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晓芒
“自由”二字,中国古已有之,但时常写作 “自繇”。自由在中国人心目中历来是一剂具有诱惑力的毒药,人人都想要,却是一个贬义词。 《东周列国志》中宣王斥责臣下曰: “怠弃朕命,行止自繇,如此不忠之臣,要他何用! ”顾名思义,自由的意思就是 “由着自己”,为所欲为,不受拘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据说隋文帝杨坚的爱妃被皇后偷着杀掉了,杨坚一气之下骑马出走,狂奔二十多里,流连于山谷之中,叹曰: “吾贵为天子而不得自由! ”后来皇后去世了,无人管着,杨坚压抑了多年的欲望迅速膨胀起来,纵情声色,两年后便一命呜呼。临死前对人说,如果皇后在,我不至于此。( 见百度百科 “文献皇后”词条) 宋儒讲 “存天理而灭人欲”,自由大约也就相当于 “人欲”的意思,也就是一种动物性的欲望冲动。到了 20 世纪,严复在翻译穆勒的 《自由论》( On the Liberty)时遇到了麻烦: 他明知穆勒的自由概念是一个法律概念,不是为所欲为的意思,但就是找不到一个对等的中国字来译,只好权且用 “自繇”这个今人不太常用的词来代替,并将书名改译作 《群己权界论》。然而直到今天,懂得严复这番苦心的人仍然如凤毛麟角。有人甚至否认人有自由,认为所谓自由不过是人的心理感受而已,实际上人都是受规律和命运支配的。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理解自由? 本文打算从三个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 一是自由的起源; 二是自由的历史; 三是自由的谱系。
(全文请见附件)
原文下载:
图片 | 来源于百度百科
编辑 | 人格与社会课题组 钟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