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玉:先秦情欲论
摘要
情欲是中国心理学思想史的重要范畴,而先秦情欲论又是这一范畴研究的发端,对后世影响很大。该文从情、欲、情与欲之关系、情欲态度四个方面,探讨了先秦诸子主要是儒、道、墨、法四家的情欲理论,并结合现代心理学和现代人的生活实际进行了初步的评论。
先秦诸子对待情欲大都持节制态度。孔子注重节制,也注重正当的欲望满足和情感体验。荀子从“欲不可去”的现实出发,主张节欲和导欲,不失为一种明智而理性的态度。孟子怀着一种道德英雄主义理想,主张寡欲,寡欲然后能保全自己,保全自己方能有所作为。孟子主张情绪不为外物所动,也是为了成就其英雄人格。老子讲无欲,韩非要人知足,都是为统治者考虑的。韩非撰文解读老子,今人也有将老子与韩非合而论之的,可见他们有较多相似之处。庄子一方面讲精诚之真情,另一方面讲无情,是说人不应因感动而累及精神自由。他强调的是精神生活的超越性。墨子存有强烈的济世救民情怀,主张以克制自己的欲望去实现民众的基本欲望的满足。他有禁欲倾向,但他又认为人应有适当的情绪体验。无论是节欲、导欲还是无欲、寡欲、无情、苦行,都是讲节制,不过程度不同而已,不是严厉的禁欲主义。总体看来,孔子与荀子的观点较为合情合理又切实可行。庄子的精神自由、墨子的救世情怀、孟子的英雄人格均非常人所能为,对现代人而言,只能提供一些精神参照系,为现代人的精神世界注人一些超越性的因素。老子和韩非出于政治实用目的,主张无欲或控制民众的欲望,则是一种生产力极其落后时代的保守政治思想。至于纵欲主义倒是颇适合现代消费社会人们的口味,但纵欲主义的实质是主张沉溺于感官享乐,显然不利于人性潜能的成长和丰富的人性层面的展开。
关键词:情欲 理论 先秦
文献下载:先秦情欲论.pdf
编辑 | 人格与社会课题组 钟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