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玉、胡小勇主编:《人格心理学》(第2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5年
我在《人格心理学》(郭永玉、贺金波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自序中明确讲到该书与我之前主编的《人格心理学导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之间的传承关系。本次修订我提出版次应该标注为“第三版”,但编辑老师告诉我要遵照有关规定,不同出版社的版本之间不能作为连续的版次来标注,因此只能标注为“第二版”。无论如何,我要再一次明确说明此修订版与之前的两个版本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同时要感谢参与前两个版本编写工作的各位合作者,因为本次修订是在前两个版本的基础上进行的。
郭永玉 等/著:《人格心理学导论》,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郭永玉、贺金波主编:《人格心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本次修订工作的目标是向读者呈现一本新书,具体“新”在如下方面:
第一,体系上继续用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三大主题来讲述人格理论,并以此三大主题来整合具体的实证研究。其中人格理论从之前的特质理论、生物学理论、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与社会认知理论六大理论,进一步整合为特质理论、生物学理论、学习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和现象学理论五大理论。五大理论的顺序意味着理论之间在历史与逻辑上的内在联系。我在《人格理论》一书自序中对此有详细论述:
这种排列顺序体现了对它们之间内在联系的一种新的理解,即从描述到解释,从机体到环境,从生物到社会,从外部到内部,从简单到复杂,从深度到高度,从科学到人文。当然,这里讲的七个维度是从非常宏观笼统的视角而言的,不能用微观细致的标准加以论证并贯彻无疑。从描述到解释,是指大体而言,特质理论旨在描述人格的基本结构,而另外四种理论更具有解释性。从机体到环境,是指大体而言,特质理论和生物学理论都聚焦于人格这个有机体本身,尽管行为遗传学和进化心理学在解释体系中都包含环境因素,我们还是可以说,直到学习理论特别是行为主义,才真正将解释重点转移到环境上。但是,从机体到环境的视角并未涵盖精神分析和现象学两大理论。从生物到社会,是指大体而言,特质理论、生物学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都强调人的生物属性或生理特征,而学习理论则强调环境或社会的作用,现象学理论更是远离了人的生物性而朝向人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当然与社会性关系更密切。从外部到内部,是指大体而言,特质理论、学习理论是偏向外部的,精神分析理论和现象学理论则是偏向内部的,当然还可以更具体一点看,特质理论是偏向外部的,而生物学理论是偏向内部的,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是偏向外部的,而社会认知理论是偏向内部的。从简单到复杂,是指大体而言,特质理论、生物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相对简单,而精神分析理论和现象学理论则相对复杂,但这只是从人格层面而言,具体到理论,你也许觉得生物学理论很复杂,而人本主义理论则容易理解得多。从深度到高度,是指大体而言,精神分析理论重在探索人性深处的潜意识领域,所以被视为深度心理学,而人本主义特别是自我实现理论将人生视为一种不断追求高层次需要的过程,人生的价值取决于人所能达到的境界有多高,所以这种理论又被视为一种“高度心理学”,但从深度到高度这一视角并未涵盖全部五大理论。从科学到人文,是指大体而言,特质理论、生物学理论和学习理论都严格遵循科学理论的范式,建立在尽量规范的科学研究基础上,而精神分析理论和现象学理论虽然不乏科学性,但相对而言,它们更多地建立在临床研究的基础上,更带有理论家的个人特色甚至个人的哲学立场,有更多的人文关怀,也更大地影响了人文学科和人文事业,如文史、艺术、教育和健康。
在主题研究部分,将自我一章从原版的人格动力之下移至本版的人格结构之下,将自我视为知、情、意的整合。当然这不是否认自我的动力属性,而是优先看到自我在人格结构整合上的属性。自我因此被视为人格结构层面的整合。近年来兴起的自我决定理论和能动(Agency)与共生(Communion)(所谓“大二”)构念可以被视为人格动力层面的整合,为此我们在第三编人格动力下新增了一章。叙事心理学则是在结构、动力基础上从人生叙事的维度来整合人格。所以,人格的内部整合包括结构层面、动力层面和发展层面的三次努力。人格的外部整合包含人格的天性与教养两大影响因素,分别涉及生理、遗传、进化和社会、历史、文化两大“还原”线索,每一线索上的三个因素之间的顺序体现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关系。如果用汉字“人”来表征,启笔即“人头”部分属于内部整合的范畴,即人格结构、动力和叙事,分叉的一边是生理、遗传、进化,另一边是社会、历史、文化。如果进一步将内外结合起来,人生叙事可以被视为一个交汇融合的领域,即以叙事为线索将个体的人格结构、动力和发展历程追溯到生理、遗传、进化,并融汇到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之中。这是我对人格心理学知识体系长期思考的心得,也许可以帮助读者从整体上把握本书的思路。
第二,一门课程的基本知识结构是稳定的,但具体知识又是不断更新的,尤其对于人格心理学这一活跃的研究领域。因此更新文献是本次修订的主要工作。我预先定下的原则是,内容更新,文献更新,但总篇幅不增加。不过这一任务对于不同章节是不需要同等用力的,人格理论来自经典大师们的思想,这部分的修订任务是更好的传达理论的精髓,而三大专题研究部分的修订则需要尽可能反映前沿的学术成果,如“文化与人格”一章改成了“社会文化与人格”,其中新增的社会阶层与人格的内容明显丰富了情境对于人格发展的认识。改写和新增的内容很多,只要您稍加翻阅就能随处发现新知识点。
第三,服务于正文学习的“参考文献”“阅读链接”、“思考题”和“推荐读物”等栏目,也相应得到了更新。其中,在“参考文献”中尽可能完整地列出了中文版《人格心理学》和《人格理论》教材,读者可以通过比较阅读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这门课程,也更明确地看出本书在体系上的创新。在“推荐读物”下重点推荐了新世纪以来中文版的相关专著、教材章节或综述论文,这样比较适合本科专业的教学实际。为了适应信息技术时代的教学需求,本次修订还用二维码关联了“人格测验”,旨在进一步引起学生思考;新增“考纲链接”栏目,旨在突出重点,帮助学习者掌握知识、提升技能。
第四,我曾经强调在中文写作中不翻译外文人名,并专门就此举进行了一番辩护(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人格心理学》自序),如今这一写法已经在所有中文心理学专业期刊中得到实施。但在教材出版方面,为了兼顾更广泛的读者需求,本书还是将外文人名译成中文,如L. A. Perwin译成佩尔温,S. C. Cloninger译成克洛宁格。之所以在此提及,是提醒读者阅读时多关注括号内标注的外文人名,这一点对于心理学专业的师生而言应该是习惯。
本次修订工作分工情况如下: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郭永玉(第一、五、六、七、十五章),武汉大学副教授胡小勇(第二、十二、十三、十四章),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贺金波(第三、四章),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李静(第八、九、十、十一章),武汉大学教授喻丰(第十五、十六、十七、十八章)。武汉体育学院副教授黄端、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杨沈龙、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张跃、岭南师范学院教授郑剑虹分别参与了对第八、十、十六、十七章的修订。郭永玉、胡小勇负责组织和统稿,田彩玉、蔡亚静、刘睿同学协助主编工作。
感谢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陈容编辑、付聪编辑等为本书修订出版付出的辛勤劳动。
欢迎读者对本书提出批评和修改意见。
郭永玉
2023年6月8日
于南京师范大学随心斋
《人格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
要目
第一章 人格与人格心理学
第二章 人格研究与测评
第一编 人格理论
第三章 特质理论
第四章 生物学理论
第五章 学习理论
第六章 精神分析
第七章 现象学理论
第二编 人格结构
第八章 认知
第九章 情绪
第十章 意志
第十一章 自我
第三编 人格动力
第十二章 动机
第十三章 目标
第十四章 基本心理需要
第四编 人格发展
第十五章 人格的全程发展
第十六章 社会文化与人格
第十七章 人生叙事与心理传记
第十八章 人格与健康
编辑|人格与社会课题组 钟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