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的黑光:中国封建政治迷信批判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06
定价: 19.00元
装帧: 简装
ISBN: 7-224-07277-X
上世纪90年代,电视剧《包青天》轰动一时,成为划时代的经典。
前一段时间重温,除了再次觉得展昭很帅、包拯很黑之外,还解开了自己的一个“世纪困惑”:小时候一直不明白“铁面无私编中间”是什么意思,这次特意看了片头曲字幕,原来是“铁面无私辨忠奸”。
在这部剧里,孰忠孰奸,作者早心有所属,就连年纪尚小如我者也能分辨得清清楚楚。包拯,那位脸黑如炭、爱民如子、忠于君上、被老百姓爱称为“青天大老爷”的自然是忠臣的典型代表。
类似忠臣在中国历史上尚有不少,除了“忠”之外,他们的另一个鲜明特征是,“清”,也即清正、清明、清廉。与“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贪官相比,他们恪守道德,甘于清贫,对自己、对属下、对家人的严格近乎刻薄。
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几乎人尽皆知的海瑞了。据说,海瑞的母亲过生日,这位孝子也仅仅买了两斤牛肉打牙祭,平时更是简朴的不得了,菜自己种,肉干脆不吃。以至于总督胡宗宪听到这个消息,狠狠地八卦了一下:“昨天听说海县长给老母亲过生日,买了两斤牛肉。”
在权力达到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地步,大多数同僚都在以权谋私,自己也有机会以权谋私的时候,包拯、海瑞等却能甘贫乐道,在任上,还能为老百姓做一些实事。包拯“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剑桥中国明代史》中说海瑞“是严峻守法的官员,热心保护老百姓,制止绅士的非法行为”。而包拯和海瑞死后则更甚,海瑞死后,“今江南郡邑相传公已为神” ,不少地方建有纪念祠堂,海瑞化为城隍爷的神话也广为传布。
如今的广州城隍庙中,海瑞即是三位城隍爷之一。包拯则成了阴间东岳大帝属下专掌善恶因果报应的机构“速报司”的司主。
为何清官的形象一再拔高,乃至到了迷信的地步?对此,学者王子今有专门论述,他在《权力的黑光:中国传统政治迷信批判》一书中写道:
“清官的形象,凝聚着民众对理想政治的向往,甚至往往成为自己生存希望的象征,于是终于幻化为民间信仰中的高大的神”。
王子今进而解释道,清官迷信是民众政治力量微弱的表现,但是,把政治生活中的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清官的政行上,自己不再有任何积极的作为,则又为数千年暴君与酷吏的横行提供了条件,这无疑会进一步削弱民众的政治力量,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跳出“政治层面”,从“人的层面”看清官迷信时,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清官迷信的基础是人格的自我压抑,它意味着自卑自弱意识的强化,以及对自在且自为的“人”的品格的自我毁弃。
百姓总是深怀对清官的幻想,幻想破灭后就再幻想职位更高、权力更大的官僚为清官。然而,现实却不以志怪小说为脚本,神话也只能是神话。
数千年来对“清官”的尊崇久盛不衰,本身就说明了“清官”的稀缺,以及“清官神话”的虚妄。
因为清官在帝制政体之下绝对无力扭转专横腐恶的大趋势。毕竟,与赃官、昏官相比,清官不过千万分之一,其力量并不足以在黑暗政治中投射光明。而且,官吏贪污的风气,已是“胶固于人心而不可去”。
其次,清官作为古代官吏道德行为的典范,会更自觉更忠实地维护封建政治体制,绝不可能超越帝制法统给予民众更多的政治权利。清官在本质上是封建政治秩序更可靠的支柱,在政治斗争的关键时刻,他们往往成为民众更为坚定的对立力量。
故而,清官往往又跟酷吏联系在一起。《老残游记》中的玉贤和刚弼,即是“清官+酷吏”的典型。玉贤是以“才能功绩卓著”而补曹州知府的,但他其实是因急于做大官而不惜杀民邀功的刽子手。在他署理曹州府不到一年时间,衙门前12个战笼便战死了2000多人,九分半是良民。
刚弼是“清廉得格登登”的清官,他曾拒绝巨额贿赂,但却倚仗不要钱、不受贿,一味臆测断案,枉杀了很多好人。
借此,刘鄂直斥清官误国、害民,“清官尤可恨”: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
而历史上,所谓“清官”的许多事迹难免有虚美增饰的成分,因为人们对清官的热切渴望,使得传说中清官的事迹经过了一次次理想的加工与炮制。
在狂热崇拜的情感的作用下,人们还往往只是片面地夸大其“清正”的一面,对于其迎附世风,与官场鬼蜮相共的黑暗的一面,甚至视而不见。
以包拯为例,从宋元开始到明清之际,包公断案题材的传奇小说就有数十种,各类的包公戏更是数不胜数。文章开头提到的93版《包青天》便是以《三侠五义》里的包拯为原型,结合民间传说改编而成的,讲述了包拯断案的41个单元故事。而《宋史·包拯传》中,仅记载包拯断有“牛舌案”一件案子。
除了清官迷信,《权力的黑光》还分析了政治万能迷信、天命迷信、君主迷信、长官迷信、先祖迷信、圣贤迷信、长老迷信、功臣迷信等种种传统政治迷信,基本上都是民众政治力量微弱的表现,但最终都可以归结为对政治权力的崇拜。
正如卢梭在《忏悔录》中说的:“我已看出一切都归源于政治,而且,无论我们作什么样的解释,一个民族的面貌完全是由它的政府的性质决定的。”
而“传统”的核心,就是我们不会注意到的东西,就像鱼生活在水中一样。只有真正地认识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才能真正地认识历史中的中国,和现今的中国。要推进政治进步,必须清理千百年来政治迷信的根基,洗刷其残迹,摆脱“宰猪场式的政治”,“使人成为人”。
为此,闻道不分朝夕诚意推荐王子今著《权力的黑光:中国传统政治迷信批判》。它是一本严肃、凝重的学术著作,但其所探讨的话题却跟每一个中国人息息相关。收藏本书有以下三点理由:
权威:全方位反思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政治文化,并探讨了政治迷信何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灰黯的色调,政治意识何以成为中国民族精神的主体。
高度:王子今老师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能跳脱出“政治层面”,在更高的“人的层面”审视种种政治迷信,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迷信的基础是人格的自我压抑,它意味着自卑自弱意识的强化,以及对自在且自为的‘人’的品格的自我毁弃。”
反思:正如雷颐老师所说:“读王子今兄所著《权力的黑光:中国封建政治迷信批判》,心情格外沉重,这重,来自该书的谨严、凝重和犀利,来自对几千年政治文化的反思。”
(来源:微信公众号:闻道不分朝夕 李占芾 撰文)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泛政治主义特色
一、中国传统政治对社会生活的全覆盖功能
二、反权威主义文化支流的涸竭
三、政治迷信:中国传统文化灰黯的色调
第二章 祭政合一:神权与政权的结合
一、巫卜:早期政治与早期政治家
二、帝王之事莫重于祀
三、上下有序:祭事与政事的共同规范
四、借鬼神之威,以声其教
第三章 天道与天命
一、天命天道:政治权力的规范与保障
二、天灾的政治诠释与政治对策
三、天意从来高难问
第四章 先祖迷信的政治效应
一、中国政治的宗法秩序
二、孝以事君
三、先祖崇拜与尊古的政治原则
第五章 圣贤的政治偶像意义
一、理想政治的象征
二、政治人格的典范
三、“素王”:现世政治权力的侍从
第六章 等级制政体与全民性的权力崇拜
一、权力金字塔的构成
二、役天下以奉天子
三、民敬官长, 比之父母
四、尊尊贵贵, 上下有序
第七章 “大一统”政治模式与“一元”政治观
一、同一治而明一统
二、圣人治国,审一而已
三、关于大一统集权政治的合理度
第八章 长老崇拜与老年政治
一、老老而壮者归
二、政治生活中的尊老传统
三、少年政治与老年政治
第九章 功臣政治及其观念背景
一、功臣崇拜与功臣政治
二、艰难的转换:从功臣政治到贤臣政治
第十章 清官迷信的历史影响
一、清官迷信:民间最普遍的传统政治意识
二、清官政治的神话与现实
第十一章 神道设教而天下服
一、星气之书的政治内涵
二、谶纬迷信与神秘主义政治
三、帝运与蛊道
四、圣王必以鬼神为
第十二章 忠:深痼的心理残疾
一、反理性的沉重枷锁
二、“愚忠”及其病理分析
第十三章 在迷信与迷信之间:中国古代的政教关系
一、政统与道统
二、政权与教权
第十四章 神界秩序的政治学透视
一、至尊之神的权威与神界的等级秩序
二、忠义之神的荣誉与神界的伦理秩序
三、叛逆之神的悲剧与神界的法纪秩序
书籍下载(仅供个人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权力的黑光:中国封建政治迷信批判(可批注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