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俄罗斯难于融入西方

孙立平社会观察
  • 作者:
  • 来源/出处:
  • 发布时间:2022-11-29
  • 访问量:4104

  面对俄乌战争的硝烟,面对俄罗斯与西方这场接近直接的对抗,很多的脑子里都萦绕着一个问题:俄罗斯与西方或欧洲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为什么俄罗斯难于融入欧洲?本系列这组文章,将从人种、历史与文化、体量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人种:为什么俄罗斯难于融入西方

  先从人种上来说。俄罗斯人是欧洲古老民族斯拉夫人的后裔,跟欧洲的其他古老民族一样,历史悠久。但欧洲人却认为,俄罗斯人是斯拉夫人和蒙古人、突厥人的混血,并不是真正的欧洲人,甚至他们有时被看做是野蛮民族。

  怎么看这个问题?

  第一,俄国主体民族是斯拉夫人,即东斯拉夫人,他们的民族发源地应该是在现在的中欧。从人种的角度来说,俄罗斯人属欧罗巴人种,具有这一人种的基本特征:浅色皮肢,柔软的波状发,男子胡须和体毛发达,鼻窄且高高隆起,唇薄,直颌,面部轮廓清晰,身材中等或中等以上。他们的语言也很相近,都属印欧语系。

  但尽管如此,许多欧美人还是普遍认为,俄罗斯人不过是居住在欧洲的野蛮民族,他们压根不是欧洲人。其实,这是一种比较狭隘的说法。欧罗巴人种是由不同的族群构成的,如德国是日耳曼人,英国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与日耳曼血缘非常近,法国人、奥地利人、荷兰人等本身就是日耳曼人的分支。美国白人则是英国人的后裔,自然也一脉相承。而斯拉夫人虽然确实是欧罗巴人的一支,但确实是比较另类的一支,比其他那些欧洲古老族群之间的关系要更远一些,差异要大一些。这是其在欧洲不被接纳的根儿上的原因。

  第二,但上面的因素不能被过分夸大,应当恰如其分地判断。一直有人这样说:俄罗斯相当一部分人是欧罗巴与蒙古人的混血,所以有一些蒙古人种的特征。甚至有人把俄罗斯人视为“白色蒙古人”。西方过去有句谚语:剥开一个俄罗斯人的皮,就会看到皮下蒙古人的血脉。意思是说,在蒙古统治的200多年时间里,完成了蒙古人与俄罗斯人的混血。还有人甚至认为,俄国人的骨子里流淌的就是鞑靼人的血液,是鞑靼人的后代。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成见或偏见。现代DNA检测结果显示,如果以Y染色体为标准的话,俄罗斯的基因与蒙古人的基因并没有什么关联。也就是说,大多数俄罗斯人体内并没有多少蒙古人的血统。历史上给人深刻印象的所谓蒙古大军,说起来浩浩荡荡,但实际上,在那里进行日常统治的,没有多少人。尤其是俄罗斯的普通老百姓,与蒙古人的接触是很有限的。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俄罗斯人还是欧洲人,而不是欧亚混血。

  第三,俄罗斯人与欧洲其他族群之间还有另外的一些瓜葛和连带。在不久前,英国女王去世。尽管其时俄乌战事正酣,英国又是支持乌克兰最坚决的国家,俄国总统普京却是世界上最早发出唁电的国家领导人之一。在唁电中,普京表达了对女王深深的敬意和哀悼。而且,据说在得到没被邀请的消息后,普京曾经非常不开心。这可能让有些人觉得多少有点费解。由此,有人将这个事情往前捯。结果,有人发现,至少在历史上,俄国与英国的关系是有点沾亲带故的。按照俄国方面的说法:俄国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母亲和当时英国国王乔治五世的母亲是亲姐妹,也就是说,俄国皇帝和英国国王是亲表兄弟。所以有人形象地说,这是相当于表兄弟家有人去世了。

  多说两句,不仅英国与俄罗斯的关系是如此。可以说,欧洲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在过去几百年的历史上,欧洲诸国之间爆发了无数的战争,但这些战争,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基本上都是在亲戚之间进行的。有的是同辈之间,有的是老一辈和小一辈之间;表兄弟之间打,叔叔和侄子打,舅舅和外甥打,有很多甚至都没出五服。

(二)历史与文化:为什么俄罗斯难于融入西方

  再说文化与历史。在东方人的眼里,俄罗斯文化,包括宗教,是西方文化的一支。但在西方人的眼里,俄罗斯文化却又是一个异类,无论民族性格、风俗文化,还是文学艺术,与之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更重要的是,有人注意到,塑造了现代欧洲的那些重要的历史过程,如罗马天主教、封建主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海外扩张和殖民化、启蒙运动以及民族国家的出现,俄罗斯似乎大多都没有经历过。

  相反,它在文化和历史上来自与西方既有牵扯又有明显差别的另外一脉。在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实行分治,由此形成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公元476年,欧洲蛮族日耳曼人攻陷西罗马帝国,废黜了西罗马最后一个皇帝,西罗马帝国遂告灭亡,欧洲由此进入中古时代。而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的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则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发展成为与大唐帝国、阿拉伯帝国并称的世界三大帝国之一。直到1453年,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军攻破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战死,拜占庭帝国才正式灭亡。

  俄罗斯人的精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便源出于这个地理距离并不近的东罗马帝国。当时,罗马教皇为了抵御奥斯曼土耳其势力对意大利地区的入侵,不得不借助信仰东正教的俄罗斯的力量来对抗和牵制奥斯曼土耳其,于是便将逃亡到罗马的拜占庭末代皇帝的弟弟的女儿索菲娅,嫁给了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1469年,索菲亚嫁到了莫斯科公国。索菲亚不但协助伊凡三世完成了公国的统一,而且带来了罗马的标志双头鹰,带来了拜占庭帝国的制度、文化和生活习惯,为莫斯科公国建立拜占庭式的宫廷礼仪制度,东正教也成为俄罗斯的国教。

  这样,就形成了俄罗斯是罗马帝国继承者的自我认知,而且这种自我认知一直左右着俄罗斯人的精神认同。从此之后,俄罗斯在精神世界上,着眼点一直在西方。马克思曾经说过:每一个不识字的俄国农民都知道,俄罗斯除了圣彼得堡和莫斯科之外,还有一座真正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的首都)。有人说,俄罗斯是以驸马的身份成为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的继承人的。这话虽然有奚落的成分在里边,但也基本是事实,作为罗马帝国的继承者,延续其文化和制度,俄罗斯人自认是自己的一种神圣使命。这种使命的另一方面,就是为罗马帝国复仇。有人注意到,沙皇俄国在为罗马帝国复仇这件事上,其实比西欧各国卖力得多。

  在罗马帝国的东西两部分分裂后,基督教也分裂为两派,一派是以罗马教皇为首的罗马公教即天主教,一派是以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为中心的希腊正教即东正教。1054年7月16日,在圣索菲亚大教堂的一次礼拜仪式上,罗马教宗宣布将君士坦丁堡牧首逐出教籍,君士坦丁堡牧首也还以颜色,宣布开除罗马教宗。这样,东西方教会正式分裂成西方的天主教和东方的东正教,并由此开启了天主教与东正教的千年恩怨。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时候,十字军曾洗劫了君士坦丁堡这座千年古城。经此一役,天主教与东正教和解无望。拜占庭帝国被灭后,东正教北上,在俄罗斯和斯拉夫地区找到了归宿,俄罗斯成为唯一信仰东正教的大国。

  在这种坎坷与恩怨中,俄罗斯与信奉天主教及后来新教的西欧族群,虽然有着广义基督教的共同背景,但继承的是不同的历史,传承的是相当不同的文化。在这种同源而又别扭的关系中,双方都认为自己是正宗。在西欧人看来,俄罗斯人就不是正宗的欧洲人,而在俄罗斯人看来,攻占了西罗马帝国的,是欧洲的蛮族,东正教才是基督教的正宗。他们自诩为“被上帝选中的民族”,喜欢扮演弥赛亚的角色,甚至认为“俄罗斯每一百年就要拯救一次世界”。这样我们也就可以理解这样一个说法:从亚历山大沙皇开始,俄罗斯经常扮演欧洲宪兵,维持秩序,反对革命。甚至在2021年10月21日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全会上普京发表了一篇以保守主义为主旨的演讲后,人们在议论,在面临白左泛滥的背景下,俄罗斯会不会力图成为西方文化的守护者?

  当然,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说,其间两个历史事件的影响也是不容忽略的。一是蒙古对俄罗斯实行的两百年的统治,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形成的红色文化。这种影响是深远的。就到目前为止,双方在价值观上的差异仍是巨大的。附带说一句,在《人种:为什么俄罗斯难于融入西方(一)》发表后,很多朋友提出批评意见,指出人种的因素并不是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文化和价值观的因素。这当然是对的,只不过前面那篇文章是从人种说起而已。

  在那篇文章的评论中,一位网友发表了这样一段留言:俄罗斯有一种与欧洲人截然不同的政治审美品味——在俄罗斯人看来,衡量一个“好凯撒”(好沙皇)的标准并不是他对自己人有多好,而是对敌人有多糟;或者说,对敌人有多么野蛮与多么残忍。哪怕你国内经济的搞的一塌糊涂、对人民执行血腥恐怖镇压,但是只要你能在外战中开疆拓土,为俄罗斯民族挣来土地和荣光,你的内部问题就可以一笔勾销,就会有人为你欢呼喝彩。这种特殊的政治审美,在俄罗斯,其实从来都没有改变过!

  这可以从一个方面说明俄罗斯历史与文化的独特性。

(三)体量:为什么俄罗斯难于融入西方

  仅仅从人种或文化的角度来说明俄罗斯为什么不能融入欧洲,显然是不够的。土耳其以伊斯兰教为信仰,虽然不能说完全融入欧洲,但现在已经是北约的一员。问题显然还有另外的症结。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俄罗斯本身的体量。我原来曾经说过,俄罗斯现在的尴尬之处,是它既太大又太小。现将之前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重新发表一次。

  尴尬:俄罗斯的体量既太大又太小

  孙立平

  前些天,我在好几篇文章中都说到一句话:俄罗斯既太大又太小。一句话重复好几遍,是因为我觉得这句话比较重要。

  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让我先说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大约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有一次出差,在火车上,正好和越南驻中国使馆的一位外交官在一个包厢,而且包厢里就我们两个人。聊天呗。中间聊到边境摩擦。他说,你们的人老在河边设置障碍物,河流就往我们这边改道。我说,村民吧,可能也是彼此彼此,都这样吧?他笑笑,算是默认了。 

  然后就说到中越两国的关系,我说,为什么两个邻居的关系弄得这么敏感?中间他说了一句话,很有意思。他说,其实,我们越南很怕你们的。你们太大了,我们太小了,力量太悬殊了。他说,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同样的话,双方的理解就不一样。比如你们经常说,中越两国的关系是同志加兄弟。你们说的时候可能是善意,是强调关系更亲密,我们比同志还好,比兄弟还亲。可我们听起来就不一样了。我们马上就会想,兄弟?那谁是兄谁是弟啊?是不是大哥要管我们啊。于是我们就会很敏感。

  这说的是国家的体量大。 

  第二个故事:有一次,中欧商学院举办新年音乐会,请的是斯洛文尼亚交响乐团来演出。老实说,我对斯洛文尼亚这个国家不是很了解,于是,就在演出前,顺便查了下斯洛文尼亚的基本情况:全国人口约205万人。于是就联想到,我的微信公众号如果是在斯洛文尼亚,按同样的比例,粉丝应当是多少?也就500多人。而且,每篇文章不见得这500多人都看,那能有几个阅读量?那这个公众号可能就办不下去。其实,也不仅是公众号,可能淘宝、京东也很难成气候。

  这说的是国家体量的小。

  现在话题回到国家体量,回到俄罗斯。在前面的两个故事中,我们说国家体量时说的都是人口。其实,这是过于简单化的。一个国家的体量会涉及若干个因素。如国土面积、如经济总量,如军事实力,甚至还可以延伸到一些更软性的东西,如我们通常说的国家软实力。可以说,俄罗斯在体量上的特点,就是我前面说的,既太大又太小。

  从大的方面说。俄罗斯的国土面积是1709.82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从人口来说,俄罗斯现在的人口为1.4亿,但每年在缓慢下降,目前在世界上排名第九;从核武器来看,俄罗斯是全球拥有核弹数量最多的国家,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继承了95%的核弹头,最高峰期,拥有1.1万枚核弹头,虽然经过数次裁减核弹,但目前俄罗斯依然拥有高达7500枚核弹。

  从小的方面说,突出表现在俄罗斯的经济体量上。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在2021 年,俄罗斯 GDP 总量为 1.77 万亿美元,仅为中国的 10%,在世界上排名第十一位。同年,广东省 GDP 达到 12.44 万亿元人民币,江苏达到 11.63 万亿,均已超过俄罗斯。其人均国民收入在世界上排名在50位以外。而且,近年来,俄罗斯经济增长缓慢,畸形的经济结构及疲弱的创新能力使其后续经济增长乏力。

  这就是我说的,俄罗斯既太大又太小的含义。而体量上的这种特征,其含义可能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在国际上的尴尬位置。在乌克兰战事爆发之后,人们屡屡提出俄罗斯欲加入欧盟和北约却被拒绝的问题。这当中固然有种种原因,但我想,体量也许就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前面说过,俄罗斯的国土面积是1709万平方公里,而去掉俄罗斯的欧洲的国土面积加在一起,也不过590万平方公里。而且,俄罗斯还是世界第一的核大国。这就决定了俄罗斯很难作为一个普通成员加入北约和欧盟。实际上也是,俄罗斯加入北约也是有条件的,其中之一,就是将北约改组成一个国际政治组织,而不是一个单纯的军事组织。同时,北约决策有一个原则就是共同一致,如果有成员国反对,那么这项决策就不能通过。俄罗斯加入北约就意味着在北约中具有否决权。试问,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你是北约或欧盟,你敢让他加入吗?

  第二,这个特点也决定了俄罗斯对内外部世界的想象及行为特征。俄罗斯是从庞大的帝国蜕变而来的。帝国的特点是征服过程中形成的庞大规模,决定了其内部异质性程度很强,整合程度较低。内忧外患,使其有一种很强的不安全感。解决这种不安全感的方法,就是扩张与征服。扩张与征服,既是一种历史,也是一种传统。也正因为如此,俄罗斯在历史上与一些欧洲国家之间征战不断,有的甚至是世仇。

  第三,俄罗斯的未来,具有极大的可变性。俄罗斯的大与小之间,是一种极大的张力。小的因素不足以支撑大,大的因素不甘于没有存在感。这种张力演变的结果会是什么?

 

原文链接(一)https://mp.weixin.qq.com/s/-nY8lxa1yhjhvpQ1TzoCzg

原文链接(二)https://mp.weixin.qq.com/s/Kj1PTvPkjo2e7bHxWGM-qA

原文链接(三)https://mp.weixin.qq.com/s/69XhXYAVrtdbCSYZvJjhkQ


编辑|人格与社会课题组 宋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