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三)
作者 | 刘军宁
编辑 | 经典摘读
正文 | 3709字
阅读时长 | 约10分钟
社会确实是一种契约……是一切科学中的结伴关系;一切艺术中的结伴关系;一切德性、一切完美中的结伴关系……它不仅成为生者之间,而且成为生者、死者及来者之间的结伴关系。
——柏克
最为糟糕的是,政府被假称为道德之师、美德之使和精神之母。
——尼斯比特
必要的成见
即使生活在最开明时代的人,既不会褒奖成见(prejudice),却又不能免于成见。保守主义响亮地为成见辩护。保守主义发现,宗教、传统和成见都是社会的极其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凝聚力量。成见是认识、理解和感觉世界的一种精致的方式,是一种先于理智的智慧。成见,如柏克所言,“是在紧急情况下能够现成地加以应用的东西;它预先使人的精神和心灵坚定地踏上智慧和美德之路,并且使人类在决策时不致于因迟疑、迷惑和不果断而变得犹豫不决”。正是传统、习俗乃至成见才能成为个人行动的产物,因为它们代表了存在于传统之中的智慧的累积。这种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成见对人类行为的指导作用要比只被少数知识精英和文人政客所独占的抽象的理论和纯粹的理性牢靠得多。对成见的尊重某种意义上就是对“民主”的尊重,就是对少数人独占“真理和智慧”的否定。
承认成见的价值与法兰西启蒙思想家们和法国大革命的作者们所倡导的“科学的”、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根本对立。后一种思维方式特别注重纯粹、抽象、演绎的理性,推崇几何学中那种严密的推理,强调个人摆脱传统与成见来独立发现真理的能力,以祛除一切成见为“己任”,立“免于成见”为理想社会和理想公民的主要标志。然而,几何式的推理,虽然在数学和其他科学研究中必不可少,但在人类事务中的用途极其有限。实际的知识是通过历史上的实践和具体的经验来获得的,是自发秩序的知识论基础;抽象的知识是通过智力的活动、通过抽象和演绎得出的,是设计的秩序和政治乌托邦的知识论基础,在每个政治乌托邦设计之后,都有一套精心构想的“历史发展的逻辑”。
成见,与其说是一种有偏差的见解,不如说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常识,所谓传统即是聪明的成见。成见不可克服,不可杜绝。这种偏差是经过历史检验过的偏差,是人类价值和价值观的源泉。与法兰西启蒙思想的看法相左,成见并不与理性作对,而是与之结盟。成见提供了使理性充满光彩的、自发的、自然的情感。没有成见的、赤裸裸的理性总是轻浮的。
作为一种现代政体,自由民主是为有成见的人设计的,直接民主则是为不被允许有成见的人设计的。
柏克指出:明智的成见胜过未经检验的空想。承认成见意味着承认每个人的知识所具有的无论如何都不能避免的局限。所以,任何想彻底否定成见的念头是对成见的最大成见;任何想彻底消灭、杜绝成见的政治事业都是徒劳的努力。成见对普通人来说,是一种可靠的依托。这样人们一旦遇到紧急的情形或全新的事物,就不会不知所措,若仅靠理性,在紧急情况下就会犹豫不决。用成见来应付现实,比靠抽象的设计应付现实要保险得多。
市民社会
按照英国的一位保守主义理论家的看法,保守主义本身就是起源于对市民社会的一种态度。保守主义的政治立场也是建立在其对市民社会的特定看法之上的。按照自愿的原则,由个人的自由互动结成社团,如宗教组织、商业机构等,由此形成的社会便是保守主义所说的市场社会。自由社会的特征就是有庞大的、不受政府支配的市民社会。在这种社会中,政府职能就是帮助人们通过自愿性结社的方式来自主地管理自己的生活,实现自身的价值,追求自己的目标,发挥自己的潜能、充实自己的生活的能力。
市民社会是现代自由社会的基础结构,它是由家庭、邻里、社区、教会以及诸如公司、行会、学社、协会、慈善机构、民间的大学和其他教育机构、俱乐部等自愿性结社组成的。它们充当了个人与国家之间的中介结构。它们是抵抗国家权力的坚强堡垒。没有这样的中介结构,个人只得孤伶伶地面对国家。保守主义对市民社会的思想的创立有着重大的贡献。其思想来源的奠定者是英国的保守主义思想的先驱、苏格兰启蒙思想家亚当・弗格森,后来为洛克、休谟、亚当・斯密、柏克、孟德斯鸠、托克维尔等人所继承。
市民社会是由自主的自由人构成。他们在历史中为自己建立起互联的人际网络,以各种方式结成各种社群,以完成他们所追求的目标。这些目标可能与国家一致,也可能更多的是完全独立于国家。市民社会不是农业社会中君主权力鞭长莫及的民间社会,也不是巴黎公社式的那种想象中的公民社会。它既不是极端个人主义的社会,也不是斯巴达式的专制社会,而是市场经济自由人在运用财产权和自由权的过程中,尤其是通过自由结社所形成的社会,市民社会的精髓是自由结社的艺术。而自由结社的前提又是自主的个人的存在。没有市场就没有市民,没有结社的自由,就没有市民社会。
结社的艺术植根于人的本性中合群的天性,而不是植根于国家的权威之中。它来自于所有的公民与他们的伙伴进行创造性合作的能力,而不是等待发自上边的命令。从这种意义上讲,结社的自由是市民社会的基石。这也意味着实现共同利益的基本途径是市民社会,而国家是第二性的。市民社会比国家更强大,更深远,市民社会是先于国家的道德实体。自治的关键是实现权力从国家向市民社会的转移。自治表现为公民通过创立各种组织来满足其社会需求。市民社会的思想意味着对自治的公民来说,道德的、合理的选择是公民首先通过自由结社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求助于国家远不如自立道德上那么响亮,而仅仅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市民社会的繁荣需要一个有限的国家和政府,需要实行法治,需要有多重的分权与制衡。
激进主义甚至可以认同某种直接的民主,却绝对容不得市民社会。激进主义的乌托邦革命之所以激进,就是因为这样的革命发誓要铲除市民社会(如教会、公司、民间团体等)及其土壤(如市场、财产权、经济自由、结社自由等),用政治社会来取代市民社会。而现实主义革命则致力于保护和扩展市民社会及其所带来的自由,用市民社会来限制约束政治社会。激进主义的政治社会是人为设计、强加的社会,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市民社会是自发的社会。政治社会的基础是无视个人的集体主义,市民社会是充分尊重个人自由选择、鼓励每个人去追求自身利益和奋斗目标的个人主义。市民社会既是个人主义的产物,又避免了原子式的、极端的个人主义所可能造成的“一盘散沙”。
在市民社会中,个人为自己的生存作出种种自愿的选择。在国家作主的政治社会中,通常由他人、主要是政府官员,替民众作出选择。比如,在市民社会中,一个人的职业是由自己选择的;在政治社会中,一个人的职业是由政府分配的。在市民社会,人们在交往中所依据的是理性说服;在政治社会中,社会行动的依据是强制性的权力。中国人常说的“官大一级压死人”所刻画的就是政治社会的逻辑。
政治社会与市民社会的关系是零和关系。在市民社会不存在的地方,政治社会就笼罩、支配一切。政府权力、政治社会的扩展总是以市民社会的缩小为代价。在政治权力主导的政治社会中,由官员替民众作出决定。一个人在生活中的种种个人问题若要由别人来代替他作出决定是毫无道理、有违事理的。因此,政府的权力和政治社会必须受到严格的限制。市民社会建立在自愿的原则之上,因为它尊重个人对自身事务的决定权,只要这个人尊重社会中其他人同等的权利。与笼罩一切的政治社会相伴随的,不仅是经济萧条、物品匾乏。这样的政治社会还剥夺了个人自我追求、自我完善、自我选择的自由。与市民社会相伴随的不仅仅是经济繁荣、物品充裕,同时还把这些自由完全还给了个人。市民社会还呼唤着政治自由,要求对政府与政治社会加以限制。
市民社会的两大前提条件是经济自由和结社自由。没有经济自由,人们就无法结成构成市民社会的盈利民间经济组织,如公司等。没有结社自由,人们就无法结成构成市民社会的如学会、协会、专业团体、教会等非盈利性民间组织。市民社会的产生、昌盛和繁荣离不开市场经济。政治社会的扩张和对市民社会的取代离不开强制性命令、国家所有和计划经济。保守主义者不将这种社会称为“公民社会”或是“民间社会”,而是称之为与市场经济和经济自由密不可分的、与市场联系在一起的由市民构成的“市民社会”。
保守主义发现,各地的政治家们总是不断地要求扩大政府的职能和范围,增加其经费和权限,许诺要干出种种大事业。市民社会的存在、经济自由与结社自由的正当性都意味着,在这个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事情是不必、也不该由政府来作主的。当然,市民社会也有自己的种种问题,它与政治社会一样,都不是万能的。保守主义的这一立场不是意味着市民社会应由政治社会来取代,而是意味着市民社会应由政治社会来补充、来协助。在处理和解决人类在储存和发展过程中所面对的事务和问题方面,市民社会是主角,政治社会与政府是助手。这就是保守主义在市民社会与政治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基本立场。
——END——
本文来源:保守主义/刘军宁著,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98.7。ISBN 7-5004-2256-3。部分内容由编者整理,注释从略。本文仅供个人学习之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对本书有兴趣,请购买正版书籍。如有侵权可通知本公众号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