”也早就寿终正寝了。当然,单从学术本身而言,人格心理学是具有社会性和文化性的学科,不同国家、地区乃至学术机构和具体学者都可能有不同的理论或体系,但这与冷战背景下形成的美苏两大学术壁垒或阵营是两回事。

  进入21世纪,人格心理学的教学和研究也发展到更高的水平。在黄希庭等教授倡导下,2005年10月中国心理学会第九届第一次常务理事会上决定成立人格心理学会专业委员会,从此人格心理学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在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之心理学部分,人格心理学被规定为心理学类专业的核心知识领域。我有幸作为这些事件的参与者之一见证了这一学科发展的若干个里程碑时刻。

  尽管如此,整体而言人格心理学的教学和研究人员一直很少,招收人格研究方向研究生的导师屈指可数。因此,某种意义上,我是在等待愿意并能够承担我这套丛书写作任务的中青年学者队伍的形成。直到近五年,时机逐渐成熟。一批以人格为研究方向的年轻学者成长起来,他们大体在2010年前后五年内获得博士学位并成为教学科研骨干。在2015年,我觉得丛书编写的计划可以付诸实施了。于是在上海教育出版社谢冬华先生的积极推动下,丛书写作任务开始落实。

  丛书的书目依据基本上是以我在本文开始所言的那本书为蓝本,每一章扩展成一本书。为此,这里简要回顾一下那本书的框架。我当年在自序中说:

本书试图较系统地总结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和问题研究成果,特别是体现这一领域从理论流派的纷争到深入的问题研究这一重大转向。我将主要以1990年代以来的文献为依据,以人格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为基础,整合人格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而打通各理论派别间的界限,沟通各个研究主题间的联系,将已有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整合到一种新的架构中,使人格心理学的知识体系接近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标准。

  那本书包括六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人格的概念及人格心理学的对象、任务、方法和历史,回顾传统的人格理论。在丛书中,《人格理论》和《人格研究方法》就属于这一部分。

  第二部分探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分别探讨生物学条件(生理、遗传、进化)和社会文化条件,以及发展历程(年龄阶段)和机制(天性与教养的相互作用)。在丛书中,包括《人格的生理学维度》、《人格的遗传学解释》、《进化人格心理学》、《人格与社会》、《人格与文化》和《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部分是人格的整体功能研究,包括认知、情绪、动机和自我,即信息的获取与处理、情绪的反应与适应、行为的动力与目标、以及自我的统合与完善。在丛书中,包括《人格与认知》、《人格与情绪》、《动机与目标》、《自我调节》和《自我》。

  第四部分是人格的具体功能研究,分别探讨潜意识、攻击、利他、人格与健康。在丛书中,包括《人格与健康》、《人格障碍》、《人格中的恶》、《利他主义》、《人格与道德》和《人格与创造》。这部分与那本书的章目不完全对应,书目之间虽有内容上的重叠交叉,但每本书都围绕一个专题展开,各自有其独立成篇的合理性。

  第五部分是人格的群体差异研究,包括性别差异和文化差异这两种最大的群体差异。在丛书中,包括《性别与人格》和《中国人的人格》。

  第六部分是总结性的,探讨人格测评的理论和方法,并在最后一章探讨人格理论中的人性观、人格理论分歧的维度、人格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以及人格心理学的未来走向。在丛书中,有《人格评鉴》。

  这里列的书目是迄今为止已经明确任务的,但随着工作的进展,可能会有个别变动,如有的书不能按期完成,有的专题这里没有提及,但内容很好又有合适的作者,可能会新加入进来。但这些变动不会改变这个大的框架。定稿后的书名,表述方式可能有变化,但内容基本就是这些。

  人格心理学是一个丰富、有趣又富于挑战性的领域。我们期待这套丛书能够较完整地展现这一学科的面貌,也期待有更多的年轻人进入到这一研究的行列。当然也期待着读者坦率地指出丛书编撰中存在的问题甚至错误。

郭永玉

2019年2月

于金陵随心斋


原文阅读: 人格心理研究丛书-总序.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