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形成

  • 作者:郭永玉
  • 来源/出处:《国外社会科学》1995年第12期 &《心理学》1996年第6期
  • 发布时间:2024-11-04
  • 访问量:370

        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一大流派。它在理论体系和心理治疗实践上继承和发展了弗洛伊德的正统精神分析,使精神分析适应了新的时代需要而生命力至今不衰。但这一学派如何从正统精神分析母体中脱胎出来?它修正弗洛伊德学说的现实根据和学术背景以及基本观点是什么?特别是,美国传统心理学在许多方面与精神分析是格格不入的:美国传统心理学(功能主义和行为主义)重视的是在实验室里研究感知觉和学习等课题,偏重对意识和行为的形式和功能进行描述,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强调可观察性或客观性;精神分析则重视在临床实践基础上研究动机和人格等课题,偏重对人的心理(特别是无意识)的内容和结构进行解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带有相当的不可观察性或主观性(如下表)。既然二者在心理学的对象、任务、研究方法和途径等根本问题上都存有分歧,那么,这一学派如何形成于美国并成为现代美国心理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探讨这些问题不仅有助于深入研究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本身,而且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现代西方心理学不同传统、不同学派之间的相互影响并逐步走向融合的历程和趋势。


文章下载: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形成.pdf

引用本文:郭永玉. (1995). 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形成. 国外社会科学, (12), 25-29.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于《心理学》1996年06期)

编辑 | 人格与社会课题组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