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心理学讲义003 自然哲学:现代科学的源头

  • 作者:郭永玉
  • 来源/出处:
  • 发布时间:2025-03-07
  • 访问量:904

早期人类在面对各种自然和生命现象,如电闪雷鸣、火山地震、日食月食、生老病死,这些现象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生物进化到人类便获得了思考能力,自然会想: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早期人类把人的属性投射于自然界,或者把自然界的一切看作有生命的,或者设想有一种存在于万物之中或之上又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灵,但人类可以通过某种仪式或魔法去影响神灵。在古希腊神话传说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思维方式。这种神秘主义的或超自然的思维方式反映了早期人类普遍的对自然人生的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努力。直到出现以自然的解释取代超自然的解释,人类思维才达到一个里程碑式的新阶段。最先到达这个阶段的正是城邦文明时期的希腊哲人。今天作为现代文明的大多数学术(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等等),其基本思维方式和早期知识积累都始于希腊哲学。公元前6世纪,一些希腊人超出了用神秘力量解释自然的惯性思维,提出了世界的本原这样深奥的问题,并且摒弃那些一直流传的含糊不清的答案,去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当自然的解释取代了超自然的解释,哲学(philosophy,从其词源希腊文本意,是指爱知识或爱智慧)便开始了。最初的哲学家被称为宇宙发生论者或自然哲学家,对他们而言,宇宙是有序的,对其沉思是令人愉快的(Hergenhahn & Henley, 2014/2020, 郭本禹等译,pp.34-35)。宇宙有序的假设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序才是可解释的,并且对其解释应该是简单、符合逻辑、能以数学表达的(赫斯特,2018,席玉苹等译,p.15)。正是希腊人的这些灵感为后来的各种现代科学铺平了道路。我们知道,在牛顿时代,“物理学(physics)”一词还未通行,他的划时代著作名为《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Mathematical Principles of Natural Philosophy,1686)。

        

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Mathematical Principles of Natural Philosophy,1686)

泰勒斯:喜欢仰望星空而不在乎掉到坑里

泰勒斯(Thales,约公元前625~前547)活跃在与雅典隔爱琴海相望的米利都,这里坐落于小亚细亚爱奥尼亚地区的西海岸,希腊哲学诞生于该地区,因此第一批哲学家被称为米利都学派。泰勒斯确切生卒年不详,但根据史料记载,他与执政官梭伦(Solon, 公元前638—前559)处于同一时代。他是一个喜欢仰望天空的人,曾预测到公元前585年的一次日食,确定365天为一个太阳年。传说他因喜欢仰望天空掉到坑里而被人嘲笑,他却反过来嘲笑那些人,以一次预见来年橄榄丰收而事先租借大量榨油机从而大赚一笔,来说明世人看重的利益对他而言不过小伎俩而已。

作为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跳出超自然(例如神话)的解释,特别强调自然的解释。泰勒斯宇宙论(Cosmology)的观点是:宇宙是可知的,万物由自然物质构成并受自然法则支配,这一切不取决于神的意志。希腊人将构成事物的基本物质或元素称为始基(physis)。泰勒斯根据观察与推测,认为水就是始基,万物产生于水,又复归于水。因为生命依赖于水,万物以湿的东西作为维持生存的养料,所有事物的种子皆有潮湿的特点。泰勒斯认为灵魂也是如此,还把灵魂视为物质普遍具有生命、精神活动的能力的原因,并提出灵魂是与肉体不同的具有引起运动能力的东西,承认生命、精神不能离开物质而存在。

 

泰勒斯(Thales,约公元前625~前547)

阿那克西曼德:第一个改进老师学说的学生

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约公元前610~前547)是泰勒斯的学生,他对泰勒斯将水作为万物之源很不满意。他认为万物的起源既不是水,也不是其他任何特定物质。所有特定物质需要一个一般性的物质作为它的来源,特定物质是有形之物,所以不能作为最初始的东西。只有某种能变为任何事物的无形东西,才能生成有形之物,他把这种东西称作“无限”(boundless)或“无定”(indefinite),希腊文音译为“阿派朗”。“阿派朗”自身蕴含两对相互矛盾的力量:冷—热,干—湿。万物通过力量间的不同结合方式从“阿派朗”中分离出来,又复归于“阿派朗”,阿那克西曼德认为这是命运的规定,这种思维方式与希腊悲剧中的命运观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阿那克西美尼:综合“师父”与“师祖”

米利都学派的第三位哲学家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公元前586~前526)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他认为阿那克西曼德提出的将“无限”或“无定”作为所有事物来源的这一论断太含糊不清了。虽然这个解释有助于为数不清的有限和特殊的事物提供“无限制”的背景,但是对阿那克西美尼来说,这种不确定的“无限制”却毫无具体意义。基于此,阿那克西美尼尝试融合他的两位前辈的观点,以一种否定之否定的方式表述万物本原。他告诉我们,这是一种无定形但却具体的东西——气。气既有水的自然物属性,又有无定形的特点。气是一种确定的物质,可以实实在在地被把握,是所有事物的基础。

米利都学派第一次用哲学思维和语言代替神话来解释万物的本原,并且用自然自身的内在矛盾运动如冷热干湿来解释事物的生灭变化。自此,就可以抛开超自然的鬼神那套解释系统了。也许更重要的是,米利都学派开辟了一种批判的传统,泰勒士对学生说: “这就是我看事物的方式,我认为事物就是这样的。试着改进我的学说吧。”他的学生还真这么做了。

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约公元前540~前480)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出身于爱非斯城邦的王族,本可以继承王位,但志趣在于哲学,因此将王位让给弟弟,自己远离尘嚣,隐居乡村清贫度日。他认为爱非斯城邦是相当堕落的,其重要原因之一是这个城邦的民众了绞死了他的一位朋友。他具有强烈的精英主义意识,宣称一个最优秀的人抵得上一万个人。他不喜欢与成年人来往,却喜欢与儿童嬉戏,与他们玩掷骰子等游戏,他认为儿童是真正了解世界的。他晚年更离群索居,靠吃草根树皮为生,最后患水肿病而死。

赫拉克利特的主要思想是:万物皆变,无物常驻。他有一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河流在不断变化,新的水流不断涌到身上。赫拉克利特看到自然界中的万物似乎处在一种永恒流动或变化的状态,对此事实,他印象深刻,并因此假定火是始基,万物因火而转变成其他物质。火的活动方式展现出变化过程如何进行:它必须不停加入燃料,也不停释放出某种东西(如热、烟或灰烬)。赫拉克利特认为整个世界是一团不断燃烧然后熄灭的“永恒的活火”。火熄灭了,就变成万事万物,而万事万物燃烧后,就复归为火。他还认为人的灵魂是纯净的火,是人体中最热烈的部分。泰勒斯的水本原和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朴素哲学,但对于今天的我们,水与火何尝不可以被视为生命的象征或隐喻?

恩培多克勒:元素主义的源头

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约公元前490~前430)出身于意大利西西里岛南部的一个贵族。他是一名颇有造诣的科学家,医术高明,据说可以使人起死回生,当地的人们将他当作神一样崇拜。

恩培多克勒综合前人思想,提出了“四根说”,认为世间万物由水、火、土、气四种基本元素构成,它们按照不同比例构成万事万物,形成结合体,例如:肌肉由等量的四种元素混合而成;骨骼由2分水、2分土、4分火构成等等。身体固体部位主要由土形成,身体的液体由水形成,空气提供生命的呼吸,而火为我们提供推理能力。事物的消灭就是结合体的分解,又重新回到水、火、土、气。从他开始,希腊的自然哲学家们不再从时间上追溯万物本原,而是从空间上探寻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这种思想开创了古希腊自然哲学元素论或构造论的源端,是现代心理学中元素主义的思想基础(如冯特关于意识内容的理论,人格心理学中的特质学说等等)。

四种基本元素相互结合与分离的原因究竟何在?恩培多克勒提出“爱”与“恨”这一对立的动力。“爱”是结合的力量,“恨”则是分离的力量,两种力量此消彼长,使得四种元素不断结合与分离。当爱占主导地位时,我们有与世界和他人建立联盟的强烈欲望;当恨占主导地位时,我们则寻求分离。“爱”与“恨”并非两种精神性的东西,而是指两种非常稀薄的物质。希腊人认为健康就是机体的平衡,在此基础上,恩培多克勒认为当体内的四种元素达到平衡,机体就健康,不平衡就导致疾病。

阿那克萨戈拉:撒什么种子结什么果

阿那克萨戈拉(Anaxagoras,约公元前500~前428)生于小亚细亚的一个希腊殖民城邦,从20岁左右起就一直居住在雅典长达30多年。在他生命的后半段,雅典民主制达到鼎盛状态,而雅典民主政治的杰出领袖伯利克里就是他的挚友与学生。在雅典,阿那克萨戈拉孜孜不倦地从事哲学启蒙,播撒科学文明的种子。

他在哲学上的建树是提出了种子说,这是对“四根说”的一个发展。与恩培多克勒一样,阿那克萨戈拉也认为任何东西不可能来源于虚无,但是“四根”何以解释万物呢?世间有多少事物,就应该有多少本原。因此他将万物还原成最小的同类部分:面包是由很多面包的微粒组成的,头发是由很多头发的微粒组成的……种子具有以下特征:从数量上看,种子的种类是无限的;种子与种子之间有差别。阿那克萨戈拉的宇宙模型就是基于种子说提出的。他认为宇宙最初是一团混沌,所有种子混杂在一起,后来发生了一次类似“大爆炸”的运动,种子才分开,同类的种子聚合到一起,便构成了世间万物。

阿那克萨戈拉还提出了“努斯”(nous),即“心灵”这个哲学范畴,他明确地将“努斯”视为精神实体。他认为,不同的种子之所以能从混沌状态中分离出来,组合成万物,又分裂而复归于种子,正是由于有一种精神性的本原在推动这个过程。这就是“努斯”,它不仅仅是世界的动力因,而且在对万物进行安排时是有意图的。从此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潜能与成长的学说。

德谟克利特:原子与虚空的世界观

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约公元前460~前370)生于色雷斯地区的阿布德拉(Abdera)城邦。阿布德拉是当时一个商业繁荣的城市,属于爱奥尼亚的范围。德谟克利特生活优渥,喜欢到各地旅行,曾游历埃及、波斯、巴比伦、雅典等地。他认为人生就是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最好的人生就是尽可能多地享受快乐,尽可能少地遇到麻烦。善于思想,善于言谈,善于行动是智慧生出的三种果实。

  

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鼎盛年约在公元前435年

德谟克利特继承了他老师留基伯(Leucippus)的原子论,并将其发展为一套系统化的自然哲学世界观。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只有原子(atoms)和虚空,原子是微小的、看不见的粒子,永恒存在,永远运动,数目是无限的。无数的原子在无限的空间中自发朝各个方向运动,彼此碰撞而生成世界万物。不同事物间的差别是由于它们包含的原子数目、大小、形状、位置和排列不同造成的。人类也是由无数原子组成,灵魂是由圆滑且极其灵活的火原子构成的。虽然灵魂原子遍布全身,但主要集中于感官、脑、心脏和肝脏这几个地方,他把思维定位于大脑,情绪定位于心脏,欲望定位于肝脏。孤立的灵魂原子不产生心理作用,人死的时候,灵魂原子完全分散。德谟克利特的哲学既是唯物论(materialism )的,又是还原论(reductionism)的,也是元素论(elementarism)的。

除了描述自然结构,德谟克利特还关注人类如何认知事物。他区分了两种不同的知觉,一种是感性知觉,一种是理性知觉,而它们都是物理过程。他认为认识过程是由于身体内的灵魂原子与来自外部的原子团相接触的结果。感官有孔道,原子团进入后,使灵魂震荡,就产生感觉。原子大小、形状、粗细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感觉。视觉之所以模糊或发生错误,是由于外物的形象受空气的摩擦冲击而改变模样。他进一步区分了两种认识事物的方式,一种是真实的知识,一种是暗昧的知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属于后者,受到那个人特定身体条件的影响。他认为,我们通过感官不能知道任何确切的真理,因为不同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参考文献
邓晓芒, 赵林. (2005). 西方哲学史.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Hergenhahn, B. R., & Henley, T. (2019). 心理学史导论(第七版) (郭本禹 等 译).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Hirst, J. (2011). 极简欧洲史 (席玉苹 等 译). 南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Newton, I. (2006). 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 (王克迪 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吴国盛. (2016). 什么是科学.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编辑 | 人格与社会课题组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