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桂棣:中国农民调查|荐书

  • 作者:陈桂棣
  • 来源/出处:
  • 发布时间:2021-02-18
  • 访问量:9923

陈桂棣

陈桂棣介绍

  陈桂棣(1942年11月~),安徽怀远人。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合肥市作家协会主席,文学创作一级。代表作品《悲剧的诞生》《淮河的警告》《中国农民调查》。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和当代文学奖。

人物生平

  1959年,开始发表作品。

  1966年,毕业于蚌埠柴油机机械学校铸造专科班。

  1962年,参加工作,历任蚌埠市交通局职工学校语文教师,合肥手扶拖拉机厂工人、厂报主编,合肥市文工团、通讯社、希望杂志社编辑、记者,合肥市作协主席。

  1971年~1978年,先后在合肥市文工团做编剧,在合肥报社和安徽省出版局做文学编辑,参加国家水利部及安徽省委宣传部组织的写作组。

  1978年6月,调入合肥市文联。

  1986年10月,从事专业文学创作。

  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93年,与吴春桃婚后不久,陈桂棣就推出了自己“转轨”后的第一篇报告文学《悲剧的诞生》,接下来一发而不可收,并以《淮河的警告》而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陈桂棣认为,直面现实的报告文学无疑更有助于人们认识这个社会,认识改革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

  2000年10月1日开始,陈春棣、吴春桃夫妇走遍安徽农村。2003年,22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农民调查》在《当代》刊发。《中国农民调查》用文学方式记述了农村税费改革的起因与推行的全过程,内容多是“禁区”和第一次披露的幕后新闻,所涉及的人物上至中央领导、省市地方大员,下至农村基层干部、广大农民,绝大多数都点出了真名实姓。

  2004年2月1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面对面》专访陈春棣、吴春桃:调查中国农民。

  2005年10月3日,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挑选2005年度亚洲英雄人物,陈春棣、吴春桃夫妇上榜

  2009年10月13日,携新作《小岗村的故事》出席法兰克福书展。

  2013年12月28日,作家陈春棣、吴春桃夫妇在单向街书店举行《南下北上求学记》读者见面会,现场两位作家分享儿子求学经历,讲述这些年来有关学校、教育的调研感悟。

争议书籍

  2004年,因内容涉及安徽相关问题,作者及人民文学出版社曾被安徽籍在任官员起诉名誉侵权。此书还披露原安徽副省长倪发科在担任南陵县委副书记时,欺骗朱镕基总理的旧事,因此一度洛阳纸贵,“干部群众看到后,议论很多。”前述地委离休老干部回忆。出于对倪发科的爱护,他寄了一本给倪,并附了一封信。“他给我回电话表示了谢意,解释说,有这个事,但不全是书里写的那样,自己的介入没那么深。”这位老干部回忆。

  2004年10月02日,《中国农民调查》获得由国际Lettre文化杂志所主办的尤里西斯国际报道文学奖。

  2011年4月22日,国务院前总理朱镕基出席清华百年校庆座谈会上,除了带来一摞自己的书,还特别带来一本《中国农民调查》。

  朱镕基把《中国农民调查》拿在手里,举起,说:“我还要送书,这本书是2003年我刚下台不当国务院总理的时候出版的。书里集中攻击我的税收政策。说分税制把农民搞得很穷,因为中央财政把钱收上来了,农民越来越穷。”

  “这本书出来后非常热销,在新华书店,立一个书柜在那里,后面排场队,这边发钱、发钱.......”,朱镕基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递书和收钱的动作,然后忽而顿了一下,纠正道,“是发书。”现场观众大笑。

  朱镕基接着说,“我觉得这是很可悲的事。这本书03年出版,04年就得了尤利西斯文学奖,大家知道这个尤利西斯奖吗,专门鼓励异见分子的。06年德国总理默克尔访问中国的时候,在使馆接见了这两位作者。外国人捧,我们就要捧吗?外国是想推翻你的。”

  “最开始不是这一本,印了多次了,书皮颜色都换了,我要找最开始那本,找不着了,看到有这一本就带来了。推荐这本书,对照着我的书看一看,看看是不是分税制把农民搞穷了。”朱镕基指了指手里的《中国农民调查》继续说道,显得有些生气。

  朱镕基还表示,希望在场师生,对比看过后,写一写心得体会,“要有批判意识,用事实对比书中的内容。”

  《凤凰周刊》记者发现,事后有学生在网络微博发布只言片语后,数家媒体据此误读为朱镕基正面推荐了《中国农民调查》一书,并以“朱镕基推荐禁书”为题在网络上广为传播。

作家遭遇

为中国农民仗义执言的陈桂棣,因出版《中国农民调查》一书,被曾任安徽省委书记郭金龙公开指他的《中国农民调查》一书抹黑安徽,省会合肥的《新安晚报》不久之后马上停止连载他的另一本新书《包公遗骨记》。

陈桂棣碰到的第二件麻烦事,是新书连载被腰斩的同一天,他在合肥市政府院内的住宅,遭到砖头和石块的攻击,报案之后,肇事者被公安拘留一天之后随之获释,又再次进行攻击,且身份被公安保密,当局说是一个精神病人,没有办法。这种精准的攻击至今已经进行了半个多月,陈氏夫妇无奈之下,只能带着五岁的幼儿离家躲避,躲到(合肥)郊区写东西。

而这一切都发生在2005年7月14日,外媒体报道了他和律师浦志强对省委书记郭金龙对《中国农民调查》一书抹黑说的回应之后。陈桂棣告诉亚洲周刊,这是自2004年《中国农民调查》被官方从全国的书店撤下书架后,出现的最新状况。他表示,自2004年该书被当局查禁之后,官方一直没有人对这本书有个说法,没有正式文件,没有一个官员告诉我们是怎么回事。

陈桂棣说,当《中国农民调查》2004年被禁时,他曾向出版该书的人民文学出版社打听是怎么回事,这家出版社社长只是轻描淡写地回答:是我们主动不印了。但实际上,《中国农民调查》一书在2004年被从全国书店下架,并不是出版社主动不印了,这么简单。陈桂棣说,他只知道有个三不,好像是不宣传,不转载,不批评。

但不久之后,这种暗里封杀的做法已经不再掩饰。2004年12月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的郭金龙在接受香港凤凰卫视主持人吴小莉访问时,主动谈到《中国农民调查》,认为这是一本很不好的书,抹黑了安徽人。原省委书记郭金龙的说法,被认为是第一次有中共高官公开对该书的表态。

对此,陈桂棣进行了回应,表示有人对《中国农民调查》一书进行批评,本来是很正常的,但郭金龙作为省委书记的身份,认为我们在书中把安徽省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本来已经了结的事,又翻了出来,这就不是简单的批评,而是涉及到大是大非的问题了。

他表示,《中国农民调查》一书,他们花了三年时间,历尽千辛万苦,反映了安徽农村重大现实问题,而且都是没有解决的事情,比如书中提到的四个涉农大案,有哪一个是安徽主动并且是已经解决了的?

陈桂棣说,他书中提到的原阜阳地区利辛县纪王场乡路营村村民丁作民,因质疑路营村乱收提留款而被派出所工作人员活活毒打惨死案,就是地方当局欺骗中央,后来被新华社记者捅到了中央,之后安徽省再欺骗。

北京高层即根据新华社记者的材料,直接主动插手调查该案,不久即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紧急通知》和《关于涉及农民负担专案审核处理意见的通知》。

陈桂棣认为,这些问题是中央调查之后处理的,而不是安徽省解决的,而他书中提到的不少涉农问题,事实上安徽省至今都还没有解决,很多农业税费政策还是有缺陷的,我们经过调查之后,把事实公布出来,是希望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解决问题,怎么能说是抹黑呢?到底是作家在抹黑安徽?还是这些损坏农民利益、压榨农民血汗的贪官污吏在抹黑安徽?

而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新来的省委书记,对于我们这本书所披露的问题,首先应该进行调查,或找我们谈一谈,了解是怎么回事,但你没经过调查,甚至连这本书都没认真看过,就发表意见,作出结论,这是很不慎重的。据悉,对于郭金龙就《中国农民调查》所发表的批评意见,仅是境外媒体进行了报道,安徽当地和内地的媒体在报道时都把有关内容删去。

陈桂棣发表了声明,对郭金龙的抹黑说法进行了回应,认为这位刚刚调进安徽的省委书记不了解情况。但当境外传媒七月十四日登载了陈桂棣的声明之后两天,两个意想不到的麻烦随即迎面而来。

2005年7月16日,安徽省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合肥《新安晚报》突然停止连载陈桂棣长篇调查纪实文学《包公遗骨记》。《新安晚报》是从2005年5月31日起,以每天一千多字的篇幅,连载陈桂棣这部通过历史,反思现实的新作。陈桂棣说,从整个故事的叙述过程,连载不应该在这个时候停下,因为故事刚刚讲到历史上真正的包公与大家所知道的包公的分别在哪里,应该是到了最精采的时候。

他为此向报社打听怎么回事。一个说法是:不可能把你那十七万字全部连载。但这个说法不能说服陈桂棣,他认为这背后是否与郭金龙书记说他抹黑安徽有关?报社可能揣摩上意。

陈桂棣的律师浦志强则表示,有关报馆的这种做法,不见得是郭金龙书记所希望看到的,或许是某些善于揣摩上意的属下自己的决定,也或许是报纸自己的考虑,但这是对作者的不尊重,对读者的不负责。

《包公遗骨记》讲的是合肥发现包公墓及其挖掘,并围绕包公遗骨所展开的一系列故事,包括包公的后人如何保护遗骨,三十四块遗骨送到北京监定之后,先后被北京和安徽博物馆拒绝的命运,只能由包氏后人偷偷藏在家里墙边临时搭建的一个破棚子下,以及文物工作者如何偷藏遗骨的过程。

陈桂棣和夫人春桃一九九八年就对合肥包公墓进行过现场调查,并到河南等地进行有关考察和研究,终于在2005年到北京居住期间完成了这个作品,并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陈桂棣告诉亚洲周刊,作为一个作家,应该不断要有作品,他当时本是要写《中国农民调查》的续集,但由于写这个续集的时间和条件或许不合适,所以就暂时放下,写了这个《包公遗骨记》。他希望借此引起人们的反思,为什么那个时代会产生包公这样的清官?为什么包公的遗骨在发掘之后竟被博物馆拒绝,要偷偷保存?

就在《新安晚报》停止连载《包公遗骨记》的同一天,陈桂棣在合肥市政府院内的住宅也同时遭遇厄运。有人隔着围墙朝他家猛砸石头和砖块,院里的瓷瓶都被砸坏了,五岁的儿子受到惊吓。报案两次之后,公安来到现场,抓了一个人,但隔天肇事者又来砸了,报警之后发现又是同一人,公安说是一个精神病患者,没有办法。

但让人不解的是除了时间的巧合之外,当有人要对此人拍照取证时,这位所谓的精神病人还懂得把脸掩起来,或者躲开,与驱赶者玩起了游击战。陈桂棣说,从七月十六日开始,这个人已经连续十多天不断以砖头和石块对他家进行攻击,顶棚全是洞。

据陈表示,更为蹊跷的是,他家门外的130路站工作人员和在门口收垃圾的农民都告诉他,七月十六日那天,他们看到这个精神病人是由一些穿制服者用车把他运到陈桂棣家门口的。

陈桂棣很不解,他住的这个住宅楼,周围还有不少邻居,但这个精神病人不砸别家,所有的石头砖块都砸到他家,在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报警也没有用的情况下,一家人只好躲到郊区。陈桂棣避开了精神病人明着掷来的砖块,但他忧虑躲得了杀伤力更大的政治砖块吗?

                       (来源:百度百科)


目录

引言 在现实与目标的夹缝中
  第一章 殉道者
  第二章 恶人治村
  第三章 漫漫上访路
  第四章 天平是怎样倾斜的
  第五章 弄虚作假之种种
  第六章 寻找出路
  第七章 天降大任
  第八章 破题
  第九章 敢问路在何方


书籍下载(仅供个人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中国农民调查 陈桂棣 张春桃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