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介|郭永玉教授主译《人格心理学:人的科学导论(第5版)》

  • 作者:
  • 来源/出处:
  • 发布时间:2024-09-28
  • 访问量:770

Dan P. McAdams  著

郭永玉  主译

上海教育出版社

 

如何了解一个人

 

当我们试着认识一个人的时候,我们能了解些什么?

你是否好奇,是什么塑造了他的人格?是先天遗传的基因,还是后天学习的社会文化?

你是否好奇,他在不同的时间与情境中有何稳定的行为倾向?他总是友好吗?总是有竞争性吗?总是敢于冒险吗?

你是否好奇,在一些时间与情境下,他又有哪些独特的适应性表现?他期望什么?关心什么?有怎样的发展计划和目标?怎样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你是否好奇,今天的他是谁?今天的他与过去的、将来的他有什么相似和不同之处?他是否能将过去、现在与将来组织为一个统一且有意义的整体?他的整个生活对于他意味着什么?

郭永玉教授主译、美国西北大学人格心理学家麦克亚当斯(Dan P. McAdams)所著的《人格心理学:人的科学导论(第5版)》The Pers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Personality Psychology - Fifth Edition)为你揭晓答案!

无论你是心理学专业人士,还是对人格心理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这本书都将为你打开一扇了解人性的窗口。立即行动,开启人格探索之旅!

 

这本书讲什么?

 

本书将人格视为一种动态的结构,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并根植于历史和文化。它包含:(1)基本特质,描绘了人总体上会做什么;(2)个性化适应,解释了人想要什么和怎么得到自己想要的;(3)人生故事,描述了人想创造哪一种人生。对应了本书的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讲述人类进化和社会文化环境如何塑造人类的人格。

第二部分讲述跨情境的人之基本特质,探讨各种人格结构,勾勒出人格的基本轮廓。

第三部分讲述情境性的人之个性化适应,从动机、社会认知、自我发展的角度深入探讨人的个性心理之可变性与可塑性,填充了人的心理个性之细节。

第四部分讲述整合性的人生叙事,即人们如何将过去、现在与未来整合为内化的、发展的自我叙事,并为生活提供统一感和目的感,从而构建完整的人生故事。

 

要目

 

细目


为什么选择这本书?

 

告别碎片知识,洞见人格全形:本书将跳出碎片化的知识体系,从人格特质、人格动力与人格叙事的动态视角构建人格心理学的完整图景,帮助你建立对人格的全面理解。

经典融汇新知,悟透发展纵横:本书将人格心理学经典理论与现代前沿研究相结合,帮助你全面了解人格心理学的发展脉络和最新动态。

深入浅出阐释,易懂易学易行: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将复杂的人格心理学知识娓娓道来,让你轻松入门。

深思点燃灵感,启航探寻之程:每章结尾都设有“思考题”,引导你深入思考人格心理学的相关问题,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作者简介

 

麦克亚当斯Dan P. McAdams

美国西北大学心理学、人类发展与社会政策方向教授,弗利生命研究中心(Foley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Lives)主任。在西北大学获得很多教学荣誉,包括麦考密克(Charles Deering McCormick)教学卓越讲席教授等。撰写了150多篇论文和书稿章节,出版著作13部,研究主题包括亲密的本质、人类生活中的同一性、成人繁殖性的发展、美国人人生故事中的救赎等,还有一些主题涉及人格结构和发展过程,如个体的动机、心理的全程发展等。

 

主译者简介

 

郭永玉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格与社会心理研究所所长。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心理学与社会治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曾任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多个科研项目。在中英文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及主编、参编学术著作或教材10余部。获得中国心理学会学科建设成就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等多项奖励。

 

精彩文摘

 

人格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其他分支,以及其他社会科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更关心心理个性。它将个体置于所有研究的中心位置,并认为人的个性因其重要性和统合性而足以成为研究分析的主要单位。现代人格心理学继承了心理历史学家鲁宾逊(Daniel Robinson)所称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这种16世纪的世界观维护“人的尊严,坚持认为世界是为人而创设的”(Robinson, 1981, p.171)。鲁宾逊指出,现代科学具备冷静的客观性,催生了还原倾向,基本上都拒绝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但是,人格心理学家在对抗这股潮流。对人格心理学家来说,科学研究是为人服务的。在坚定不移地专注于研究个人时,人格心理学已经在科学界占据独特且至关重要的一席之地。

人格心理学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众多大学的心理学系。人格理论家如弗洛伊德、荣格和阿德勒虽然已经撰写人格心理学书籍30多年,但直到20世纪30年代,大量独立的研究才汇聚到一起,最终形成一门新的学科。第一份人格方面的杂志《性格与人格》(Character and Personality,即现在的Journal of Personality)于1932年开始发行。该杂志旨在结合德国、美国和英国有关个体差异研究的成果,研究方法包括案例研究、相关研究、实验研究以及理论探讨。1937年,奥尔波特(Gordon Allport)出版了第一本人格教科书《人格:一种心理学的解释》(Personality: A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尽管当时已经有许多关于心理卫生、变态心理学、性格以及人格的教科书出版,但奥尔波特是第一个展现人格领域的宏大视野,并将它纳入人文与科学学术体系的学者。奥尔波特将人格心理学视作对人类个体的研究,他将人格定义为“个体的心理物理系统中决定他对环境独特适应的动力组织”(Allport, 1937, p.48)。

从一开始,人格心理学就在美国心理学界独树一帜(Hall & Lindzey, 1957)。20世纪30年代,美国心理学界倾向于关注习惯、反射、刺激和具体反应,即微观水平的有机体行为。相比之下,人格是整体性的,将整个人作为主要的研究单位,这表明统一性、连贯性和整体性是人类的属性。20世纪3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曾痴迷于动物学习,关注外部刺激与老鼠或鸽子的外显行为之间的关系。相反,人格则关注人类的动机问题,理解不可观察的内部激励。即使在奥尔波特之前编写的教科书中,这种倾向也是显而易见的。加尼特写道:“这肯定就是人类行为的源泉,无论在何处,人格的关键将会被找到。”(Garnett, 1928, p.14)20世纪30年代,美国心理学界力图探寻适用于所有有机体的普遍规律。与此相反,人格则强调人们如何彼此不同又有所相似。奥尔波特甚至还建议,科学家应该探究每个独特个体的人格。他提倡人格研究的特则(idiographic)取向,认为通则(nomothetic)取向会忽略特定生命的个人模式。虽然奥尔波特对特则取向的强调受到诸多质疑且一些声音来自人格心理学领域(例如, Holt, 1962),但传统上人格心理学家比大多数其他心理学家对个案的复杂性更感兴趣。

 

相关推荐

 

唐尼(June P. Tangney) 美国乔治梅森大学

麦克亚当斯的《人格心理学:人的科学导论》(第五版)出色地总结了当代人格理论和研究的成果。与大多数关注20世纪上半叶笨拙、过时的“宏大”理论的人格文本不同,本书展示了当代的人格心理学。不同专业的学生会发现,本书的内容非常引人入胜对每个人都富有启发意义,而且与当前研究的争议和挑战高度相关。使用这本教材进行教学真是一种乐趣。

奥格尔维(Daniel M. Ogilvie) 美国罗格斯大学

麦克亚当斯在对人格心理学领域的全面理解方面远超其他人。他没有将这门学科割裂成不连贯的部分,而是能够在这本文笔优美、引人入胜的书中整合多种关于人类行为的观点。我的人格心理学课程的许多学生都感谢我指定这本书作为教材。

 

即刻购买

 

 


编辑|人格与社会课题组 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