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方彬 | 大反攻拖延:乌克兰在为战后国际地位设计

  • 作者: 公方彬
  • 来源/出处: 理论学习之家
  • 发布时间:2023-07-03
  • 访问量:952

大反攻拖延:乌克兰在为战后国际地位设计,美国在等待中国更深度绑定俄罗斯①

  一段时间来,各方热议和预测乌军反攻时间、地点和规模。乌军将开展大规模反攻以达成战争目标,这是俄乌双方都认定的事情,没有悬念,且随时可能展开,甚至发出此文的同时已经展开。即便这样,因为超出很多人预期而有探究背后原因之必要。

  是反攻所需兵力兵器准备尚不充分?应该不是。乌克兰外长库列巴于6月5日回应媒体时表示,“乌克兰已拥有足够武器可对俄军进行反攻”。既然如此为何迟迟不发动大规模反攻,以尽早结束战争?要弄清这个问题只是着眼军事行动和战场态势是不够的,应该从更高战略层级分析深层原因和逻辑。

  大胆猜测其间或许存在两大布局:一个是乌最高层在布局战后乌克兰在国际上所处的政治和军事地位;另一个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布局战后国际政治格局与运行秩序,甚至是当下和战后与中国博弈乃至摊牌的步骤。前一个易于弄清,后一个需要转换思维。

  要将两个判断作出合乎逻辑的推论,需要对目前俄乌战争态势作简单梳理。

  当海马斯等精确打击武器入场,俄军后勤补给与部队集结变得愈加困难,难以发动较大规模进攻,除非整个战线都似巴赫穆特的城市绞杀战;当爱国者等防空系统入场,尤其宣称不可拦截的匕首高超音速导弹被悉数击落,表明俄空军和战略火箭军已经丧失了对乌克兰大城市和重要枢纽的威胁;当英国暴风阴影远程精确打击武器入场,俄军指挥中枢和弹药存储进一步后撤,前线补给愈加困难;当反俄罗斯当局武装力量在乌军支持下对俄本土发动小规模进攻,以及无人机飞向莫斯科,开始对俄罗斯政治生态和国民心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等等。

  反之,因为西方国家帮助乌克兰训练的大批部队归建,大量先进武器装备进入部队,俄乌两军兵员素质和装备水平已经形成巨大悬殊。又因为西方国家已经看清俄军作战能力与战争结局,故援乌力度不因战争时间拉长而疲软,相反更大力度和更加积极的援助纷至沓来。还因为俄军对乌克兰远程攻击能力消失,乌军可以调集更多力量于进攻准备,包括已经策划的对俄罗斯本土打击,等等。

  需要特别提及的是美国最近表示将不再劝阻乌克兰攻击俄罗斯本土。其实,美国等西方此前划的不能使用美国或北约武器攻击俄罗斯本土的红线,不过是白脸红脸轮番上场,打拉结合留有希望,即都是麻痹俄罗斯之举。比如,每一次提供“大杀器”都是反复试探然后落实,而不是大规模一股脑投放,直到匕首高超音速导弹悉数被拦截,西方的最大顾虑消除,才有了G7会议上美国表态同意援乌F16战机。

  实际上,战争打到当下已经是西方和乌克兰共同策划战争步骤,而不再是战争初期的被动应对。比如,F16上场就不会是人们分析的飞行员需要半年以上培训期,而应该大大提前至实施反攻之时,因为这种培训很可能早就展开,何况还有大量西方退役飞行员愿做志愿者。

  补充强调一点,在判断美国等西方国家介入俄乌战争的深度与决心方面,俄罗斯一直存在有意或无意误读,这与俄罗斯的威权政治有关,或者说其国家权力运行模式与西方国家权力运行模式迥异所致。总之,俄罗斯决策者与权力阶层总是以自己的思维和意志对待西方援乌,结果只能被牵着走。

  如果不是这样,在战争进入胶着期,西方准备尚不充分的情况下,基于战争总趋势,俄罗斯倾其所有筹码,逼迫西方降低援乌力度,同时尽快与乌克兰走上谈判桌,情况一定不是当下的样子。

  上述分析判断也可借俄《军事纪事报》的说法佐证。军事记者斯拉德科夫在现场连线中回答网友问,为什么俄军进展缓慢?他说俄军前线阵地遭到乌军持续猛烈炮击,由于缺乏反炮兵装备,俄军对乌军炮兵几乎毫无还手之力。此外,乌军凭借北约援助的先进反炮兵雷达、无人机、海马斯火箭炮和其他远程重炮大量摧毁俄军远程火炮,仅在上个月就摧毁了俄军500多门火炮,而乌军从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接收了152门M777式火炮中仅损失31门。两军不仅存在毁伤悬殊问题,关键是乌军获得补充源源不断,而俄罗斯军工企业产能远跟不上战场消耗。这意味着两军进入不可逆的此消彼长状态。

  战争史早就证明,随着战争时间延长,双方一定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抗日战争后期的国民党军队在美国援助下比战争初期要强大很多;解放战争结束时人民解放军从国民党军队手中夺取大量美式装备而较战争初期也强大很多;二战结束时苏联军队在美英强力援助下战斗力较苏德战争开打前同样强大很多,等等。

  总之,一方看得见够得到打得准,另一方看不见够不到打不准,这样的态势何以维持下去?既然乌军具备了发起大反攻的条件而迟迟未组织反攻,一定是乌克兰当局有战场之外的考量,又由于美国是乌克兰的后台老板,自然也会有美国的一些考量。

大反攻拖延:乌克兰在为战后国际地位设计②

  此前各阶段特别是俄乌战争初期,乌克兰要想赢得西方更多援助,必须通过战场表现和取得更多更大战果来提振西方信心,进而予其以援助。换句话说,乌克兰必须证明俄罗斯没有想象的那么强大,尤其是战后任何国家都不必再面对一个强大的不得不打交道的俄罗斯,只有这样各国才会踏下心来施以援手。
  这一点只是回顾战争打响时,泽连斯基向很多国家领导人求援,仅有英国首相约翰逊作出积极回应,而今四五十个国家竞相援手,只要泽连斯基出访哪个国家,都会满载经援军援而归。
  最具说服力的便是前苏联加盟共和国摩尔多瓦,自1991年独立以来从不敢大声对俄罗斯说话,其德左地区至今仍有俄驻军,战争打响后乌克兰就想将这股俄军解决掉,一直未获响应,然而最近摩总统公开表示,驻德左俄军必须撤走,否则将邀请乌克兰出兵将其驱逐或歼灭。
  所有这些表明的是乌克兰已经不需要通过打几场胜仗获得支持,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战略规划推进。那么,何种战争进程保证乌克兰国家利益最大化?适度推后反攻时间节点是重要选项。
  当前国际政治生态对乌克兰极其有利,不仅其在国际舞台上拥有极高的话语权,而且效费比同样高。比如经援军援甚至到了乌克兰拉单子,美国等西方国家照单落实的程度。德国更是开足马力超额援乌,其除了弥补战争初期而误判导致的被动,更重要的是为战后国际政治格局重构过程中的话语权攒分。
  当然,上述判断也是基于乌克兰已经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其对取得战争胜利充满了信心和相当把握有关。这就如同当年雅尔塔会议所以在距二战胜利日半年多的时间里召开,在于同盟国取胜已无悬念,三个大国可以放心讨论战略利益分配问题。
  正如早先我在若干篇文章中提出,战后的乌克兰将成为政治和军事大国,至少是地区大国,而要达成这样的目标,乌克兰尚有许多工作要做,并且必须做在战中而不是战后。
  结束俄乌战争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美国等西方国家给予更多明里暗里支持,保证乌军迅速击溃俄军;另一种是继续消耗俄军有生力量的同时向俄施加更大政治经济压力,以引发俄政局动荡,关键节点上再予其最后一击。前一种方式甚至不需要或等不及美国等西方国家承诺的F16先进战机援乌,后一种方式则可保证乌克兰拥有较充时间实现更多战略目标。
  比如,战后经济社会重建会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参与,特别是加入欧盟后统一大市场会支持乌克兰一个时期的经济腾飞,就如同二战后废墟上迅速崛起的苏联乃至德日两个战败国。但战争结束后再张口要军援将变得困难,且理由不再充分,而要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靠自力更生既耗钱也费时,权衡之下乌克兰当然要适度拖延战争时间,以保证F16等大批先进战机到位,同时获得西方更多高精尖军援,如此便成为战后世界军事大国,至少是地区军事大国。
  上述道理和逻辑西方和乌克兰老百姓都能够弄得懂,只是因为两个契合决定了会得到支持。
  从乌克兰的情况看,如果当下战况仍然是爱国者等先进防空系统进场前的态势,即俄罗斯远程打击能力轻易瘫痪乌电力系统,老百姓时时面对伤亡而来的恐慌,一定赞同和推动政府采取一切办法尽快结束战争,而目前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俄军已经很难攻破乌防空网,包括曾经宣称不可拦截的匕首高超音速导弹。相反,俄边境地区和莫斯科民众开始直面死亡威胁,这种情况下民众自无紧迫感。再加上以相对小的战场牺牲仍能达成战争最终胜利,何乐而不为呢。
  就如乌克兰国防部长雷兹尼科夫在一次讲话中所说,我们尽可能在减少士兵伤亡的前提下才会与敌决战,不会把人当成炮灰来换取领土,这是不人道的。我宁愿和西方伙伴谈判争取更多武器,也不会让士兵当炮灰。这些话放在俄乌两军攻防易位,乌军由守势转入攻势,几乎进行降维打击的情况下,是很有说服力的。
  当然,乌克兰也不会将战争拖得太长,因为有两个因素决定了必须在形成共识的情况下发动大规模反攻。一方面俄罗斯资源支持力较强,并且敢于搞人海战术而不顾忌大量死亡;另一个是乌克兰要在国际上树立强大形象,以利于保持战后国际话语权,还是要借助可见可感的辉煌战绩达成,至少要取得与西方大规模武器援助相匹配的战果,而不是等待俄国内政局发生剧变。
  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角度看,乌克兰拖延反攻时间实际与其总体战略相吻合。西方大国已经形成乌胜俄败的共识,差异不过是结束战争的时限,而拖长战争恰恰有利于达成耗干俄罗斯去其大国地位的目标。否则,迅速以谈判结束战争,即便俄罗斯颜面尽失,并因大笔战争赔款削弱国力,但其足够大的块头仍然会让欧洲特别是东欧国家忌惮。
  此外,更牵扯到美国借俄乌战争打压中国的目标,那更是一个深层且更带根本性的问题。这个问题正随着俄乌战争接近尾声而突出出来。

大反攻拖延:美国在等待中国更深度绑定俄罗斯③

  本文开篇便提出,文章发出时乌克兰的反攻可能已经展开,但不影响本文的逻辑推论。还强调,认识美国在等待中国更深度绑定俄罗斯需要转换思维,其实与其转换思维不如遵循逻辑,比如提出并回答两个问题,就能判明此论点。
  这里先设置前提。有两种下场方式会使中国深度绑定俄罗斯:一种是在国际场合凡涉及俄乌战争议题,都给人感觉中国在偏袒俄罗斯为其站台,尤其是美国等西方国家故意制造对错与道义鲜明的议题迫使中国表态,以此形成深度绑定;另一种是中国光明正大提供军援,甚至是俄罗斯专家在电视讨论中提出的中国直接出兵助俄,此更会形成彻底绑定。
  前一种绑定与战争时间长短高度关联。由于俄罗斯颓势明显,这才出现了所谓树倒猢狲散或墙倒众人推,那些持中立乃至支持俄罗斯的国家会继续有离去者,比如塞尔维亚最近提出军援乌克兰。正是因为俄罗斯愈来愈孤立,国际场合必高度依赖中国,并且越孤立越依赖,这便导致中国越来越难抽身,互动和强化的结果必是深度绑定。
  后一种绑定与战争结局和俄罗斯政局有关。如果俄罗斯面临惨败,这时我们仍不下场帮其扭转局势,那么世界政治格局与运行秩序重构将极不利于中国。也就是说只要俄乌战争不是以谈判方式结束,而是以俄罗斯战败收场,意味着现政权垮台,新政权大概率倒向西方,那时我们将陷入窘境甚至困境。所以,坐视现政权垮掉还是关节点上援手,对于我国战略决策将是一次巨大考验。
  不管哪种绑定都会导致中美中西尖锐对抗而难调和。因为是否支持俄罗斯都涉及到核心或要害,即聚焦于俄罗斯政体和普京政权。换句话说,我们支持与西方围殴,都不是针对俄罗斯人民,只能是针对当权者或其背后的制度与权力运行模式。这样的本质特点决定了只存在要么这样要么那样的二选一,而不存在既要又要还要多重选择。
  不管哪种绑定都会引来那些坚定支持乌克兰的国家的强烈反应。最近立陶宛外长提出将中俄踢出安理会,由G7来主导世界,就是因此而来。这显然是美国追求的效果和结果,问题是这种现象会因中俄绑定深度继续发酵,这种情况下美国会推动尽快结束俄乌战争吗?想来不会,其一定等待中国更深度绑定俄罗斯,不管哪种绑定方式。
  我一直认为,美国等西方国家认定俄乌战争是瓦解俄罗斯去其大国地位的千载难逢的机会,同时也会认为这是丑化抹黑中国,甚至将涂抹成反文明国家的机会,所以才有了美国等西方国家制造议题迫中国站台俄罗斯,以此引来国际社会对中国态度、奉行原则和运用逻辑的围观。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稍有差池便落入其圈套,导致更多国家离我们而去,走向对立阵营,且难以分化瓦解。
  到这里该提出两个问题:
  其一,假如俄罗斯现政权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公开要求中国给予军事援助,我们是否按照一些人所说的,中俄齿唇相依,唇亡齿寒,危急关头必须出手相救,以此达成迫使美国等西方国家知难而退,保持世界现有政治格局和运行秩序不变的目的?
  依照目前的国际政治生态和力量构成,中国不出手俄罗斯必垮,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较战前更为艰困。如果出手相救则与美国等西方国家集团对垒,抑或与世界上绝大多数有力量溢出能力的国家对垒。相比较台海冲突时与美国摊牌,此时面临的压力要大得多,因为台海冲突会有很多国家选择壁上观,但俄乌战争已经迫使几乎所有具备力量溢出能力国家站队且深度介入,至少参与军事援乌的国家已经无法抽身也不会抽身,这种状态下中美中西对决,我们的敌人会增加很多。这一点美国乃至世界都看得明白,故一定会加以利用。
  其二,假如中美皆认为两国必有一战,基于上一个问题,美国更希望将中美之战由台海提早到俄乌战争中来,还是尽力将两国对决延后,即先瓦解俄罗斯同时孤立中国,还是借俄乌战争以来西方少有的高度团结,合力围攻中俄?这个判断直接关系到本文观点是否站得住。
  没有俄乌战争而来的世界政治生态和力量构成与中俄特殊关系叠加,美国等西方国家围堵中国时许多做法是不敢或不便摆到台面,然而有了这场战争,国际政治生态急剧变化,甚至超出了所有观察家的预料和预期。这种情况下美国等西方国家自然更愿意借机提前与中国对决。这也是目前美国等西方国家不再隐讳围堵中国的意图,且一次次峰会排斥中国又总涉及中国议题的原因。
  当然,只要中国坚守中立,美国的图谋就不会得逞,这是不难判定的事情。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27NbWvvM6WYT53ko_Mhq2A

  https://mp.weixin.qq.com/s/lHlU0ddlkSe3Blb_tRY39A

  https://mp.weixin.qq.com/s/n7jZs2sfKNNy9FNEZ-SkRQ

编辑|人格与社会课题组 宋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