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纪念冯天瑜先生
文/荣剑
按:冯天瑜先生仙逝已两周年,他被病魔无端夺去生命,令我悲痛不已,几天里茫然不知所以,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回望与冯先生的交往,他的言传身教对我教益极大,终身难忘,写下这篇文字纪念他的不朽功德文章。在冯先生的忌日再次转发此文,以示缅怀。
2023年1月12日,冯天瑜先生因罹患新冠肺炎不幸离世,享年80岁。确认这个消息之后,我整日陷入在巨大的悲伤和悲愤之中。三年前,新冠病毒施虐武汉,冯先生安然度过,没想到在放开疫情防控之后不到一个月,竟被病毒夺取生命。病毒凶恶,天地不仁,天丧予!
最近三年,我每年都专程去武汉拜访冯先生,他虽经历两次癌症大手术,但恢复良好,每次见面畅谈三四个小时,始终是精神矍铄,毫无倦意,体现出充沛的生命意志与活力。今年拜访冯先生时,他的新著《周制与秦制》已进入校对阶段,这是他身患绝症之后利用点滴时间创作的作品,真正是生命不止,创作不息。12月25日,冯先生来信告诉我他住的楼上已走了三位,他毫不紧张,坦然对我说:随时听召唤。12月26日,冯先生进入重症室前留下最后遗言(遗言振聋发聩)。随后的日子是漫长的等待,等待奇迹的再次发生。“漫长”其实只有17天,噩梦来临,疫情三年来吾国最大的人文损失因冯先生的不幸去世而成为现实!痛失吾师,其后天下可再有斯文乎?
冯先生的学术成就举世公认。他撰写的《封建考论》,是不朽的历史名著。该书出版前,马克思主义关于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主导着中国主流的史学叙事,封建主义成为中国前现代社会的基本定性,称之为封建社会,或封建专制社会。由于概念的重大误植与误读,导致了理论解释上的一系列混乱,尤其是混淆了封建与帝制的根本性区别。2002年,冯先生出版了《封建考论》一书,该书从史观、史论、史实、史料全面考证论述封建概念及其历史边界,为彻底解决中国史学的这个最大公案奠定了无可置疑的理论基础。2008年,《文史哲》在第四期头条发表了我长篇文章《论中国封建主义问题——对中国前现代社会性质和发展的重新认识与评价》,冯先生对此文高度评价,邀请我这个“独立学者”参加同年由他发起的一个关于封建主义的研讨会,正是在这次会上,我与冯先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成了我的精神导师。2009年,《文史哲》以我的文章为核心,举行关于社会形态的学术研讨会,邀请了冯先生、秦晖、李伯重、何怀宏、汪晖等学者参加,这次会议又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冯先生博大的史学思想的深刻理解。在这次会议上,我将刚刚完稿的一篇新的长篇论文《中国史学的前提性批判》(此文后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请冯老师赐教,没想到的是,冯老师在《封建考论》修订版的后记中,专门引述我这篇当时还未刊布的论文中的一段话,以旁证他自己的看法。我知道,这是冯先生对我的重要学术支持。
冯先生的《封建考论》和已经完稿等待出版的《周制与秦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中国史学叙事体系。自太史公撰写《史记》以来,历代史家力求讲清楚中国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及其规律,但因于史观的局限而总是力所不逮,有所偏颇而只能成一家之言。太史公所确定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曾被公认为史学的最高境界,但“一家之言”只有内涵着一种制度比较、制度批判和制度选择的价值维度,才可能在“古今之变”中体现出史学的批判功能和史家的理想情怀。冯先生的这两部史学著作,在他庞大的史学和文化史著述中无疑具有奠基性意义,同时又具有总结性意义。《周制与秦制》作为收官之作,不仅客观系统地揭示出中国从封建向帝制演变的历史,而且指出了一种新的制度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最终形成的历史机理与必然性。古代史家即使如太史公的视野,他们看不到“古今之变”究竟向何处变,当今史家又有多少人看得清楚“今”之意义何在?所以,冯先生才会“劝君少颂秦始皇”,这是时代的大声。
古代儒者追求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看起来非常高大上,但实际上又是如何?大多数儒者不就是“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吗?立德立功立言以做国师当官为标准,是儒家千年传统了,但冯先生从来不屑于和这类“俗儒”、“陋儒”为伍。父亲永轩公留有家训:“远权贵,拒妄财”,在冯先生一辈得以发扬光大,这是家学传承化为个体生命的文化基因,亦是个人洞察人情世态变迁所体悟到的真理。学者的德性、功业和思想建树,在冯先生近七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得到了辉煌的再现,他才是真正的“三不朽”的真君子,是中国知识界极少数对历史和世事洞若观火的学者,无愧为这个时代的学问、思想和道德楷模。
冯先生温文尔雅,是谦谦君子,亦是勇敢刚毅者,嫉恶如仇,同情弱者,坚持人类的基本价值,从不在原则问题上妥协退让。孔子说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无惧,三者之大德在冯先生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斯人已逝,精神不死,如屈子所言: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冯天瑜先生不朽!
2023年1月19日写于三亚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rUWXMd8baYsmknYrkZ4XVw
编辑 | 人格与社会课题组黄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