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一种隐形的现象,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而我们往往对它一无所知。」
01 信息茧房的定义与概念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每天都在信息的海洋中遨游。打开手机,你可能会刷到自己喜欢的新闻;点开视频网站,推荐的电影和视频也似乎正中你的下怀。
这种“精准推送”让人觉得便利又贴心,但你是否想过,周围的这些信息,究竟是自然而然地出现在你面前,还是被某种力量有意识地筛选和推送给了你?
这就是“信息茧房”(Information Cocoon)的核心问题。它是一种隐形的现象,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而我们往往对它一无所知。
信息茧房指的是人们在获取信息时,由于个性化推荐、信息筛选机制和自身偏好的共同作用,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由相似信息构成的环境中,逐渐失去接触多元观点和异质信息的机会。
简单来说,信息茧房就像一个“信息过滤器”,它让你只看到自己感兴趣的、认同的内容,屏蔽掉其他你可能不喜欢的或与你观点相悖的内容。久而久之,你的世界会变得越来越单一,就像被困在一个茧里,外面的世界越来越模糊。
02 信息茧房的起源
“信息茧房”这个概念,最为人熟知的来源是美国法学教授凯斯·桑斯坦的《信息乌托邦》。该书出版于2006年,尽管为时尚早,但彼时信息的个人化、定制化已经成为一大趋势。
早在1995年,比尔·盖茨就曾预言:在未来世界,量身定制的信息将自然增加,每个人都可以编排一份完全符合自己兴趣的“日报”。
而在次年出版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中,学者尼葛洛庞帝也预言了个性化定制的“我的日报”(The Daily Me)即将出现。
桑斯坦非常认同“我的日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信息茧房”的概念。他指出,在互联网时代,伴随网络技术的发达以及信息量的剧增,每个人都能随意选择关注的话题,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打造一份个人日报,但这种信息选择行为将会导致“信息茧房”的形成。
正因为契合了对此现象担忧的社会心理,“信息茧房”这一概念逐渐被大众认可并被广泛使用。
但桑斯坦提出“信息茧房”时,算法还是个模糊的概念。当算法技术逐渐发展成熟,并成为内容分发的通行规则之后,人们惊奇地发现:“信息茧房”似乎更能贴切地描述算法所造成的影响。
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体机构面向大众生产新闻,并依赖人工编辑的方式进行分发,并无明确的受众细分意识。而基于算法推荐的内容分发,以用户的个人特征为标准进行信息筛选,并向用户推荐与其兴趣和价值观高度匹配的个人化信息,由此形成“千人千面”的内容消费形态。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这种分发方式使信息传播更加扁平化,各类信息内容的显现度与曝光量由算法规则所决定,受众可以自由选择信息,削弱了专业媒体的内容把关能力和议程设置能力。
但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人担心,算法推荐机制正通过个性化的名义背离多元性的信息传播方式:它是否会过分迎合用户偏好,让我们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只听到自己认同的观点,进而导致信息封闭?
在这种情况下,“信息茧房”概念又被重新提起,用以批评算法分发所导致信息接收窄化、信息结构失衡问题。
无论是用户还是内容供应商,都开始认同这一概念。更多人将其与网络场域的意见分裂、极端化以及社会整体价值观离散化联系在一起,以证明“信息茧房”对社会共识基础的侵害。
03 信息茧房是如何形成的
■ 算法推荐——“你喜欢什么,我就给你什么”
在社交媒体、搜索引擎和电商平台上,算法扮演着信息筛选的核心角色。算法的目标是“理解”用户的兴趣,提供个性化的内容,以提高用户的停留时间和参与度。
比如,当你在某个平台上频繁点击某类视频,算法会认为你对这类内容感兴趣,于是推送更多类似的视频。
假设你经常在短视频平台上观看宠物猫的视频,算法会逐渐为你推荐更多与猫相关的内容,比如养猫技巧、猫咪搞笑视频,甚至是猫粮广告。与此同时,那些与你兴趣无关的内容,比如足球、科技新闻,可能会被慢慢淡化甚至完全屏蔽。
这种“兴趣强化机制”看似无害,却带来了一个潜在的问题:你所接触的信息越来越单一,逐渐失去了对其他领域的了解和关注。更重要的是,你可能会误以为“我的兴趣就是世界的全部”,从而忽视了其他多元的声音。
■ 社交圈的同质化——“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信息茧房的形成不仅仅是技术的产物,它也源于人类的社交习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更倾向于与那些观点相似、兴趣相投的人交往。这种倾向在社交媒体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比如,在微博或朋友圈中,你可能会关注那些与你三观一致的人,并屏蔽或拉黑那些频繁发布与你观点不符内容的人。
久而久之,你的社交圈就变成了一个“同温层”(Echo Chamber):所有人都在表达相似的观点,互相认同,而不同的声音被排斥在外。
这种现象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你可能会觉得自己的观点是“普遍正确”的,而那些与你意见相左的人则是“少数派”甚至“错误的”。这种认知偏差进一步强化了茧房的形成。
■ 人的认知偏好——“选择性接触和避免”
除了技术和社交因素,信息茧房的形成还有一个重要的心理学原因:人类的认知偏好。我们天生倾向于接触那些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同时回避那些可能挑战我们认知的信息。这种现象被称为“选择性接触”(Selective Exposure)。
如果你是一名环保主义者,你可能会主动阅读和分享关于气候变化的新闻,同时忽略那些质疑气候变化的观点。这样的选择并非完全出于恶意,而是因为我们本能地避免认知冲突(Cognitive Dissonance)带来的不适。
久而久之,这种“信息选择性”会让我们陷入一种虚假的自我确认状态,进一步加固我们对世界的单一认知。
04 信息茧房的影响有多深
虽然信息茧房的概念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但依然有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它悄无声息地渗透进我们的生活,甚至改变了社会的运作方式。
■ 对个人的影响:视野局限与认知偏见
信息茧房的直接后果是让个体的视野变得狭隘。一个身处茧房中的人,很可能对某些议题持有极端化或片面的看法。
比如,在政治领域,支持某一政党的选民可能会被算法推送大量支持该政党的信息,而反对声音则被屏蔽。这种单一的信息结构会让个体对复杂问题的认知变得片面,甚至走向极端。
更糟糕的是,信息茧房还可能加剧一种叫做“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的现象:当人们只接触到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时,他们的观点会变得更加极端,甚至对立。
研究表明,这种极化现象在社会问题和政治议题中尤为明显。
■ 对社会的影响:分裂与对立
在一个多元社会中,信息的多样性本应是促进理解和包容的重要手段。但信息茧房却让人们的认知分裂成为常态。不同群体被困在各自的茧房中,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和理解,甚至将对方视为“敌人”。
例如,在美国的两党政治中,民主党和共和党的支持者往往被各自的社交媒体推送不同的新闻和观点。
这种信息分裂让双方对同一事件的解读完全不同,甚至互相指责对方“生活在假新闻中”。
这种社会撕裂现象不仅影响了公众的判断力,还进一步削弱了社会的凝聚力。
■ 对文化的影响:多样性的丧失
信息茧房还可能导致文化的单一化。在传统媒体时代,人们接触到的内容往往是编辑和记者精心筛选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多样性。
而在算法主导的时代,信息的选择权逐渐向个人倾斜,导致“受欢迎的内容更受欢迎,小众的声音被边缘化”。
以音乐为例,流媒体平台会根据用户的听歌历史推荐类似的歌曲。尽管这种机制便利了用户,但也可能让人错过那些风格迥异或不为人知的好音乐。长此以往,流行文化可能逐渐趋于单一,而真正的多元性被埋没。
05 我们该如何应对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是技术、心理和社会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完全消除它并不现实。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尽可能减轻它的负面影响。
■ 主动扩展信息来源
不要仅仅依赖单一的信息渠道。尝试订阅不同立场的新闻媒体,阅读不同观点的文章,甚至主动了解与你观点相左的声音。只有这样,才能突破茧房的限制,看到更多元的世界。
比如,如果你习惯了在小红书浏览内容和信息,偶尔也可以尝试看看知乎、看看微博或者其他某些你不熟悉的社交软件,给自己一些新鲜的“空气”。
■ 培养批判性思维
面对信息时,不要被表面的内容所迷惑,而是尝试深入思考:这条信息的来源是什么?它是否有其他的解释?这件事真的像他说的那样吗?我是不是要进一步验证一下这个观点的准确性?只有具备批判性思维,才能在信息过载的时代保持清醒。
■ 推动技术改进
作为信息分发的“守门人”,平台和算法设计者也有责任减少信息茧房的负面影响。比如鼓励算法推荐更多元化的内容,让用户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信息。
现在已经有很多的软件都支持用户对推送的内容进行打标,我们可以通过标注某些内容,进行对大数据的反向控制,强迫平台给自己推送更多元化的内容。
比如,如果你喜欢看猫,尝试将平台推送给你的与猫相关的都进行打标反馈,告诉平台你不喜欢猫,平台就会减少相关内容的推荐。
■ 缓冲信息,保护心智模式
要做到不陷入信息茧房,同时也不陷入精神内耗中,最好的方法就是给自己的“心智模式”预留一个缓冲区。
做法也很简单,在充分接受各类信息的同时,不让他们过于靠近自己的核心“心智模式”,让自我同时保持充分的独立性和开放性。
就像下图所示,在缓冲区内充分消化后,将有用的那部分,吸收到自己的“心智模块”中,完善和提升自己的思维认知,将大量重复无效和非正常的信息留在过滤区内,挡在心智模式外。
06
信息茧房就像一道无形的墙,将我们与一个多元的世界隔绝开来。我们必须意识到茧房的存在,并努力打破它的束缚。
有一句经典的话叫做:“你是你所读到的东西。”
我们阅读的信息、接触的观点塑造了我们的认知和思维方式,也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与其被动地困在茧房中,不如主动去打破壁垒,拥抱一个更加多元和复杂的世界。了解信息茧房,并尝试走出它,是每一个数字时代公民的责任。
正如哲学家约翰·斯图亚特·密尔所说:“只有在各种意见都被充分讨论之后,真理才有可能浮现。”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DLxcO0GbrKJDR0_AlHGjbQ
编辑 | 人格与社会课题组黄传斌