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籍的由来与主旨:李约瑟难题与现代转型
-
李约瑟难题的启发: 英国学者李约瑟向王亚南教授提问,为何中古时期科技领先的中国,未能像西欧(特别是英国)一样产生现代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 李约瑟认为,中国的官僚政治形态及其运作逻辑可能对此问题提供解释。
-
著作的起源: 受李约瑟之谜的启发,王亚南教授持续关注这一问题,并在《时与文》杂志上连载17篇长文,最终于1948年集结成《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出版。
-
三重目标:
-
解释官僚政治的历史状况与根源: 深入剖析中国官僚政治的基本面貌及其背后的逻辑。
-
思考国家现代转型: 立足于1940年代末的时局,思考中国如何摆脱前现代官僚政治,实现国家命运的现代转型。
-
回应李约瑟之谜: 从官僚政治的角度探寻中国未能产生现代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的原因。
-
2. 作者简介:王亚南教授
-
经济学家与经济史学家: 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经济史学家,曾任中山大学教授、厦门大学校长。
-
学术成就:
-
《资本论》最早的翻译者之一。
-
翻译著作数十部,包括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等经典。
-
发表文章数百篇。
-
3. 研究方法与视角:对比钱穆先生的观点
-
通识教育的理念: 通过对比不同学者的观点,特别是对同一问题持有不同甚至对立观点的学者,来培养批判性思维。
-
对比钱穆与王亚南:
-
钱穆: 历史学家,对中国古代政治持“同情式理解”,强调“温情与敬意”。
-
王亚南: 经济学家/经济史学家,更多看到官僚制度下普通民众的苦难,对古代政治持批判态度。
-
-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通过理解不同观点背后的逻辑,进行比较和鉴别,从而培养批判性思维。
-
对钱穆观点的批判: 王亚南在书中多次提及钱穆先生,但多持批评态度,与其温情脉脉的理解形成鲜明对比。
4. 核心概念:官僚政治的定义
-
区别于中性“官僚制”: 王亚南所指的“官僚政治”并非社会科学中性的“科层制”(韦伯意义上的官僚制),也非技术性的“官僚作风”。
-
特定社会体制: 王亚南的“官僚政治”特指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其主要特征:
-
权力垄断: 政治权力完全掌握在官僚手中。
-
侵夺公民自由: 官僚有权侵犯普通公民的自由。
-
谋取私利: 官僚将政府措施视为谋取自身利益的工具。
-
对君主负责而非国家人民: 官僚不对国家或人民负责,仅对君主负责。
-
-
专制政治的副产品: 王亚南认为,官僚政治是专制政治的副产品和补充物。
-
西方与中国的官僚政治:
-
西方起源: 王亚南认为西方官僚政治起源于中世纪封建制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与民族国家兴起相伴随。他分析了英、法、普鲁士、俄等国的官僚政治,认为英格兰因有议会政治制衡,官僚政治问题相对较轻。
-
中国特色: 中国没有经历类似的西方历史阶段。王亚南认为中国是长期的封建社会(从西周至晚清,以土地剩余为支配阶级生计来源为特征)。地主经济与官僚政治相结合,形成独特的官僚政治体制。
-
5. 中国官僚政治的特点(三种性格)
-
延续性: 时间悠久,与中国历史文化一样绵长,从西周延续至晚清。
-
包容性: 管理范围广泛,渗透社会各领域,包括政治、行政、法律、宗教、伦理、财产、艺术等。
-
贯彻性: 影响深入,不仅是制度层面,更深入到思想观念层面。中国人的思想活动乃至人生观都受到官僚政治的束缚。
-
官僚化社会: 中国古代社会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官僚政治支配下的官僚化社会”。
6. 官僚政治的后果与影响
-
对“仕宦”的影响: 导致士大夫阶层“既想做官,又想发财”,将做官与发财联系在一起。 “一部二十四史,很大程度上是一部贪污史” 这一论断振聋发聩。 王亚南将士大夫集团视为特殊的利益集团。 (与钱穆先生的观点形成鲜明对比,钱穆认为士大夫治理可带来良善政治)。
-
对农民的影响: 农民长期处于苦难之中,被迫忍受,从而养成了吃苦耐劳、隐忍的民族品性。 “中国人民是吃苦耐劳的人民” 是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产物。 民众品性很大程度上是制度的产物。
-
对长期发展的影响: 官僚政治是造成中国长期停滞的重要原因。 引用亚当·斯密《国富论》的观点,认为中国财富达到法律制度所能允许的上限后长期停滞。
-
阻碍经济增长的机制:
-
全面控制: 官僚政治对社会构成全面控制,压制知识阶层和工商阶层,尤其严厉控制工商,扼杀新事物萌芽。
-
重农抑商: 即便重视工商业的时期,官僚体制的束缚也难以产生重大创新。
-
经济掠夺: 贪污、横夺、诈欺等手段严重打击经济部门,原始积累难以转化为有效资本,阻碍经济创新。
-
-
结论: 官僚政治 “永远不喜由他自身孕育出一个新的社会技能”,阻碍了现代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的发生,回应了李约瑟难题。
-
7. 官僚政治的出路:走向现代政治
-
人民掌握主导权: 摆脱官僚政治的出路在于走向现代政治,核心是人民掌握政治主导权和政治参与。
-
政治革新运动: 需要人民普遍自觉自动地参加并主导政治革新运动,才能最终终结官僚政治。
-
现代政治的要义: “在科学的时代不相信科学,在人民的时代不信赖人民” 是没有出路的,必须走向信赖科学与人民的现代政治。
8. 代表性观点
-
官僚政治与科举制的关系:
-
科举制的功能:
-
巩固君主权力: 打破贵族垄断,使君主权力与平民知识分子结合,架空贵族集团。 (借鉴商鞅变法)
-
选拔人才: 为朝廷选拔人才,实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 (唐太宗语)
-
同化精英: 将各地精英吸纳到朝廷体制内,维护统治。
-
思想教化: 通过科举考试内容(纲常教义),对士大夫阶层进行思想控制和伦理教化。
-
-
科举制的负面影响: 考试内容日益僵化,限制思想自由,成为官僚政治控制思想的工具。
-
-
官僚政治下的腐败问题:
-
根源: 官僚政治赋予官员过多的经济和社会特权,做官成为发财的手段。
-
“做官发财” 的逻辑: 与现代市民社会做官的理念不同,传统中国做官与巨大利益相连。 “做大官发大财,做小官发小财”。
-
腐败的普遍性与清廉的稀缺性: 历史对清廉官吏的推崇,反证了贪污腐败的普遍和猖獗。
-
结论: “做官发财” 的思想是中国特殊官僚政治的产物。现代政治应使“做官是做官,发财是发财”。
-
9. 总结与反思
-
学术贡献: 王亚南教授系统论述了中国前现代的官僚政治,揭示了官僚政治背后的政治逻辑,具有正本清源的学术价值。
-
概念辨析: 需要注意王亚南使用的“官僚政治”概念带有强烈的负面评价,与今天中性的“官僚制”概念有所不同。
-
论证严密性: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带有思想性文章的特点,论证严密性可能存在被质疑之处,但需考虑其写作的时代背景。
-
启发与展望: 王亚南的书启发学界以更理论化、社会科学的方式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和官僚制度,未来仍有大量工作可做,政治学界和社会科学界未来可继续深入研究。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ckU2mkTu9UjhDfuWxZ9tRw
编辑 | 人格与社会课题组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